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將作者在《台灣春秋》及《台北評論》的「古典今看」專欄結集而成,作者用精神分析學和分析心理學,以及大量的社會生物學、意識進化論、性醫學、超心理學、人類學、甚至腦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解構古典文學作品,剖析人物性格,從文學以外的觀點來詮釋它,豐繁它的樣貌,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多樣的角度來賦予它們以新義,為古典文學爭取更多的讀者。
以文學外的多重視角洞察中國古典文學世界,是獨具一格的解讀中國古典文學的創新之作。
從「現代精神分析」角度出發,運用多種知識體系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解讀,既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為底本,又在此基礎上加以另類闡釋,以文學領域外視野觀之,為讀者提供別緻的閱讀體驗。
本書篇幅短小,語言凝練,中西對比,以自我別緻之體悟解讀中國古典文學,文學底蘊與個人學識相結合,讀之令人回味悠長。
朱光潛(孟實)是著名的心理學和美學專家,他的文筆感性十足。最早年的文章就是書信體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寫作當時(一九二八年),留學英、法,隔著空間,由國外向青年朋友娓娓敘說:讀書、動靜、十字街頭、升學與選課、作文、人生等。時空雖然改變,但一代一代的青年仍讀著他誠懇熱切的書信語氣,與他諦締結真摯的情誼。
最初登載在《一般》雜誌上,後集結成冊出版,多次重印。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遊記散文作品。
郁達夫自小在富春江畔長大,青山碧水般的搖籃使郁達夫自細就沉醉於自然。他的才調在對山水的描寫中獲得了充實的闡揚,不僅與現實中的自然風光吻合,給人以傳神的實感,而且勾勒出山水自然內在的神致和風味,默示了山水的性格特點,在別人不易察覺的事物中挖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身。他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他筆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佈滿激情的自然,是飽含詩情畫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所說,「是人道、社會性,與大自然的協調。」
因成長的背景和薰陶,使紀行散文堪稱郁達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傷的旅行」一篇寫於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絕大部分寫於一九三○年代,是加倍成熟時的熟練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郁達夫的紀行結集為「屐痕處處」、「郁達夫遊記」,加上不曾收入集子的「閩游滴瀝」、「馬六甲遊記」等作品,共計寫作紀行三十三篇,約十七萬字,無論是數目或是質量,在現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釣台的春晝」描寫的是釣台工具兩台及其四周的情形。先寫整體景不美觀,工具兩座台,中心夾著一條幽谷;接著作者如導遊一般,率領讀者先到東台看羅芷的人家,之後率領讀者到西台看四山的清幽,江水的青藍。釣台一帶山幽江清的靜秀之美便躍然紙上。
這本遊記是作者一九七一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讀書時,利用五月中旬到八月下旬的暑假時間到歐洲九國旅遊,到訪的國家有的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挪威、奧地利和瑞士,歷時九十一天。
所謂「代馬輸卒」是指作者的部隊從丹陽移駐鎮江,接收日軍裝備。因沒有馬匹,但仍要搬運十二門大砲,因此部隊改編,以適應當前需要。全連挑選二十來歲身強體壯的六十名小夥子,編成一個特別小組,歸連長直接指揮,代替馬匹,做搬運的工作,故稱之為「代馬輸卒」。這個職銜一直到攻下鹽城,擔任鹽城城房任務為止。作者自言:「事隔三十年,我還能清晰地記下那段卒子生涯:歷久彌新,津津樂道。」
「代馬」系列的散文,文字質樸無華,以最真實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出那段大時代下最不起眼,卻也最動人的故事。作品中重現了當年的生活情境,也顯示出時代的真實面貌,文字毫無矯飾,銳筆縱橫,盡情奔放,不但細緻描摹了生活的表態,更深深刻示出生命的神髓。
作者在此書「後記」中對「代馬輸卒」加以補充:「這個代表戰火、離亂、死亡、荒謬、無奈的軍中基層職稱,早被歲月淘刷得屍骨不存了,只我這個不相識的倖存者把他們音容實貌記錄了一些,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由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創作目的,無非是要為歷史作一些見證。而「性情直托,具見肺肝」應是張拓蕪散文的最大特色。
在六十六封筆鋒帶感情的信函裡,作者與年輕人傾心長談自我追尋與生命意義的諸多問題,帶您穿越心靈的「蟲洞」,到飄浮的時空中去尋找英雄的劇本,從他們的生命輿圖裡剪裁您喜歡且必要的觀念基因,重新編寫在這個塵世舞臺上,即將由您擔綱演出的人生劇本,讓您手中的風笛能吹出生命的神秘之音。
本書由四十篇散文集合而成,主要是作者來臺後所作,有數篇(如「愛晚亭」、「蘆溝橋的獅子」、「臺灣素描」、「雨港基隆」等)曾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
感懷 感傷 感恩 感動
回憶不一定全是美好的,然而,每一個回憶卻都是彌足珍貴的。
這本書將喚起你心底塵封 已久的深刻記憶。
她是個擁有鋼鐵般個性的女兵,同時也是個喜歡收藏回憶的作家。看她娓娓訴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悲、有喜、有眼淚、有笑容,蘊含著對家 國、親人、甚至於自然萬物的熱切情感。她的筆觸活躍而跳動,樸實卻不單調,令人感同身受。無論時空如何變遷,至情至性的《愛晚亭》,仍然值得我們一再玩味。
水滸研究名家馬幼垣以簡潔明快之筆觸,分析評點二十六位水滸人物:或在眾說紛紜中撥雲見日,或摒除成見做翻案文章,均平心而論,新見迭出,令人撫掌叫絕。
「這是一場愉快的遊戲,謝謝大家!」
日本推理天王——東野圭吾
台壓初回.生涯最後一本隨筆集登場
作家生平自我解密,東野迷此生必讀!
揭開出道20年創作背景
坦蕩回首文學獎10連敗紀錄
自爆影視化辛辣內幕
愈是身處困境,愈要放聲大笑
體現「大阪精神」的自傳式散文集
他是日本推理文壇新神話,風格多變的百萬暢銷作家,
深受影劇界鍾愛,改編作躍上螢光幕屢屢造成轟動,
卻是海外媒體「最難接近」的神祕人物,
這回,他將爽快打開話匣子,笑談生命中的辛.酸.血.淚
【你所看不見的東野圭吾.小說背後的謎樣身影】
當東野大神遇上藤木直人……
「可惡,(藤木直人)年輕俊俏就罷,居然頭腦也這麼好?甚至連毛孔都沒有?我可是前幾天才受重傷,臉上縫好幾針耶。」
當東野大神遇上廣末涼子……
「作品改編成電影,且由廣末涼子主演──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至於廣末小姐,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美人。」
當東野大神談起他家那隻貓……
「我養的貓本名「夢吉」,但平常都叫牠『ㄆㄨㄣ』……關於我們家的「ㄆㄨㄣ」,完全沒有一點「小趣事」。真的,牠是一隻無用得令人失望透頂的貓。」
紅不起來?不打緊。
日子仍得過,小說仍得寫……
且聽「作家」東野圭吾,詼諧細數無名時期的冷暖點滴,
辛辣吐嘈業界的種種奇聞怪象,幽默揭露與文學名家的交往趣事,
分享和電影明星驚奇的第一類接觸,侃侃而談廣泛的極密私人嗜好。
有點小刻薄,有點重名利;
沒那麼遙不可及,卻也沒那麼平易近人……
什麼?跟想像差太多?
沒關係,你可以再靠近一些,
保證能挖出東野流強韌的生存哲學!
東野圭吾首本青春解密——
30年作家生涯首本、經典長銷39刷的個人散文集
誰能想像百萬大作家的青春歲月居然這麼蠢!!
讀過《假面飯店》、《分身》、《白夜行》再讀這本,這‧‧‧‧‧‧反差,簡直神等級!
率性文筆寫出赤裸回憶,爽度爆表!
ㄘㄟˊ~~~別鬧了!什麼《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明明就還有一本嘛。
珍藏中的珍藏,東野大神最私密生活震撼公開!
小頭控制大頭、痛恨看書到連爸媽都放棄,
不折不扣的怪獸宅、武器控,
熱愛滑雪、披頭四、李小龍‧‧‧‧‧‧
這就是我的朋友K君,雖然公開他的蠢事很不道德,
但,再度聲明,這真的是我K君的故事!
創作《嫌疑犯X的獻身》、《麒麟之翼》、《解憂雜貨店》、《夢幻花》‧‧‧‧‧‧這些無數經典暢銷書的東野圭吾,
這個讓所有書迷無限憧憬、不斷腦補的大作家,
品學兼優‧‧‧‧‧‧?錯!
校園風雲人物‧‧‧‧‧‧?錯!
異性緣好‧‧‧‧‧‧?錯!
顛覆你對神祕大作家的所有想像,
荒唐有理、惡搞無罪!這才是東野圭吾的「少男時代」。
「感謝老天保佑東野圭吾毫髮無傷從H中畢業!不然我現在絕對讀不到那麼多精彩的小說!」——出版人陳夏民
東野大神的中學時代,
「就這樣被送進縣內的公立國中(其實是不良少年大本營)就讀,但「瘋狂的二十四期生」卻讓黑暗時代再度降臨H中‧‧‧‧‧‧他們也太威了唄,為了幹架籃 球場上大膽揮舞塑膠鎚,隨身攜帶螺絲起子、小刀!!!‧‧‧‧‧‧原本青春的籃球比賽就在警車、救護車的鳴笛聲和老師的叫罵聲中戲劇性落幕。」
東野大神的高中時代,
「(明明就不可能考上,真不知道哪根神經不對‧‧‧‧‧‧)雖然重考一年卻妄想自己能成為『慶應BOY』,考試當天打開英文考卷,媽啊!!!!連題目都是全英文。算了,還是看著監考官那性感的屁股打發時間好了。啊!我X起了!」
東野大神的大學時代,
「大學就是要談戀愛!所以我變身『聯誼魔』,卻鳥事一堆‧‧‧‧‧‧好不容易看上一個女生,卻感冒發燒,臥病在床;讓人想像力無限膨脹的京都女大生,卻 變成「關西歐巴桑四人組」;原本想破壞朋友的戀情,卻意外讓他們交往!拉不下臉的我只好自圓其說地說,『感謝我吧,這可是我想的妙計啊‧‧‧‧‧‧』」
這麼蠢卻很好笑的東野圭吾,讓人超有親近感~
《謊言的年代》(The Notebook)為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個人部落格的文章集結,從二○○八年九月美國總統大選前夕開始,記錄作者生命當中整整一年的時光。在書頁中,薩拉馬戈召喚出他所深愛的城市——里斯本的靈魂,作為部落格寫作計畫的開場,行文動人心弦而又情感豐富。他也重新回顧與朋友的對談,並且對他摯愛的作家們進行深度的思索。身為一名無神論者、共產黨員,薩拉馬戈以其激烈的革命靈魂對社會、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文化等議題,提出敏銳的觀察、立體的思考與尖銳而不肯妥協的批判。
《泰戈爾詩輯》收入作者最代表性的四部詩集:以兒童生活和情趣為主旨的散文詩集《新月集》,關於愛情和人生的抒情詩《園丁集》,富有哲理的散文詩集《飛鳥集》。《愛貽集》抒發詩人對各種事物無所不在的愛。這些詩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雋永深沉,語言清新流利,意象奇崛美妙。
每一個城市都是由人組成的有機體,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色。中國可讀的城市尤其多——北京大氣,不單指街道寬闊,也指她的「兼容性」,是五湖四海各路人馬集結之地,容許各種文化作出種種融合與交流;上海是中國最時尚最有氣派的城市之一,但名聲卻不好,常被外人」聲討」和譏諷;廣州人生猛鮮活,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字都與眾不不同,但因為是改革開放的先頭部隊,遂成為內地人的仿效對象;還有悠閒的成都府、古樸的西安、溫馨的廈門、擁有「最好同時也最壞」的地形的武漢三鎮……
易中天教授將各個不同性格的中國城市作出分析和比較,包括地理、歷史淵源、文化和人民性格。請看《品三國》的作者今次怎樣以淵博的知識和活潑的文風來品讀城市!
1990年,中東火藥庫被引爆,戰爭硝煙瀰漫海灣,並迅爾演變為20世紀僅次於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灣戰爭。遠離「冷兵器」的現代戰爭,少了蕩氣迴腸萬人衝殺的壯烈,多了瞬間殞命變幻莫測的神秘,禁飛、戒嚴、封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文明」戰爭造就的是人間地獄——精神肉體雙重摺磨中的無可逃遁。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新華社攝影記者唐師曾主動請纓,獨自潛入伊拉克。孤膽英雄憑藉北大國際政治系的學養修鍊,憑藉多年對時事的關注和特有的新聞敏感,穿梭交戰雙方,鬥智斗勇,發出一張張珍貴照片,炮製一篇篇戰地飛鴻。
在巴格達,他頂著薩達姆共和國衛隊的槍口,吸著混雜各種燃燒物釋放的氣體,暍著被貧鈾彈污染的自來水。在約旦,他與外國同行勇闖戒備森嚴的邊防站,深入報道約伊邊境難民,混跡支持薩達姆的反美遊行,用相機傳遞戰爭的緊張。在以色列,他在「飛毛腿」空襲中奔走街頭,記錄戰爭廢墟、防毒面具下的恐懼;在戒嚴的加沙的槍聲中,悄無聲息地拍下以色列軍人與巴勒斯坦人的每一次交鋒……
作為戰時涉足國家最多的中國人,也是唯一往返交戰國雙方的記者,「唐老鴨」將海灣戰爭時的工作激情,沉澱為富有節律而流暢的文字,以成本書。現代戰爭的肅殺氛圍、孤單無助的大量難民、並肩報道的各國同仁等,在詼諧而亢奮的文字中淋漓盡現,紀實中游弋著唐式之「瘋」,向我們展示了關於血汗、夢想、死亡和榮譽的戰地風雲。
這是一本用身軀和生命譜就的一個人的戰爭史實,他的詩一般的文字十幾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閱讀的激情在全國大小校園裡隨著青春蕩漾,累計發行超過百萬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經典。
《野火集》是現代作家龍應台之作品,自1984年于台灣《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開始刊載,在1985年文章由圓神出版社結集成《野火集》一書。
龍應台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麼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在1985年,《野火集》甫結集成書,在台灣立即暢銷大賣,據《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楊澤所言,「二十一天內再版二十四次,盛況空前,讀者反應熱烈,遍及各階層,尤其對學運世代前後的五年級有深刻影響,據說後來儼然成了人手一本的學運指南或社運手冊,幾乎每個家庭都可以找到那麼一本。」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稱《野火集》是一把燎原的火,「火勢之大不僅燒熱了文化界,甚至也薰出了廣大的市井小民,一時議論紛紛,掌聲壓倒了噓聲……幾乎凡華文所及,都風起雲湧,風吹草低。」
本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法史奇聞笑古今。發掘法律史上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對讀者有所啟迪。第二部分:千秋法治誰引領。講述法律史上傳奇人物故事,讀之令人扼腕,一唱三歎。使讀者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或悲天憫人,或感慨莫名。第三部分:叱吒風雲法天下。介紹法律史上的實踐者的所作所為,使人們在輕鬆閱讀中掌握歷史。第四部分:法海溯源踏浪行。刨根問底,生動揭示一些律法的來龍去脈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