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顫慄的格林童話》作者又一暢銷力作
★驚爆歷史不為人知的秘密,教科書上絕對沒有的內容
歷史,其實鮮活有趣
本書收集許多饒富趣味的西方歷史故事,範圍涵蓋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是作者一系列歷史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無論身分多麼崇高的王公貴族,跟我們一樣都是凡人;無論國家或社會,都是我們人所創造的。任何國家或社會,背後一定存在著許多愛恨情仇,上演著各式各樣的悲歡離合,這些人物與事件就好像浮現在眼前般。藉由本書,我們得以更加理解西洋文化,知道歷史人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成為西洋史通……。
本書比小說、電影還要有趣,讀者可以盡情享受閱讀之樂。
本書描述二次大戰期間各國海軍航空隊(主要是英美)的作戰,時間從1939年開戰至最後1945年日本投降。作為基本戰史入門書還不錯,要再進一步則需找深入的專著。此書從簡體電子版改製,其中有些名詞稍微不同。原書有些敘述比較簡略,簡體版譯者加了一些補充,放在括弧中。另外原書有些說法並不正確,我就個人所知加按語指正,也在括弧中。
如果只有獨立宣言,美國就永遠只是一個理想或理念,而不是一個國家;直到現在,把美國各州統一起來的,是《聯邦憲法》,規範著聯邦政府、美國總統和全體國民的,也是聯邦憲法。可以說,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這樣一部憲法的誕生過程,怎能不讓身處地球另一面的我們深深反思。
如果只有獨立宣言,美國就永遠只是一個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個國家。沒有聯邦憲法,就沒有美利堅合眾國,我們甚至還可以說,正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
在1787年費城會議上起草的《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據此,美國人創造了一種既民主又共和的體制,並充分地體現了憲政與法治的精神。這樣一個精巧的設計,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蠻荒大陸上的鄉巴佬創造出來,實在是令人驚嘆不已。
《費城風雲》再現了美國《聯邦憲法》誕生的過程,在本書里可以看到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的驚心動魄,領略華盛頓、富蘭克林、麥迪遜等風雲人物的智慧與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堅守共同底線的前提下進行的針鋒相對的辯論和最終偉大的妥協。
本書是比較少見的,從蘇聯的角度來看德蘇之戰的爆發。
大戰即將來臨之際,蘇聯為了給自己換來一點準備的時間,選擇了和最危險的對手希特勒簽訂條約。這是國際外交史上最為複雜也最富戲劇性的事件之一。但希特勒卻是一個根本無法與之做交易的人,何況這個陰謀家時刻沒有忘記他進軍東方的「理想」。因此,雖然史達林作出了當時看來唯一明智的選擇,卻還是沒能改變歷史的進程。希特勒的戰爭機器開動了,他會選擇一個他認為最合適的時間,將所有的條約扔進紙簍,然後用斯拉夫民族的鮮血來擦拭他的刀鋒。
史達林應該知道,希特勒是一個根本無法與之做交易的人,然而他卻被《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迷霧蒙住了眼睛。希特勒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百萬納粹軍隊氣勢洶洶地向蘇聯逼來——蘇軍猝不及防,一時間全線潰敗——
《第三帝國的興亡》是全世界最暢銷的反映納粹德國歷史的巨著。它精彩絕倫地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即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在短短的12年零4個月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在人類歷史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災難,留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隨著崩潰的迅速到來,人們繳獲了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記、發言記錄以及納粹黨領導人的電話錄音!於是,一個極端獨裁政權的全部秘密和罪惡活動就在它覆滅的同時全部公之於世了。這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大量的、真實的資料來源。
作者在《美國種族簡史》一書中,用大量的史實、數字,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各個種族在美國的奮鬥史、文化史,包括愛爾蘭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日本人、猶太人、華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爐。各個種族無論在基因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國固有的特質。和其他種族比起來,這些固有的性質也使其在眾多種族共存的環境中凸顯出來。肯遠離祖籍國來到美國的人們,和他們周圍的人相比,更具有進取心,在面對困境時更主動,因此凸現出來的種族特點就更加明顯。雖然個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所處的階級,但是依然呈現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備的品質,比如重視教育、勤奮、積極、重視經驗的傳遞,這適用於所有的行業。
在美國,種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將自身傳統優勢發揮到極致,並堅持不懈地適應和改進。今天美國最富有的猶太人和日本人,無一不是這個經驗的充分實踐者。
本書1981年在美國出版,至今已30年。美國種族史具有超出種族本身的內涵,書中翔實的數據資料、對種族特點的分析和觀點直到現在仍不過時,並且對於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多元化的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偷襲珍珠港前的三百六十五天》(日文原名:真珠灣までの365日─歴史の裏側の偉大な物語り)出版於一九六九年,實松讓根據日美雙方的資料,對於一九四一年內日美之間的談判、對作戰的準備,以及日本高層對美開戰的決策過程,有相當清楚的描述——也僅限於描述,實松讓身為日本海軍人員,對於政治上的折衝、以及最後如何引致開戰決定的種種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因素,可能也無法深入分析。不過,就跟他的《情報戰》一書一樣,本書也提供了對日本高層決策流程的一覽。
《情報戰》本書從戰略與情報機構的角度,回顧日美兩國之間從日俄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約半個世紀的軍事對抗的經過;試圖通過一些彰明昭著的偶發事件,列述兩國情報戰的開展狀況,以及它對戰爭,作戰乃至外交鬥爭的影響。除此之外,他還回憶了整個珍珠港前後以及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情報工作,並且與美國的情報工作進行了比較,是比較少見的題材。
一般讀者如我自己,總是有個疑問,美國因為破解了日本海軍密碼,對於日軍的動向比較容易瞭解,但是日軍方面又如何呢?基本上日本海軍在戰爭期間未能破譯美軍密碼,又缺乏有效的間諜網,不曉得他們如何進行情報蒐集與研判?實松讓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解答。
實松讓身為日本海軍情報部門之一,當然不免要替自己及同仁辯護,不過他所描繪的,也應該是日本海軍的現實。只不過從他的敘述裡,真讓人懷疑當初日本在開戰時到底怎麼想的,難道日本海軍模仿英國洋化太過,連原來自己文化中從中國汲取的部分都忘了嗎?孫子「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的至理名言,顯然日本海軍是聽不入耳,否則怎麼會像實松讓抱怨的這樣忽視情報的蒐集、處理、與運用?
另外這本書有個特點,在書的第一章把日本二十世紀前半的美日國防政策與作戰綱領做了相當好的總結,讓讀者能夠瞭解雙方為何逐步進入對抗。雖然不是剖析真正衝突原因,至少條列了雙方的對應措施。對於要進一步瞭解二戰期間美日國家戰略的人,是有所裨益的。
1941年上半年,英國仍在北非、地中海、中東和大西洋上孤軍奮戰,損失軍艦和商船共300萬噸之巨,情勢非常危急。羅斯福決定在冰島設立基地,由美軍參与護航。
4月13日,日蘇簽定中立條約;美日間有關太平洋問題的談判卻毫無進展,因為美方堅持日本先從中國撤兵。
6月22日,蘇聯突遭德軍襲擊,頃刻間西部邊界就被全線突破,損失慘重。丘吉爾當初預期德、蘇必將開戰的時刻,終於到來。英國向蘇軍輸送軍火物資,改變了英國孤立作戰的情勢。
7月起,美國大力供應英蘇所需軍火;
8月份,英、美通過「大西洋憲章」,奠定日後建立聯合國的思想基礎。
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三天後德國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戰。
丘吉爾所設想的英、美、蘇三國的偉大聯盟終於實現。邱吉爾舉世公認的文學素養,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流暢易讀,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和句子談戀愛」、「本身就是修辭機器」,所以我們有幸讀到一部不以生澀難懂取勝的曠世巨著。他精雕細琢每個人物,營造生動鮮活的印象,既不溢美也不扭曲的評論,始終保持史家客觀立場;他以如椽之筆重塑戰時氛圍,讀者一如親臨現場,感受紛亂緊張的時局。全書可看到邱吉爾雄才大略,如何以言詞懇切的講演撼動人心,如何在危急緊繃戰事統領全局、把握時機,他的自信幽默、眼光獨到,使本套書不僅僅是珍貴歷史紀錄,也可當作領袖成功之道細細閱讀。
作者是前日本潛艇艇長。他在本書中,根據親身經歷、某些日本潛艇軍官的回憶以及日本軍令部的一些官方資料和文件,通俗地敘述了日本潛艇在 1941-1945年期間的戰鬥活動情況。書中列舉了很多事實,來說明日本潛艇的戰鬥行動使美國海軍遭到的損失。美國人在出版本書時所寫的長篇前言中,肯定了其中的大多數事實,同時也否定或訂正了某些事實。
美國版前言的作者寫道:「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共有六十艘潛艇;戰爭期間損失了一百三十艘;到戰爭結束時,只剩下一打左右。美國在戰爭初期擁有的潛艇數量與日本大致相等;戰爭期間損失了五十二艘:但到戰爭結束時,卻增加到二百多艘。」
本書的某些章節敘述了珍珠港戰役,潛艇在東太平洋的活動,潛艇對敵岸的炮擊,潛艇在海洋交通線上的活動,潛艇在溝通日德兩國聯繫上的作用。中途島海戰,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潛艇在吉爾伯特群島、塞班島、菲律賓群島和硫磺島附近的活動,潛艇在北方海區的活動,雷達的作用,有人魚雷的使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沉沒以及其它問題。
二次世界大戰,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它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影響極之深遠。今天,無論是世界強權的分佈、軍事概念、科技發展、以至世界經濟格局,都是它的延續;對這樣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實在是有必要去了解的。
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一手資料,即文獻、檔案、報告和回憶錄等,是所有歷史書的基礎,沒有史料支持的說法,都是沒有說服力的。曼施旦因的《失去的勝利》就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回憶錄。
英國著名軍事學家李德哈特,在戰後詢問過很多德國將領,他們一至識為,曼施坦因,是他們之中,最有能力的將領。
曼施坦因最膾炙人口的,是他制定了對法國的作戰計劃,這計劃最後亦以他的名字命名,即所謂的「曼施坦因計劃」。這場戰役,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影響最深;沒有對法國的徹底勝利,就沒有「海獅作戰」,也不會有「巴巴羅薩」,「世界大戰」可能也不會發展成「世界大戰」。正因為對法國的大勝,一下子就打破了歐洲、以至世界政治與軍事的平衡,才使得其它世界強權,不得不投入到對納粹德國的作戰,因而使戰爭不斷升級‧‧‧
有人說,希特勒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但不要忘記,沒有德軍強而有力的實力作為後盾,軍事勝利又從何說起?而曼施坦因,正是德軍將領的表表者。
馮.曼斯坦——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戰略家,與隆美爾和古德林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三大名將。他是世界公認的偉大戰略家 ,他不僅擅長運籌帷幄,對於衝鋒陷陣、攻城掠地,同樣表現得出類拔萃,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奇才。
在本書中,馮.曼斯坦以其親身經驗,紀錄二次大戰中幾場重要戰役的現場實況。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了德國進行侵略戰爭的經過,詳細敘述事前佈局、戰爭過程及戰後影響。
《戰略論:間接路線》在西方戰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軍事理論的必讀書。因為此書,李德.哈特被西方奉為「軍事理論教皇」。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軍事理論和戰史研究功底,通過分析世界歷史上自希波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30場戰爭、280多次戰役,得出一個結論:間接路線戰略是最具效果、最為經濟的戰略形式。看似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徑」。在任何競爭中,只有擊敗對手才能獲勝。而在未克服對手的抵抗之前,應首先減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引出自己的防線之外。這就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間接路線」不僅是戰爭的定律,更是一個哲學上的真理,在戰爭之外,於人類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是一支弱勢部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輝煌戰例。
在珍珠港遭到毀滅性重創后,一支僅有28艘艦艇的美國艦隊,面對的是趾高氣揚、擁有88艘艦艇的日本艦隊。美國人派出一波又一波前去轟炸日本艦隊的飛機,都被日本人像拍蒼蠅似的擊落了。但是在此戰結束時,美國人卻創造了奇迹,從而徹底扭轉了美守日攻的戰略態勢,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途島奇迹》解釋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講述這段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的,是見證這段歷史的雙方指揮員和作戰人員。本書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和作戰指揮藝術不可多得的材料。
本書是描述發生在一八六〇年到一八九〇年間,美國白人用野蠻、欺詐等方式征服印第安人的經過。
《平家物語》主要敘述以平清盛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六卷描寫了平氏家族的榮華鼎盛和驕奢霸道;後七卷著重描述了源平兩大武士集團大戰的經過,渲染了平氏家族終被消滅的悲慘結局。全書共一百九十二節,其多引用了相當數量的中國典籍。曾由日本的琵琶法師進行了生動的演繹。作者主要是圍繞在平家的兩個時期(平清盛時期與平宗盛時期),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之後進行描寫,通篇以史書編年體為主,其中作者加入了對許多事件的看法,形成了以作者尋找平氏衰亡原因為主要線索的結構。對於人物的評價,《平家物語》很少以一個固定的觀點來看待他們。
全書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敘述平清盛當上太政大臣,成為第一位武家登上這個職位的人物,平家的盛極一時,令人讚歎。但平清盛當上高官後,開始跋扈,除了硬將自己的女兒建禮門院德子嫁給高倉天皇,後來更讓自己的外孫登基成為安德天皇,並曾囚禁後白河法皇,控制整個朝廷。此外,還強行遷都福原,引起貴族公家的不悅,後來不得不又遷回京都。因此福原遷都,也被鴨長明在方丈記中,視為與地震、饑饉、旋風、大火等同樣的災禍。
而第二部份則是在平清盛因為熱病過世後,由於長子平重盛早就去世,只好由三子平宗盛繼承平家。但由於平宗盛個人能力不夠,使平家漸漸衰落。此時木曾義仲趁勢崛起,成為本書第二個重點。義仲為源氏後代,在北陸一代興起,很快的就打入京城,逼迫平家撤到西國,丟掉首都。不過義仲進入首都後,沒有辦法約束自己軍隊,木曾軍在京城裡壞事幹盡,加上碰上養和大饑饉,軍心很快就渙散,最後鐮倉的源賴朝下令兩位弟弟源范賴、源義經追討義仲,並且將義仲斬首示眾。
第三部份則是將重點放在被日本人視為戰神的源義經身上。義經進入京城後,受到後白河法皇的信賴,並且在追討平家的一之谷之戰、壇之浦之戰等等立下戰功,被視為打倒平家的最大功臣。但是由於戰功彪炳,因此引來哥哥源賴朝懷疑,最後被下令追討,一路逃到奧州的平泉,剛開始受到籐原秀衡庇護,但秀衡死後,其子籐原泰衡為了討好源賴朝,便逼死了義經。也讓義經成為日本史上備受歡迎的悲劇人物。其事跡一再被傳頌,二〇〇五年的NHK大河劇便是以義經的一生為主題,由瀧澤秀明主演。
《平家物語》這個題目是成書許多年後的定下的名稱,當初成書時推測名為《治承物語》(交戰正式進行是在治承年間),或者名《保元物語》以及《賓士物語》,但是沒有確證。
至於正確成立時期,根據在仁治元年(一二四〇年)藤原定家謄抄了的《兵范記》(平信范的日記)的文書和「治承物語六卷號平家候間,書寫候也」的字樣,應該在此之前就已經成立。但是確實有證的還是延慶本(延慶二年(一三〇九年)),之前成書。
對於作者,自古以來有許多的意見。最早的說法是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稱「信濃前司行長」是平家物語的作者,書寫完成後,交由琵琶法師,配合「平曲」講述、傳誦。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先天註定要與中國發生密切關係。
近世中國人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觀感,有「媚日」、「親日」、「懼日」和「仇日」,只是真正「知日」的卻不多見。《日本史話》作者汪公紀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學歷史修養、高度的民族責任心和祖孫三代與日本的淵源為基礎,搜尋大量數據,反覆研判,數易其稿,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原則下,採用說故事的方式,用通俗淺近的文字將自己了解的日本歷史、日本民族介紹給世人,從中可以看得出著者的良苦用心了。
本書從日本傳說的開國君主神武天皇談到源氏家族勢力在關東崛起。時序上從西元前六六○年到十一世紀的末期。跟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一樣,日本古史也是一筆糊塗賬。作者認為從種種跡象看來,神武天皇與徐福的年代相當,甚至就是徐福;顯然是日本在修正史《神武紀》時,把這個年代整整提前了四百多年。在這段期間最重要的一位天皇是女帝推古天皇,約當中國的隋朝時期,在聖德太子的攝政下,確定了「天皇」的稱號及「日本」的國名,制訂了曆法,同時開始修史。
另一位重要的天皇是崇德,他在藤原鐮足的輔佐下,進行了一系列的「仿唐」改革:改變朝廷組織,建立年號,取消封建改行郡國,整理戶籍,訂定田制及稅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也是一批批遣唐使回國後的貢獻,使日本脫離了部落社會,而進入一個有組織的國家體系。
藤原氏因為長期作為外戚,也長期掌握了日本的朝政,成為「攝政」、「關白」,因此日本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藤原氏的天下。有名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的主角光源氏,據考證便是以藤原道長為範本而寫的。藤原道長享年六十二歲,他死於西曆一○二八年。
由於天皇的血胤眾多,無法全部在京中居住,從八世紀的桓武天皇起,有些庶出或不得寵的皇子,便被降為臣籍,讓他們到地方上去另謀生路。皇武天皇的後代賜姓平,嵯峨天皇的後代賜姓源,以後天皇的後代多賜姓平或源。幾百年後,源平二姓的勢力幾乎佈滿日本全國,成為左右日本中古政局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