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希臘雕像都沒有體毛?
為什麼男體雕像裸露陰莖是家常便飯,但貴為女神的形象卻欲露還遮?
為什麼現在視為禁忌的男男愛,在古希臘卻是身為男人成長必經的浪漫篇章?
若你不知道過去歷史的差別待遇如何演變,你不可能了解現代社會裡群體的性別焦慮。
要談現代西方文化,就必須說希臘文。
但凡精緻的藝術創作,皆自覺地往古代世界尋求源頭與權威。現代劇場以古代劇場當作典範,且一路從羅馬喜劇到希臘悲劇,往前追溯關鍵的發展史。歌劇誕生於人們力圖重現古代劇場的表演張力。小說、史詩、詩歌都有其古代始祖。藝術從古代作品找模範,博物館也悉數蓋得像古代的神廟。「美麗如維納斯」、「誘人如女海妖賽蓮」、「昂首闊步如美少年阿多尼斯」、「強壯如海克力士」——這些意象是我們想像力和語言的基礎。
不過,不單是在高雅藝術上,古代文化的遺產普遍且顯而易見。西方社會公民用言語和行動讚頌並倡導民主價值,為民主奮鬥而犧牲生命的男女更是不計其數。現在,一個國家要讓人民稱得上完全開化,就必須加入民主這個俱樂部。民主的起源與原則也出自古代的雅典。「政治」是希臘文化的產物,一如政治人物美庫莉所言。即使在最私人的領域,也難逃古代文化的影響力。Lesbian意指女同性戀,是因為愛戀女人的希臘女詩人莎孚住在蕾絲博斯島(Lesbos)上。只要論及同性戀,就必談「希臘之愛」(Greek love);而我們稱心靈契合的友誼為「柏拉圖式的關係」。從大街上銀行門面的古典式柱子、健身中心揮汗如雨的運動,到我們對理想腹部的定義,古代世界的遺產在在構築了現代日常生活的部分骨幹。
本書各章都致力於顯示學習古典學何以對了解現代西方生活有重大的關係,以及對我們的自我了解,至關重要。本書將要探討的問題涉及我們公共與私人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關切。過往歷史如何形塑我們的自我認同?我們的性慾及身體認知有多少是文化期待的產物,還是全然是天性使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宗教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尤其在婚姻和家庭事務上?民主社會的公民指的是什麼?娛樂活動如何反映我們自身和我們的社會?神話與歷史、性與身體、宗教與婚姻、政治與民主、娛樂與公開表演:這些都是現代自我的基石。本書旨在重申了解古代文化對了解這些基石,實屬必要,尤其是鑑於教育和藝術界的遺忘症日益滲透當代文化。本書關切的是,古典學何以跟現代自我的創造密不可分。
本書要談的是,古典學——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何以對解答涉及在今日社會身為人的意義何在的關鍵問題,至關重要。本書不只是要指出歷史對了解自我及自我處境非常重要,說得更確切點,是要顯示古代世界對現代人的自我意識佔有多麼重要的角色。現代人要是不認識埋藏的過往、不明白古代根基和承繼來的思想與意象如何形塑現代自我,就無法充分和適切地了解自己。我們要了解自己,就有賴揭露那些基礎。
將劉伯溫兵法運用於現代都市男女生活中,用現代的暢快語言描寫都市男女的形形色色與荒謬。
911事件之後,恐懼籠罩全球,人人自危,喪失了自由與尊嚴。恐懼是權力的爪牙,不論強權國家或恐怖組織都可能散播自認神聖的修辭與恐懼,貶低我們的人性。在本書中世界級的文人渥雷.索因卡將以不同凡響的思考告訴我們如何解決文明衝突、維護我們的人性權利。
幾十年前,集體恐懼有一張立刻就能辨識出來的面孔——核子彈。今日,我們的恐懼複雜多了。我們的恐懼是暴政和狡猾無形的力量:「準國家」及恐怖主義所創造出來的。傷害無辜的人即是錯誤,並不難處理;「我比你聖潔」的魔咒只會造成永無止境的紛爭。我們需要下定決心,一致行動,維護人人的基本權利與正義原則,以文明對話取代單方面的獨白魔咒,並將犯錯的狂熱份子繩之以法。
對索因卡來說,籠罩這個世界的恐懼氣氛並不是在二○○一年911事件形成的,而是在一九八九年形成的,當時有架客機在尼日共和國上空被恐怖份子擊落,就在洛克比空難發生前幾個月。恐懼從尼日到曼哈頓,現在則是到了馬德里。恐懼的氣氛已經把地球團團圍住了,而這也是在警告地球上的居民,如今已經沒人可以置身事外。「恐懼」和「權力的行使」有很特殊的關係。我們對權力的恐懼有辦法約束國家領導人(不管是不是人民選出來的)或是已經泯滅了良心而且手裡還拿著一小袋致命沙林毒氣的人嗎?本書主要在探討對權力的癮頭,範圍甚至遠到電腦病毒肆虐的虛擬帝國,因為用電腦病毒也能夠玩弄數以百萬人的命運。
本書十分難得,是從二○○四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第四電台(Radio 4)的「李思講座」發展而成的,索因卡在本書裡探討不斷變化的恐懼面孔:權力和自由間的衝突、令人難以想像的暴行背後的複雜動機、人類尊嚴的意義、比較恐怖份子的狂熱和世界級領袖的態度——然後發現兩者有驚人的類似之處。
問誰願意淪落街頭?為何住屋變成奢望?
作者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一群香港露宿者的真實故事,既揭露繁華盛世下的蒼涼,更希望讓更多年輕人和城市人瞭解及關心無家者。
在看得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場化為取向、以維持「統一文化」為邊界、在憲政法治與中央集權體制之間尋找妥協點的、非西方式改革。這次變革的時間長度很可能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長度。——吳曉波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管仲改制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為霸主,傲視群雄;西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之緩解;西元1978年,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回強國之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歷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聰敏、能幹、耐勞的中華民族,為何總是讓外人瞧不起?是外患、內亂還是地域大小?同樣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能從戰灰中重振,為何中國不能?本書探討國人的民族性對國家的為害,句句切中要點,值得深思。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聽聽他對時間的觀點吧!」
在工業社會裡,我們從小就懂得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然而,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更重要的事:「我們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時間是最遭人誤解的一個存在。在最重視鐘錶時間的美國,不到一百年前,還大力還反對全國有統一的時間標準。而許多為了節省時間而發明的各種現代家庭用具,結果卻都只是省力不省時。
我們都希望掌握時間,但是時間卻控制了我們的身心。
其實,時間不是絕對的。一天不見得是24小時,一個星期也不見得是七天。法國,曾經一天只有十個小時﹔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曾經一個星期只有五天。在瑞士,全國時間不論快慢,相差不會超過19秒﹔在巴西,大家的手錶相差3個小時,也不是件怪事。有人抗拒時間,IBM則是靠著銷售時間起家的。所以這是個時鐘的故事,這也是個時間的故事,這當然更是一個文化的故事。
這本奇特、實用的管理書在大陸造成一股閱讀熱潮,成了許多企業人士的必備參考資料。
說是奇特,因為作者以古喻今,將《三國演義》中的戰場變商場,使歷史豪傑成為企業管理者;又取幽默詼諧、令人拍案的筆法,闡釋公司經營的手法,造就了一門麻辣「水煮」風味的管理學論述。
從開創公司到顧客的需要、講行銷的手法到人才的適用,乃至於同事間的互動到管理老闆的勇氣,你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職場上想要成功所需的一切方法,每一條皆具體且踏實,告訴你觀念也提供執行的步驟。附帶的是讓你重溫古人的智慧、兼讓你有讀章回小說的快意。
要說哪一本書能深入談管理又符合東方人的文化背景,非《水煮三國》莫屬。
黑社會組織對於社會治安和市民生活的影響,至深且巨。但是你對它究竟有多少認識呢?本書可以幫助你認識香港的黑社會。
有關香港黑社會的起源、演變、組織系統、活動方式以及他們使用的暗語、詩詞,港澳兩地每天發生的各種罪案與黑社會的關係,黑社會、黑人物與警察的恩恩怨怨,半個多世紀以來港澳黑社會組織的一些「大動作」,本書都有細緻、詳盡、真實、生動的記載和描述。
本書作者對港澳黑社會組識作過長期的調查,並常在黑社會組識的「叔父輩」人物中取得第一手資料,積累研究所得撰成此書,貢獻於社會,相信它對於每個生活在香港(澳門)的人士有所裨益。
厚黑學,是李宗吾在滿清末年發明的,分三卷,上卷厚黑學,中卷厚黑經,下卷厚黑傳習錄,民國元年,在成都公論日報,逐日登載。這本是寫來開玩笑的,不料從此以後,厚黑學三字,竟洋溢乎四川,成一普通名詞。
本書立論精闢,值得再三細讀,不論同意或反對均有收益。
《中國文化要義》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並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出路。作者還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書中充滿著「問題意識」。每個人從少年起就迴避不了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於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
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歷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於面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禦?
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
中國文明那麼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科學體系?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語堂在中西方文壇的成名作之一,大師以主人翁意識向世界展現著中國及其勤勞而樸實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筆調廣泛而深入地描繪了國人的生存狀態,並從文化、歷史、社會和環境等角度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將從獨特的角度完整呈現華夏大地的風物人文和民族性格。
林語堂,現代作家,學者,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幽默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主張「幽默」、「性靈」,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論語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林語堂在書中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與嚮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林語堂甚至在自序中自述:我敢坦白,是因為我不以我的國家為恥。我敢揭露,是因為我未嘗放棄希望。
因林語堂秉承著憂國憂民乃至愛國愛民的思想情感,因此儘管《吾國與吾民》描寫了中國人存在著種種落後、保守和愚昧的精神狀態,詳盡地剖析了消極的「國民性」,但並不使人感到他是有意在醜化中國人,而是足以引起人們的反思;而且本書對中國人的人性分析透切而且直接,他將國民的行為指導高度地概括在「情理」二字中,時至今日,仍然準確而且恰當。近代作品中與之相近的是,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
在本書中,作者娓娓道來,在廣闊的生活中選取了十個側面:價值、官學、倫理、信仰、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質。
舊有的社會轉型、倫理道德重建,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物化、官學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價值、官學、倫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這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文學刊物卻日益萎靡,我們需要文學,去體味生命的過程。中國社會很早就進入了理性時代,而神話的缺失,卻過早帶走了我們的童年和想像力。愛是一生的功課,如果可以真正誠實地面對問題,就不會有那麼多情與欲的掙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來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學會停下腳步,享受綠色和有機的生活。
蔣勳的文辭優美,直指本質,悲憫卻並不憂傷。在這個問題迭出的時代,帶給我們一種發自內心、溫暖而堅定的力量。
「生活的藝術」是幽默大師林語堂最為人知的著作,最早以英文的方式書寫向外國人講述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他自稱是「有東方精神也有西方精神的人」,也是少見深刻了解中國又能以優美英文風靡美國的中國人;是難得肯面對中國民族性的優、缺點,不避諱批評中國是根本敗類民族,卻又有意願、有能力為中國辯解的中國人;是罕見真切明白西方人,尤其美國人之所好,在投其所好時又能維持民族風骨的中國人。
最足以代表上述這些複雜特色的著作,就是「生活的藝術」一書。它是中國作家高踞美國暢銷書籍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一年的唯一著作;也是林語堂譯本最多、銷路最廣,也最膾炙人口的傑作。
「湖上閒思錄」係錢穆先生探討中西文化比較之著作,在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社會、人生會合等多方面均有討論。先生自言,『歷史限於事實,可以轉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湖上閒思錄」就人文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情與欲、理與氣等項進行比較,抉隱發微,不尚空論,為治中國文化者所必當研讀。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