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他發光
當我們想把臺灣交到子孫手上時,如何仍保有流水深深、禽鳥弄波的清澈,回復鷹隼盤旋、雁鴨繽紛的藍天?該如何凝聚這一團熾熱的火,匯集眾人的力量,自己關心自己的環境?
假設你每天播出5個善意的種子,持續不斷,一年後,就算你播散的種子一百顆才有一顆發芽,是不是每週就會看到善意的回饋呈現在你面前?
從生活到工作、到公益、荒野……李偉文總是以「想起來,這大半輩子無非也是這樣一場閒情」、一場起鬨,朋友們一吆喝、一湊手,再難的事也敢去動一動!」這樣正面、積極及富行動力的熱情,來對待所碰到的每件小事、每個人,並樂於將在其中所獲得的快樂與思考,分享給更多的人們。直到現在,仍在成長、演化中的李偉文和荒野保護協會,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動人的故事。而這個「說不完的故事」、一生玩不夠的生活哲學,正等待著你我一起共同參與。
由於熱情是需要整合,才能發揮公益團體的群聚力量與社會貢獻,《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除了主要對綠色生活、環境變遷的自然觀察以及對台灣未來環境保育的期許之外,李偉文更在全書的最後篇幅例舉出,荒野保護協會環繞全球視野的在地化行動之實例,期以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知道愛護地球環境不是那麼難,只要你一個善念,一個簡單的隨手之勞,就能開始起而行,從自身到週邊環境,一個人的熱情付出將足以感染更多人來一同參與環境保育和復育的工作!
續以一李偉文持種溫柔的方式,來慢慢地進行環境保育的教育革命,就如同在一片平靜的荒野下,許許多多的生命,為著生存而展開多彩多姿的搏鬥。」
無感地震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變化也是同樣容易被人們忽略,常常只是一天天讓日子流逝,而不是有感覺的活著。
日本人是用心在過生活的,在日常中維持「有感」的觸角,時時感受、用心感覺、細處感動、常懷感恩……所以日本商品總是精緻唯美、日劇可以深深敲打觀眾心窗、日本製造是品質的保證、赴日本觀光的經驗令人再三回味。
賴東明也是個用心生活的人,他對日本文化的長期體驗與觀察,都化成了文字和圖片,與我們分享那份感動,期望人們在忙碌之餘能試著體會生活也可以這樣「有感覺」。
作者也以他專業廣告人、行銷人之視野,側看日本業界繁榮復甦的景象,雖商業不免以盈利為目標,但以顧客為念、以人為本的導向,都是「用心」的所在。
小說家向音樂大師討教,「這麼說來,我從來沒有好好談過這些事。」
對於貝多芬和馬勒的新詮釋、卡內基廳的戲劇性復活音樂會、分別與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共度的歲月,以及,為年輕世代所做的薪火傳承。
面對一心追求「心聲」的小說家,指揮家坦率地就音樂侃侃而談。在東京、在世界各地、不同場所,一起聽音樂,愉快地共度一段時光。和舉世無雙的指揮家、輝煌的心靈深刻接觸,小說家謹記整理,留住珍貴的談話。
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為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之間的對談。他們談到了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歌劇、馬勒的音樂、小澤征爾的恩師齋藤秀雄,與卡拉揚、伯恩斯坦的過往回憶等。
本書是作為小澤征爾頭號粉絲的作家村上春樹,從二零一零年十一月開始到隔年七月,對小澤征爾所做的訪談文章;從日本東京、神奈川村上春樹的家中,到夏威夷、瑞士、日內瓦往巴黎的列車中,都有兩位名家對談音樂的軌跡。村上春樹就按著對談時的錄音,以及當時的記憶,動筆將兩人的談話化為文字。
但這既不是報導文學,也不是人物論,而是村上只想以「一個音樂愛好者,和小澤征爾這一位音樂家,盡可能直率、坦白地談出彼此對音樂的內心話。」另外,也寫到如今是頂尖指揮家也曾只能睡在電影院、在歌劇院指揮還被喝倒採的過往、唱片錄音的幕後花絮、法國號換氣的真相,以及,好的音樂和好的文章之間究竟有什麼共通的地方。
讀畢本書,看見一流指揮家那閃耀輝煌的心靈之時,彷彿也經歷了一場洗禮,享受了「美好的音樂」。
★本書精選沈謙先生《中央日報》副刊的專欄文章。
★新增紀念沈謙特輯,夫人施秋月、鄭明娳教授為文懷念。
★永懷沈謙教授特輯,亦增王潤華教授文章。
施秋月﹝沈謙夫人﹞:
讀你那篇〈當下即報〉的文章時,我的感覺是:那不是寫寫文章說說而已,你是真心信仰這句話。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坦蕩蕩的君子所展現的風範與氣度。
鄭明娳﹝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
幽默中見透闢之識力,寬厚中隱含春秋之意見。先生散文最可貴處是流露高韜之性情與寬厚的人格。
王堯﹝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我始終覺得在沈先生著作與論述的背後,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心靈世界,他所有的文字幾乎帶著自己的血脈之氣,又連接著中國的文化傳統。
王潤華﹝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
沈謙自己從古今文學、經學、文字學、修辭學到文學創作,樣樣都造詣深厚,他就是我們期盼中出現的一位大師級學人。
鎌倉——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曾經是源賴朝幕府的歷史舞台,文學大家川端康成、立原正秋、芥川龍之介等均在此留下足跡,是個恬靜優雅、兼具人文風情的山海小城。
在本書中,安西篤子避開「導覽」角度,而透過個人生活其中以及四季轉移,真實的呈現鎌倉真面貌:東國武士們齊聚的歷史舞台,融合了傳統與自然、豐富的市街生活;這就是住在鶴岡八幡宮後側的作者娓娓道盡的鎌倉。
來門前敲門化緣的僧人、對到府訂貨員的回憶、兒孫齊聚共度夏天的熱鬧氣氛;來鎌倉欣賞騎馬射箭、薪能、賞花的朋友們,在祭典中忙進忙出的老友面孔……這些盡是四季生活中看見的鎌倉。也是窪谷、隘道與大海守護下,沒有身段的古都生活。還有那與鎌倉淵源深厚的文士們所帶來的回憶,源賴朝幕府的榮華與悲劇……
誠如安西篤子一起始所講的,她寫出來的《鎌倉——與山海共度的生活》,並不是本意欲要取悅觀光客的書,也不是想對鎌倉做出歌頌的書籍。她以專業者的書寫能力、女性幽微的視野觀察,從自己的生活點滴出發,不嘩眾不取寵,關照著鎌倉城鎮內包括花樹動物的生命百態,迴避常見陽性的歷史紀念建築與儀典的過度描繪,轉入尋常不誇張的陰性生活細節陳述。
安西篤子向我們自信的展現,一個真正迷人的城市,是根源於她真實的內在,而非浮誇的表象。
柏楊為臺灣第一位因雜文而聲名大噪的作家,他的雜文文鋒犀利、筆觸細膩,妙趣中深富哲理,辛辣裡處處可見警譬。說社會、說人生、說歷史、說文化,字字珠玉。
《柏楊妙語》乃將柏楊二百萬字的雜文整個打散,再凝煉它的思想和精神,依性質分類成:「人生篇」、「社會篇」、「女人篇」三書,使讀者能清晰得見柏楊雜文的精義。
本書原名《心靈分享》,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出版。作者因其中四篇內容和宗教信仰無直接關係予以抽出,更換四篇新作,成為一冊專門討論宗教經驗和心靈修養的書籍。
飲酒是中國上古祭祀典禮之一,第一個造酒或發明酒的人已不可考,有儀狄與杜康兩說,後世多將杜康尊為酒神,造酒業也奉杜康為祖師爺,在文學中杜康兩字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中國古代的酒又稱「醴」,傳統上多用果物製作,是一種甜度高、酒精濃度較低的飲料酒,因為味道甘甜所以常見古人愛飲酒,其實就類似現代人愛喝含糖飲料的習慣一樣,也因酒精濃度不高才會有千杯不醉之類的形容詞。日本自古以來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也保留許多古中華的文化典故,故在日本「醴」一字從古至今皆是甜酒的專稱,其他酒類都不能稱為醴。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以書信體形式為青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自問世以來即深受好評,被視為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經典之作。《談美》從「要求人生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發,順著美感態度的特性、藝術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係、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最後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啊」,因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本書是知名新聞人及專欄作家張作錦在《聯合報》、《遠見雜誌》等報刊,以獨到的識見,針砭時事,指出台灣何去何從、民意在那裡等宏言讜論的結集。
計分五輯,以歷史為鏡,對照當今廟堂人物的識見與行止;精闢解析台灣之社會現狀與人心;以宏觀論述兩岸關係與世事變動。切中時弊,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充份顯現社會菁英對真理公義的追求與期許。
藏北已融入我的靈魂
在書稿付梓之際,有關藏北高原的話題還想說上幾件,雖然現在西藏和過去比起來,已緀變得有些喧囂了,可是每當從影視上看到藏北蒼遠大地再現的時候,仍是那樣的親切,因為在那裡,已經融進了我的靈魂。
藏北究竟是什麼?是若難與神奇!可是為什麼從苦難和神奇中走出,就再難與現實融和?為什麼苦澀的東西竟有如此的生命力?本早該淡忘飄遠的事情,終將難以完結。我想,這大概就是藏北的魅力所在吧!
本書的內容是十幾年前青春生命衝動的結果,正因為生活中有了如此的經歷,使我感到依然年輕、充滿激情。如今,生活中的艱難和困若都不能使我屈服。生活一旦需要,我仍會像過去那樣,像一塊乾柴,投進爐膛,轟轟烈烈地燃燒一次。
也斯於2013年一月辭世。他生前未能看到這本書的出版,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也斯是一個很懷舊的人。他是一位像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一樣的批評家。本雅明苦思於歷史與懷舊之間,也斯也有著同樣的苦惱。也斯的行動如同一個講究美食及生活享受的人一般輕快明朗,但心底卻隱藏著沈重的愁緒。
也斯和日本著名學者四方田,2000年在東京相識之後,多次談起能否對橫亘於彼此生活空間中的市井文化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最終決定以往返書信的方式來實現這一構想。他們希望通過比較東京和香港的庶民生活、飲食、以及大眾文化和影像,來思考西方現代化分別在亞洲這兩個大都會中如何被接受、被本地化,民族多元化和國族主義、殖民地歷史又分別在兩個城市中得以怎樣的體現,等等問題。
本書就是他們之間一共交換的十二封書信。這些書信,對於都會、對於食物和離散、對於小島所具有的獨特的地理政治、對於狂熱國族主義的愚昧,都有著洋洋灑灑、極為精準的論述。
這是一部專門介紹禁忌和幽默笑話,以及二者辯證關係的書籍。它所涉及的領域輕鬆快樂,充滿了知識和情趣,有時還帶有一些神秘和神奇,只是常常鮮為人知,因為人們實在猜不透:在令人恐懼、壓抑的禁忌和令人捧腹開懷的幽默之間,到底能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幽默既是一種機智形式,也是一種玩笑態度,幽默在很多情況下,都起源於對禁忌壓迫的反抗和逃避。
本書以遊歷阿里雪山為線索,對西藏文化、宗教進行了全面掃描、思考:雪山的神奇風景,藏民族的神奇習俗,天葬、雪頓節、曬大佛……在作者的筆下,都閃爍著誘人的光輝。作者並非為旅行旅行,而是在旅行中進行著對一種文化、宗教的全面思考。
站在相對立場去解構女人所面對的困境、所自陷的羅網,以及由此而生的美麗的哀愁、喧嘩的理想與孤寂的迷惘,然後穿越歷史與社會的迷霧,指出她們在觀念世界裡應有的席位。
對於未來者,西藏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凈土;對於在此者,西藏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離去者,西藏,這曾經讓人魂牽夢縈的家園,更在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使人緬懷不絕。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個夏天,我終於遊歷了西藏——這片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留下的最後凈土。我去了阿里,去了珠穆朗瑪峰,走遍了整個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區。在我人生短暫的三十二年中,能夠親歷西藏,是我人生一大快事,雖死而無憾。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