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搜尋標籤文化,結果共19筆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

《中國文化要義》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並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出路。作者還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了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

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歷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面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

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科學體系?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林語堂 /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語堂在中西方文壇的成名作之一,大師以主人翁意識向世界展現著中國及其勤勞而樸實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筆調廣泛而深入地描繪了國人的生存狀態,並從文化、歷史、社會和環境等角度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將從獨特的角度完整呈現華夏大地的風物人文和民族性格。

林語堂,現代作家,學者,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幽默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主張「幽默」、「性靈」,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論語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 /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林語堂在書中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嚮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林語堂甚至在自序中自述:我敢坦白,是因為我不以我的國家為恥。我敢揭露,是因為我未嘗放棄希望。

因林語堂秉承著憂國憂民乃至愛國愛民的思想情感,因此儘管《吾國與吾民》描寫了中國人存在著種種落後、保守和愚昧的精神狀態,詳盡地剖析了消極的「國民性」,但並不使人感到他是有意在醜化中國人,而是足以引起人們的反思;而且本書對中國人的人性分析透切而且直接,他將國民的行為指導高度地概括在「情理」二字中,時至今日,仍然準確而且恰當。近代作品中與之相近的是,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讀城記/ 易中天 /

每一個城市都是由人組成的有機體,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色。中國可讀的城市尤其多——北京大氣,不單指街道寬闊,也指她的「兼容性」,是五湖四海各路人馬集結之地,容許各種文化作出種種融合與交流;上海是中國最時尚最有氣派的城市之一,但名聲卻不好,常被外人」聲討」和譏諷;廣州人生猛鮮活,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字都與眾不不同,但因為是改革開放的先頭部隊,遂成為內地人的仿效對象;還有悠閒的成都府、古樸的西安、溫馨的廈門、擁有「最好同時也最壞」的地形的武漢三鎮……

易中天教授將各個不同性格的中國城市作出分析和比較,包括地理、歷史淵源、文化和人民性格。請看《品三國》的作者今次怎樣以淵博的知識和活潑的文風來品讀城市!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易中天 /

今日的文化超偶來談先秦的文化超偶

二〇〇五年,易中天在中國大陸央視頻道「百家講壇」講了「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將歷史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給大眾,大受好評,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學者之一,二〇〇六年的「品三國」系列講座讓他聲望與名氣一路攀升,二〇〇八年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系列講座更吸引了愈加驚人的收視人口和媒體佳評。如果說孔孟楊墨老莊商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明星學者甚至文化超級偶像,那麽說易中天是今日的明星學者甚至文化超級偶像,一點都不為過。

讓諸子還原為真實的人物,不再死板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是易中天所主講央視同名節目的原稿,不受錄製節目時間限制,所以內容比電視節目更為豐富精彩。易中天在書中一一講述了春秋戰國諸子,不但講他們的學說內容,更將這些思想家的生活、成長背景和性格做了生動的描寫,將原本在讀者印象中只是書本里呆板而死氣沈沈的姓名字型大小和說明文字,還原為一個個有喜怒有好惡、敢言敢行、追求真我的人物。

細說先秦諸子思想,為中國崛起溯源

易中天從先秦諸子的背景、動機和理念,一一剖析了春秋時代儒、道、墨、法各家的思想。這樣的剖析不但幫助讀者了解兩千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發展的來由,更為理解廿一世紀的中國崛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如果說《漢代風雲人物》和《品三國》將中國崛起的氣勢和謀略做了歷史溯源,那麽《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在思想上為中國崛起溯源。既然中國崛起在全世界已經被毫不懷疑地重視著,這樣一番重新審視中國崛起的思想源頭,其價值顯然更高。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品三國/ 易中天 /

作者運用輕鬆詼諧的語言、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及平易近人的大眾視角品讀三國歷史。畫龍點晴說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還原真實曹操、為周瑜辯解、正說諸葛亮、重評魯肅。「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為讀者撥開迷雲,重構三國歷史的多重形象,縱論天下,閒話三分,細品是非功過,總結成敗得失。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

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說紛紜?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在他前期有著什麼樣的功過得失?作者易中天從平民角度為讀者解讀。雖然書的底稿是來源於講稿,但編者表示,書的內容要比電視播出的豐富,「易中天對自己曾經在電視上講過的內容進行了修補,把原來意猶未盡的話在書里全都補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汪幼絨 /

「公主柳」是藏人指稱﹐文成公主從中土帶來柳樹樹種﹐栽植於大昭寺前﹐又叫「唐柳」﹔其後遍植藏地﹐是西藏柳樹的起源。此即意味著﹐中土文化移植西藏﹐經過「西藏化」的過程﹐並在西藏生根茁壯發展。

拉薩是西藏地區的首府﹐是藏族吐蕃王朝政府的所在地﹐也是達賴喇嘛的駐地﹔具有神聖美譽﹐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雅礱河谷是吐蕃文化的發祥地﹐藏族族源神話和王統神話﹐都以此地區作為背景﹐比拉薩的歷史文明更為古老。這兩個地方﹐對西藏文化而言﹐具備相當的代表性。令人驚訝的﹐文成公主的傳說﹐在兩地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而文成公主是沿著唐蕃古道入藏的﹐古道上滿布文成公主的傳說與遺蹟。以這3處範圍為觀察起點﹐引申及於其他。

「變調的文化英雄」闡釋西藏傳說中的文成公主﹐係以「帶來引入」中土的物質文明﹐取代一般文明神話中「創造發明」。「藏族的度母信仰」﹐指稱文成公主為尊勝救度母﹐象徵西藏社會最完美的女性。繼而分析傳說中迎親使者「噶爾東贊的角色與作用」﹐解釋了西藏共妻集團與政教合一制錯綜複雜的關係。藉由「民間傳統與寺院傳承」的討論﹐釐清西藏文化的主傳統與次傳統互為影響融合的過程。最後﹐從歷代檀法關係的實質內容﹐來評論漢藏關係。

總結為﹕公主柳是「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象徵」﹐象徵中土文化「西藏化」的過程﹑意涵﹐以及在「中土文化西藏化」的文化變遷運動中﹐文成公主所具備的關鍵性作用。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穆 /

1952年春,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面之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了五次講演。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鉤玄的概觀與比照,敍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野火集/ 龍應台 /

《野火集》是現代作家龍應台之作品,自1984年于台灣《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開始刊載,在1985年文章由圓神出版社結集成《野火集》一書。

龍應台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麼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在1985年,《野火集》甫結集成書,在台灣立即暢銷大賣,據《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楊澤所言,「二十一天內再版二十四次,盛況空前,讀者反應熱烈,遍及各階層,尤其對學運世代前後的五年級有深刻影響,據說後來儼然成了人手一本的學運指南或社運手冊,幾乎每個家庭都可以找到那麼一本。」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稱《野火集》是一把燎原的火,「火勢之大不僅燒熱了文化界,甚至也薰出了廣大的市井小民,一時議論紛紛,掌聲壓倒了噓聲……幾乎凡華文所及,都風起雲湧,風吹草低。」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三寸金蓮/ 馮驥才 /

本書創作於一九八六年,它是馮驥才先生最具爭議性的作品。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的北方小鎮:窮人家女子戈金蓮幼時被奶奶裹足,雖然痛苦難耐,卻因此嫁入富人家。通過兩次賽腳,她從失寵到得寵,從此由痛恨裹足的人變成這一封建習俗的衛道者。但是當女兒又面臨裹足時,戈金蓮的母性與傳統觀念發生了碰撞,她終於放走了女兒。女兒後來成立了「天足會」,倡導廢除裹足,站在了戈金蓮的對立面。

《三寸金蓮》中的一種意圖,即用大量充分的歷史細節——實物照片,複原那曾經活著的奇異的歷史,再現三寸金蓮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給這中國文化中最隱秘、最閉鎖、最黑暗的死角以雪亮曝光。歷史的幽靈總是躲在某種遮蔽之下不肯離去,暗暗作崇;所以,當歷史的一幕過去,我們應該做的是把那沉重的大幕拉開。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河殤》論/ 崔文華 /

六集電視連續節目《河殤》,在中央電視臺兩次播出後,全國上下反映強烈。有關《河殤》創作的歷程,它引起的反響,以及對反響的反思,也自然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河殤》論的編輯出版就是為了滿足廣大觀眾這一要求的。

呈獻給讀者的《河殤》論。由以下四部分組成:未經刪節的《河殤》解說詞原本;由撰稿人蘇曉康、王魯湘,導演夏駿分題撰寫的創作談;觀眾讚揚《河殤》的來信;專家學者就《河殤》和隨之出現的「《河殤》現象」的研討、爭鳴。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料,將有助於讀者把從《河殤》螢幕上得到的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的高度,逼人奮起,自覺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完美的和諧:動物與人的親密關係/ 羅傑・卡拉斯 /

《完美的和諧》(A Perfact Harmony)一書探討了動物與人類如何發展出長遠的關係,人類對動物的日漸依賴,以及動物對人類文化演進過程的協助。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狗、馬、豬、牛、羊、兔子、貓、雞,甚至魚、蠶、蜂等等,如何一步步從野生走進了畜欄,如何把它們各自的神話、歷史和人類的進化扭結在一起。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動物扮演著如何重要的角色!

你知道人類最先馴養的動物是什麼嗎?

你知道狗是如何從兇殘的殺手變成溫順的伴侶嗎?

你知道動物是如何成為人類文化偶像的嗎?

你知道奴隸制是人試圖畜養人的制度嗎?

你知道馴養動物是如何促進文明的嗎?

讓《完美的和諧》來告訴你答案!

一個地球、兩個子民、人類及其動物伴侶!本書從歷史、神話、傳說的角度,揭示了動物改變人類歷史的軌跡。這些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朝夕相伴。讀者可以從書中一窺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是一本令人興趣盎然、收穫良多的書。閱讀本書,讓我們對歷史、人類本身,以及同為地球子民的所有生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出版家周刊》

在本書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野。這是一本結合人文歷史、博物學、社會學與哲學的經典之作。——《芝加哥論壇報》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中國人史綱/ 柏楊 /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重要經典作品之一,也是他在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但它與過去所有的通史都不相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諸如:

一、 以世紀(一百年)為敘述單元──傳統史書以朝代為敘述單元。

二、 明確時間坐標以公元為計算時間的標準──傳統史書常陷於糾纏不清的年號制度。

三、 本於平等原則直呼帝王及歷史人物姓名──傳統史書多用封建時代的諡法尊號。

四、 以全體中華人為主體──傳統史書以帝王為主體常被戲稱為帝王家譜。

五、 以人權為重心直書是非──傳統史書多是聖君賢相的君父神話。

六、 不計成敗以事實為根據──傳統史書多是成王敗寇顛倒是非的醬缸史筆。

七、 加敘東西方世界使中國在世界史上的相對位置一目瞭然──傳統史書多忽略不提。

八、 柏楊獨特的流暢而趣味盎然的文筆──傳統史書多枯燥艱澀難以閱讀。

此書已縱橫書市二十餘載,如今讀來,仍是字字句句發人深思。

柏楊:「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艱難而漫長的歲月裡,我埋頭整理中國歷史的史料,先後完成了三部書稿,第一部《中國人史綱》、第二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第三部《中國歷史年表》(另外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一九七五年春,官員要我們『快快樂樂過一個端陽節』,把所有的參考書都搜去保管,規定每人不準持有三本以上的書,所以只寫了一半。)一九七七年四月,我回到臺北,幾經轉折,三部書稿陸續地重回到身邊。面對著汗跡斑斑,顏色枯黃了的紙冊,我有無限的感恩和熱情。……」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醬缸震盪:再論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 /

日本作家黃文雄和柏楊共同完成的,起因是《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問世后爭論不休,譯成日語后在日本又產生重大影響,加上黃文雄認為原書中有不少說法有待進一步闡明,乃有此計划性對話之展開。

全書凡八十問,一問一篇,各有標號及標題,每篇前問后答,以不同字體編排,篇與篇並不必然有明顯接續之關系,但同類相聚。書凡五類:醬缸震盪、醬缸文化、醬缸蛆驚蟄、仁義道德、中國的出路。從《醜陋的中國人》引起的「震盪」起,止於為中國尋找「出路」,中間三類大體是總論、思想家(主要是儒家)批判、仁義道德項目,從這里看,本書自成脈絡,於柏楊的「中國人論」有重構、深化的作用。

黃文雄之提問,言簡意賅,有歸納有發揮,有時也會舉一些柏楊未曾接觸的數據和柏楊相互印證,他無疑是一個善問者,而柏楊的回答非常具體,有時一、二句話,四兩撥千斤,有時要用五、六百字,闡釋得非常清楚,也有回頭補正前說的段落。

這是一系列精彩而深入的對話,書的副題是「再論醜陋的中國人」,以中、日文版同時出版,對於想進一步了解柏楊思想的人來說,應有莫大的幫助。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是作家柏楊在各種公開場合演講的講稿集結合成的。在此作中將中國文化比擬為「醬缸」,而柏楊於海外發表的文章與演講都著重於中國人的醜陋面與劣根性。

柏楊以醬缸文化藉以形容中國文化,「我們的醜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醜陋。」企圖以此為軸心談論中國文化,以喚起中華民族對自身的反省。柏楊認為,反省是走向進步的開始。

此書分為上下兩輯,上輯「沉痛出擊」以柏楊本身在公開講演及短文方式發表於報紙專題集結合而成。缺少敢講敢想的靈性、對事不對人、只我例外、第一是保護自己、把羞愧當榮耀、不會笑的動物等短文皆摘錄於柏楊本身其他等等雜文著作,下輯「怒濤拍岸」則是集結各界對於柏楊所發表雜文的正反回應。

本書為集結短文及演講稿方式進行編輯出版,除柏楊本身代序外,為集結各式柏楊針對「中國醬缸文化」所發表文章所組成之書籍。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好書是一輩子的財富/ 楊薇 /

在迷茫時讀本好書,能領略人生的真義。

和好書生活在一起,你永遠都不會孤獨。

你是否還記得那老人與大海間的無聲對話所蘊含著的深刻哲理?是否還記得那千錘百鍊的鋼鐵迸發出的生命火花?是否還記得……

其實「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跳躍著的詩句那樣,把我們帶往遠方」。在靜靜的夜裏,捧起一本好書,任思緒在字裏行間遨遊,將你帶入那種既恍惚空靈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是一種難得的心靈享受。

本書收錄了49本可以與你相伴一生的好書,也許在一般人的眼裏,這只是49本有趣的書;然而在聰明人的眼裏,它們卻凝聚著對生活的感悟。

這些作品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涵義,它代表著「智慧」與「經典」,是我們可以受用一生一世的恩賜。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12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