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叛逆柏林》一書出版。之後兩年來,陳思宏數次在柏林巧遇讀者,因為他的文字讓他們決定來體驗叛逆。
這些讀者有在機場巴士遇見的女孩、地鐵月台的幾位背包客、歌劇院門口一位女士的致意。最奇特的地方是餐廳男廁,他們用手機自拍合照,背後有人正在小解。
書寫者以文字召集,讀者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各自反骨。閱讀與勇氣摩擦生熱,不同的讀者毅然決定離開被指派的人生,來柏林,尋找自由。
當陳思宏正在猶豫要不要繼續書寫柏林時,他再度在柏林的日本餐廳裡巧遇一年前在嘉年華會初遇的讀者。一年前,他軀體緊繃,笑容微弱。此刻,他留了一臉鬍子,肩膀鬆弛,眼神自信。他說,馬上要回台灣了,想不到又相遇。陳思宏當下感受到他的故事能量,回家的路,勇氣導航。那晚,他決定,叛逆未完,書寫繼續。文學不是好萊塢,續集不是為了吸金,而是持續探索,注視劇變。
這次的書寫,將以訪談者的身分,挖掘各領域的故事。「叛逆」依然是書寫關鍵,不寫光鮮亮麗、淺白政宣、貴婦士紳、觀光指南,驅動文字的,是小人物的生存掙扎。寫真實的平凡柏林人故事,不浮誇不吹捧。希望能把城市各角落的人文地景,與人物的故事緊密結合,以來自臺灣的書寫者角度出發,剖開表面,勇敢地探看社會底層,檢視他城,思考島嶼。
不管你在哪裡,不一定要來柏林,但請接受陳思宏的文字邀約,啟程,一起叛逆吧。
本書特色:
- 一本城市文學誌,讓拜訪柏林的旅者,能透過本書找到一般觀光指南所無法帶領的私房場域。
- 以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體裁,帶領讀者體驗這座城市的叛逆精神。
本書收錄多篇訪問稿及批評引介之作,雖初以為它未算作者的名山事業,但仔細讀畢全書,讀者將發現它在同等性質的書中,實有病鷄之判,屬出色之作。例如第一輯五篇精彩的訪問稿,作者不但智探被訪者的底蘊,同時精準有力地記錄了被訪者的神采和個性,例如李敖之越扣越鳴、越激越勇,真相悉現;顏元叔之越挫越剛,越見其自信心——這樣不止讓本書的受訪者綻放精彩,更令作者的訪問非凡功力閃耀,加上其急才與深厚的學問思考,足教讀者快心娛意。
「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海倫凱勒
二十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海倫凱勒,一個活在盲聾啞的黑暗絕望世界的纖弱女子,竟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本書乃根據海倫凱勒的多部作品,包括《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重新編譯,以紀念她的首部作品《我的生活》(The Story of My Life)出版一百周年。
造就海倫凱勒偉大的一生,除了是海倫凱勒她本身堅毅的性格外,更重要是甘願為她奉獻一生伴隨左右的家庭老師莎莉文。自小已是孤兒的莎莉文老師,曾一度被社會視為毫無希望的野蠻瞎子;但在種種機緣下遇上海倫凱勒,雙方由互相敵對化為亦師亦友,繼而克服海倫凱勒的殘障,幫助她認識及投入世界,努力造福人群。在書中,海倫凱勒以第一身記述這段令人感動的師生情誼,箇中處處流露出莎莉文對教育的投入與熱誠,是後世良師的典範。
你要認識真實的中國社會的病態嗎?你要品味傳統小説藝術的奧妙嗎?金學名家黃霖先生為你打開了《金瓶梅》的大門,讓我們看到由笑笑生匠心獨運的藝術世界裡,西門慶式的官商如何成為爆發戶,如何陞官,如何貪贓枉法,如何稱霸一方,又是如何死不完、絕不了;潘金蓮式的女性又是如何被醜惡的社會所擠壓,為自己的命運而掙扎,而同時其人性在扭曲,在泯滅,她殘害了別人,也呑噬了自己,毀滅了青春和美麗。他如昏庸的皇帝,腐敗的官僚,墮落的儒林,無恥的幫閒,齷齪的僧尼,淫邪的妻妾,貪婪的娼妓,欺詐的奴僕……讓人看到一片漆黑的世界,讓人嚮往著光明清正的天地,也讓人作為一個人,思考著在人慾與天理,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中,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這本集子收錄了我過去曾在各處發表過的二十六篇文字。最早的刊於1944年,至今已將近半個世紀、最遲的則出版不久,彷如昨日。難說當中有些文字帶著旅遊性質,有的則暴露著個人經歷,全書的範圍可以概說為一個學歷史的人之耳聞目見與腦內的構思。作者提供了他的歷史觀之側面背景。正因為其不拘形式可以補助有體系的文章之不足;也因為全書缺乏長篇大論,讀者也可信手翻來,隨時釋卷。
本書將這二十六篇歸為五類,分別為『緬甸戰場的聞見』、『五十年來的撫今追昔』、『各種思想體系及其實用』、『歐遊觀感』和『古今人物』,只是這樣的分類仍不能全部囊括各篇的內容,也無從避免彼此間的重疊,所以又各用唐詩兩句為題。詩歌的好處則是放漫不拘形跡,有時則又辭句隱蓄,不全受一般修辭學的限制。
我想讀者具有同感:我們今日已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只舉著近身一例:自從1945年內戰之展開,已使近兩百萬的軍民,於極短期間自大陸移居於台灣。這即已是中國歷史裏自洪荒以來未有的事蹟。因為如此,再加以很多類是打破紀錄的變故,使我們過去用以衡量歷史的尺度至此大體失去效用。再瞻望著最近台灣海峽兩岸人事的轉變,也使我們領悟到內戰之真意義並不是所謂無產階級清算有產階級,而是中國需要徹底改組迎合世界潮流所帶來之不得已的動亂。其中大陸的一部份因為要剔除農村裏阻擋著全面改革的各種障礙,所以為患至烈。台灣這方面倒可以因利就便,只引用了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法案再配合美援,即先期完成了一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的局面,能迅速的存積資本,發生了領導的作用,這不可能在五十年前一眼看清。也因為如是,當日各方面依據意識型態所寫的歷史也因為時過境遷,今日都亟待修訂。」
——黃仁宇
◎ 文青大叔黃總編在《小日子》的人氣專欄集結
◎ 最爽快風趣、感人熱淚、同時靠北激進的「黃總編大叔學」
◎ 大叔老黃全台私房吃喝口袋名單、日本富士音樂祭&美國職棒大叔攻略、追劇聽歌配酒之大叔獨家套餐……以及大叔感情之路心得無私分享!
◎「蘑菇Mogu」品牌創辦人張嘉行(黃總編酒友、大叔酒友團一員)友情跨刀插畫、李美瑜設計
昔日叛逆文青,走過後青春期,如今是個大叔。
黃總編晉升中年大叔,最靠北激進的偏見結集。
日子不會白過,淚水絕不白流;
歷經人生摧殘,大叔當然有偏見!
所謂的「大叔」,字面上的意思是年過四十歲的中年男性,這樣的年紀,身體和思想早就沒有新鮮啤酒的生猛,而是時間積累後的威士忌才有的濃醇餘韻,和特定年分葡萄酒具備的歷史傳奇。大叔最迷人的是伴隨年紀擁有的歷練和視野,或可說經歷人生跌撞後得來的深刻意見(其實就是偏見啦)。
你認識的許多大叔都有前妻,宛如人生戰役的勳章(畢竟我們參與過),魔球的比利.賓、五星級主廚快餐車、班.艾佛列克、米克.傑格、李宗盛……大叔會有一堆捨不得丟的錄音帶、咖啡館名片、小時候寫給女朋友的情書影本。大叔喜歡吃滷味(小吃攤切的那種),大叔認為一個人會不會點滷味,就是他人生歷練的具體實力展現。大叔喜歡吃乾麵、 喝地方飲料,懂得在恰當的時候罵髒話,而且罵得真情流露。大叔覺得艾雷島威士忌的好在於愛恨分明——人生苦短,要喝就喝有個性的混帳吧!大叔常常一個人用餐,好吃就不感到寂寞了……
成為大叔有時候是一種資格認證,歡迎來到中年大叔的世界。
◎大叔對環島吃喝有偏見——開車環島旅伴要通過挑CD考驗;吃喝挑店不喜歡排場也討厭排隊;大叔痛恨喝酒警語,覺得在戶外扯屁很重要,喜歡去不會遇到熟人的咖啡館。
◎大叔對出國旅行有偏見——參加建築團要認老師不要認旅行社;去南歐從早到晚都要喝酒;去美國看大聯盟一定要買紀念品;去國外參加音樂祭看山玩水比看團重要。
◎大叔關於追劇聽歌有偏見——不同人生階段要有不同日劇陪伴;喝威士忌要搭配沙啞歌聲;聽厲害女歌手現場版要配高粱。
◎大叔關於身邊夥伴有偏見——大叔通常有前妻,能天長地久不是有本事,是好運;女人有兩種,一種來報恩,一種來報仇;大叔沒有前輩才女紅粉知己活不下去。
◎大叔關於中年人生有偏見——認真保養很重要;推拿算命很重要;回家陪媽媽很重要。
◎大叔最重要的偏見——大叔一定要有好幾個酒友,歡樂時無限暢飲,苦悶時互倒垃圾,挫敗時互相打氣。
李安改編張愛玲的著名小說《色,戒》,成為中港台熱門話題。
原因大概是:
一、張愛玲本身的爭議性,一位聲名愈來愈大的女作家,曾是漢奸胡蘭成的太太,《色,戒》本身是一篇被指為美化漢奸的小說。
二、《色,戒》雖是一篇小說,但它有真實的歷史根據:美女愛國英雄色誘漢奸,暗殺失敗。
三、張愛玲的作品以前雖然多次被名導演改編為電影,但從來都被指為改編失敗。
四、李安憑這部電影《色,戒》第二度獲威尼斯金獅獎。
五、電影中男女主角的大膽演出,被電檢處列為三級電影。
六、文學電影歷史三者之間種種的關係,成為兩岸三地說不完的話題。
李歐梵教授本身以研究張愛玲見稱,又是著名的影痴,與李安導演又專門討論過這部備受討論的電影。經過一連多遍看《色,戒》電影後,作者針對目前的種種討論,將之納入文化討論的範圍,既討論作品本身,又不放過種種文化現象,寫成這本小書(一百六十頁)。作者的觀點是:文學和電影,各有它們的自主性,不能單純地以一方否決另一方;李歐梵認為李安的改編,比張愛玲的原作更令人感動。但在歷史層面,張愛玲和李安都未能直接面對日據時期的歷史對我們中國人的沉重痛楚。
本書為臺靜農先生四十年卜居臺北龍坡里溫州街,教餘撰製各種小品散文的結集,題目多涉文學與藝術之美,記述人物交遊的感慨,撫今追昔,溫柔敦厚中帶有知識份子的狷介,運筆修辭不同凡俗,是為一代文章蘊藉的啟迪。
本書作者既是青年作家也是精神科醫師,以文學的心靈、科學的認知,寫出這本與現代人心性脈動、社會流行同步的文化評論集。從多元化社會中兩性角色的巧妙互動,找出日常生活裡死亡陰影;解讀流行語「我有一個夢」,在宗教與心理治療間尋求對話。從追逐流行與尋求心靈安適的矛盾中,本書顯現道德力量的另一面,為我們釋疑解惑。
芳香是詩,是幸福的自覺、溫柔的救贖,讓我們偏執地以為可以挽救一切。
你知道埃及豔后乘船親迎安東尼將軍,巨帆是茉莉油裡浸過的嗎?你知道漢武帝夢見李夫人送他蘅蕪,衣枕沁香,歷月不歇嗎?你知道拿破崙馳騁戰場之際仍不忘全身遍灑茉莉香水嗎?你知道曹操最愛九層塔,曹丕最愛迷迭香嗎?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香」的俘虜!
芳香文化在人類歷史裡無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醫學、建築、園藝、文學、藝術等層面。它既訴諸感官,也觸動心靈,既具有多元的實用價值,也體現恆久的審美尺度。芳香文化是人類和自然最古老、親密與神祕的聯繫,正如嬰兒出生不到一個禮拜就可以辨識母親的體味,天然香讓我們重溫大地之母的慈愛。
本書透過詩與文學的互相辯證與交錯指引,描繪各種香草植物的來源、名類、特色與相關軼事。作者以融合學術探究與文學鋪陳的筆法,體現出日常生活中各類芳香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面。薰衣草、迷迭香、乳香等在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陳述下,不論是一株草或是一朵花,均呈現出人與芳香世界的有機連帶。是一部既實用亦實證的芳香筆記。
台灣幽默散文的祖師爺——趙寧,他畫漫畫、寫文章,瞄喜其個人生命痕跡中遍嘗的悲喜,令人拍案叫絕。即使在時序荏苒的九〇年代,趙寧的文采依舊、幽默依舊。
從歸國學人、大學教授、專欄作家,到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國大代表,趙寧的身份越來越多。他的散文集出版每每榮登暢銷排行榜;他主持的電視節目種類繁多,亦使他在電視史上創下多項紀錄。他是著名的名嘴,反應快,說話幽默風趣,使得他成為受歡迎的演講者。曾獲得漫畫協會的金爵獎、金鐘獎最佳歌曲作詞獎、金馬獎最佳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到優良教育人員的木鐸獎,趙寧跨足的每一領域皆深受肯定。
《談笑風生趙茶房》,精選趙寧每個時期的幽默文章,他以一枝筆輕騎過關,遊走童年,海外生活,人生感悟,寫兩性,發覺人情之美,諷刺社會各種怪現狀。下筆瀟灑,消化中西學問,自然而又和諧,讓人易讀易記。而一顆入世的心,更讓他事事關切,與廣大讀友息息相關。不管環境和歲月如何改變,不變的是趙寧自娛娛人的本色與熱心熱腸的本性。
本書獲頒一九九二年英國惠布萊特(Whitbread)小說獎
本書是愛特伍在二零零六年出版的三本書之一,篇幅很短,全書由三十三篇短文和兩首詩歌構成。這些文章有的是對夢境的紀錄,有的是對神話的改寫,有的是作者的雜感隨筆,有的可以被當成寓言,但它們共同體現了瑪格麗特.愛特伍獨特的寫作風格︰女性主義(Feminism)色彩濃郁,大量地採用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和寓言式寫作(Allegorical Writing)的技巧。
一面斑駁的牆、一道落漆的門、一扇有鏽痕的花……每一個角落組合起來就是一幢有許多故事的老物件。
隱身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內。這次跟著我們走入每條巷弄、每段老回憶裡,看這些隱身在澳門巷弄的老故事,聽他們說過往的痕跡,在舊故事裡重溫這四百年來的獨特歷史與歲月在其中留下來的醍醐味。
來趟澳門吧!在東方與西方美學融合最獨特的天空下,漫步在這裡,尋訪那些有時光靜靜流洩的地址,將腳步放慢些,用與平時不同的步調細數過往歲月,將老故事帶來的感動收進心房。
我們將以七個好朋友開始,用他們的眼裡的風景,展開澳門老故事,來感受澳門。同時走入澳門人的家,聽澳門人說自己的故事,吃澳門人的老滋味,在一個又一個的澳門迷人主題中,逐漸瞧見澳門歷史軌道所留下最真切的痕跡。
◎第一章:街角。在光陰的故事中歇腳
以探索澳門街道老故事,展開對澳門印象中的美好啟程,十月初五街、肥胖街、美女巷、跛腳梯、戀愛巷……今天循著心情走那條巷弄嗎?漫遊在澳門總能在轉角間發現巷弄的特色。美女巷的傳說秘密是什麼、而戀愛巷上演過什麼樣的神祕戀情呢?老巷弄短短一條,成就多少風雅韻事。
◎第二章:觸覺。一面牆一座屋的歷史節奏
走過時光後,現存的古建築、老宅、老街道,留下了實體,但是當時的情景就這麼一段段地被故事流傳了下來。我們從當時的故事說起,用情節與實地探訪的情境,聽故事。
◎第三章:嗅聞。飲時光隧道中的老香氣
澳門人,一天的飲茶樓時光。進老巷弄,紅磚或者粉牆內,熙來人往的喝茶風氣仍久久不散去,飄散著淡淡的茶香與點心之間,這是澳門式的正統喝茶法則。而有著咖啡、茶點與糕餅的「茶室」,到底賣的是甚麼氣氛?怎麼卻與巷弄間的午後氛圍竟如此契合。流連在老時光裡的咖啡館與茶樓中間,純粹的懷舊風味讓人久久不捨離去。
◎第四章:質感。葡式色調的色彩韻事
「土生葡人」這個在澳門甚至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民族,藉由探索土生葡人、進入天主教堂、體驗一次宗教巡遊、走進土生葡人大主廚的家……混搭了葡式與中式的風貌,碰撞出最質感的葡式色調韻事。
◎第五章:凝視。觀景窗下的凝結時光
透過攝影師的角度,老建物有了新詮釋,展現繽紛的文創能量。走進跨越時空的一段又一段的攝影空間中,細細觀察思索,穿梭,舊與新之間的想像力也跟著無限迸發。
◎第六章:品味。佐進歲月的好味道
什麼樣的味道,可以讓澳門人從小吃到老?什麼樣的餐廳能夠讓澳門人每每出門就往那而鑽?屬於澳門特有的特色老牌餐廳擁有懷古與美味並置的美,蕩漾於心的則是濃濃的人情味。在老餐廳中,品嚐的是精緻美味、滿懷心意的料理,當然,還有歲月的好味道。
◎第七章:碰撞。老澳門的新點子
舊服裝、舊印花、老故事、老情調、老色調、老公雞……老澳門裡的物件不能只剩回憶,所以嶄新的好點子加入與碰撞,一個個又舊又新的商品不斷冒出新創意,又舊又新的點子來源,精彩故事不斷上演著。
香港作家杜杜早期成名作,用溫柔的文字書寫日常的人情世故,親情、友情與身邊瑣事的小小情意,隨手拈來都是好文章。寫小事、小人物特別傳神,並對任何事物都投放純真的眼光與情意。文字乾淨、清新,描摹到位,饒富韻味。
「台灣最美的吃,是窮中吃!」
舒國治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家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本書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台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作者說的是窮困中的吃所令人回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回鍋肉,在書裡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作者特別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讚泡菜〉、〈讚蘿蔔〉、〈菜碼之美〉、〈讚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溫暖親切的文字,加上細膩白描的插圖,讓《千年繁華》所傳達出的古都風華,在無數讀者心中激盪出難以忘懷的感動。
這回「京都三部曲之二」——《千年繁華二:喜樂京都》,壽岳章子再度娓娓道出說也說不盡的京都故事:菓子師傅把失敗的菓子黏在牆壁上、雖不起眼但被作者深深珍惜稱為「心店」的醬菜小店、光憑聲音就能聽出製作是否有差錯的扇骨師、「八百文」曾經是高尚的象徵、料理用京腔解說而變得更加美味、「三木蓬萊堂」門前的奉茶令人窩心……種種街巷中的人事風景,無不依著時移事轉而愈益深濃。
傳統的各式慶典,讓京都風味與精神更顯華麗。源自平安時代的祇園祭,工藝精緻,場面壯闊。在大太陽底下,一大夥大漢齊心協力讓高達數十公尺、重達十噸以上的山鉾車在巡行途中進行數次九十度大轉彎,讓圍觀人群不顧大汗淋漓地加油吶喊、鼓掌喝采;此時周遭店家邀請有緣人進去坐,享用滿桌茶點並消解疲勞;祇園樂手的樂音和燈籠則把祭典的歡欣熱鬧延續到深夜,內蘊濃厚的祇園祭這才依依不捨地走入寂靜。
寧靜踏實的生活情味,燦爛華麗的傳統祭典,蘊育出京都深沉豐厚且獨特的風景。壽岳章子信筆寫來,回憶所至,漫步一間間老舖、神遊繽紛壯麗的傳統祭典,垂首低迴,京都的自在喜樂盈滿心中。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