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科幻作家保羅.安德森(Poul Anderson)作品"Trader to the Stars"(一九七七年)中文版,由三個中篇("Hiding Place"、"Territory"、"The Master Key")所構成,都是環繞著富商范林安的科幻冒險故事。在這三篇故事裡,范林安都是主角。前兩篇都是他自身性命交關的情境,第三篇則是他手下面臨難題而由他推敲出的解答。
安德森的科幻寫作生涯長達六十年,他最擅長的是中短篇科幻,曾經獲得七次雨果獎和三次星雲獎,都是短篇和中篇的項目。他前後的科幻小說(包括合輯)大大小小有幾十本,許多都環繞著「多元科技聯盟文明」的未來歷史系列發展,而尼可拉斯.范.林安(Nicolas van Rijn)雖然僅在這些書裡短暫出現幾次,但他可說是在百年來成千上萬的科幻主角裡最沒有英雄形象的一個了。很可能也就是這個雞立鶴群的特點,才讓他成為安德森筆下最最成功的角色。
任何讀者對范林安的初步印象都不會太好,安德森對他出場的描寫總是不留餘地:油膩的黑髮編成數百條小辮子直垂到肩膀,小而閃爍的眼睛,巨大的鷹鉤鼻,上蠟的兩撇鬍子和山羊鬍掩不住三層下巴的顫動;毛髮襂襂的龐大身軀上,披著華麗的絲綢,噴足了可以薰昏牛的香水;手上光芒閃爍的指環間,裝得滿滿的巨大酒杯不停地往嘴裡傾倒。酒灌入他嘴裡的速度雖快,還是塞不住從他口中漫出的咒罵抱怨。身為日光酒類及香料貿易公司的東主,他集一切惡行於一身:暴君式的管理、背後捅刀子式的競爭手段——賄賂、偷盜機密、陰謀、謊言等等無所不用其極——這樣一個惡行惡狀的角色,如果不是人人喊打的天生反派,至少也該是馬基維利式極陰險的人物,怎麼會成為安德森筆下的主角英雄呢?
其實,如果瞭解安德森這些故事的模式的話,就不會奇怪了。在范林安的故事裡,主角往往陷身在性命交關、絕望無助的情境裡,任何平凡的英雄恐怕都束手無策。但到了范里安的手上,他總是有辦法找出解決之道,而這個解決之道通常都不是使用武力,而是讓相關的各方面——即使是相互敵對的——同意於一個彼此妥協折衷的辦法,在互利的情況下解決紛爭;而他不僅僅能保住腦袋,還能坐收百分之兩百的厚利!
范林安可愛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奸詐和貪婪是這麼地明顯——你明明知道他的奸、他的貪,卻還是會屈服在他的領袖魅力下。況且,不論是用奸計也好,權謀也好,他的解答都是基於對人類(有時是非人類)心理的根本瞭解,以互利互惠為基礎,達成彼此的妥協。他對自己行為的心安理得、自大傲慢,在在都顯現了他對什麼道德、規範的視若無睹。但是你又不能譴責他,因為事情的結果似乎總是比那些墨守道德規範的英雄所能成就的要好太多。
本書翻譯及編輯有少許錯誤,已經根據英文原版改正。
《星童》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說選輯,其內容主要來自英國Armada出版社的三本短篇少年科幻選輯:Armada Sci-Fi 1(1975)、Armada Sci-Fi 2(1975)和 Armada Sci-Fi 3(1976),所以主角幾乎都是青少年。
〈搖籃飛船〉 大衛.甘普敦 The Lapida Menac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星童〉 伊莉莎伯.梵西特 Star-Boy (Armada Sci-Fi 2, 1975) by Elizabeth Fancett
〈電腦作家〉 露絲瑪利.譚普利 The Computer That Fell in Lov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Rosemary Timperley
〈巨蟹〉 大衛.甘普敦 The House Crab Project (Armada Sci-Fi 3, 1976) by David Campton
〈天外來客〉 羅渣.馬里遜
〈流星之謎〉 約翰.哈爾堅 The Day of the Meteor (Armada Sci-Fi 3, 1976) by John Halkin
〈怪電話〉 米高.甘尼
〈星期六晚是最忙的一夜〉 帕美拉.克利亞維爾 Saturday Night Is the Busiest Night of the Week (Armada Sci-Fi 3, 1976) by Pamela Cleaver
〈微型恐龍〉 大衛.甘普敦 Desmond's Dinosaur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生命〉 露絲瑪利.譚普利 Mr. Nobody (Armada Sci-Fi 1, 1975) ‧ short story by Rosemary Timperley
〈玩具熊的入侵〉 奇連.陳德勒
本書分為獨立的兩個故事︰《銀河鐵衛》與《龍族》。
第一個故事《銀河鐵衛》原名是 Hour of the Horde。
Dickson, Gordon R. - Hour of the Horde, 1970, Berkley, 160 pages.
主角是一位右臂肌肉麻痺的畫家「范德」,突然被接到美國的五角大廈。由於宇宙的「銀光流寇」兵力入侵銀河系,於是另一種高等演化完成的民族「銀河中心人」,到各個星球尋找各民族的代表,一起抵抗銀光流寇的侵略。男主角范德被改造成一位「完全人」之後,將所有地球人的潛能吸收進來;然後他與另外廿二個外星人留在一艘孤獨的太空中——因為「銀河中心人」從來就瞧不起其他種族的異星人,也不要他們真的加入戰鬥,只是要他們在後方充當「精神力量來源」罷了。
然而,在「銀河中心人」的戰線即將與「銀光流寇」接觸前,電腦計算出「銀河中心人」應該會失敗,於是他們全體不戰而逃;不過這廿三個各民族湊合而成的不顯眼軍團,卻拒絕逃亡,拚死一戰。藉由他們發揮完全的心靈潛力,居然打贏了幾場小型戰鬥。已逃走的銀河中心人見狀,重新估算勝率,於是決定大軍回鋒,重入戰場,完全擊垮了「銀光流寇」……
第二個故事《龍族》出處不詳。
《龍族》故事可能以英國尼斯湖水怪傳說為本,敘述龍族一家四口住於內陸深湖,人類來搜索探尋水怪,威脅到龍族辛苦維持延續的命脈,但龍族保守,不願遷移。嚮往古時在海洋生活傳說的年輕龍女,在偶然的機會下救了一名潛水人,意外觸犯不與人類接觸的古老禁忌,但為了避免暴露龍族的行蹤,反而能開始舉家遷徙至海洋的旅程。
《魔幻的瓦特希普高原》是一個以野兔為主角的冒險故事,所有不可思議的情節都發生在英國的原野鄉間,描述一群野兔由於一個神祕預言的傳說,預言災難將至,牠們在勸告大家相信無效後,毅然決定離開自出生以後就從未踏出過的兔場,奔向未知的原野,憑藉無比勇氣與智慧迎向未知的命運,找尋預言中新家園。
《魔幻的瓦特希普高原》的最大特色是生動地描繪出野兔的生活,尤其將牠們全體擬人化,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牠們在追尋目標的整個旅程中所遭遇的所有驚險,看到牠們逐漸展現各自的特質,同時也見識到英國鄉間的自然生態與美麗風光,書中還穿插了許多有關兔子英雄的神話故事。
一隻年輕的兔子小五在家園被怪手摧毀前得到了一個預兆,牠的堂兄黑澤試圖警告兔子酋長,但是酋長並不相信;黑澤相信小五的預言,於是說服了幾隻兔子離開家園,走進從未踏進的原野中找尋新的家園。
在原野間流浪的途中,黑澤率領著這一小群兔子經歷了狐狸、饑餓、不友善的兔子、混亂等種種的危難,並且也有兔子因此而喪失生命,但是依靠著勇氣、智慧和小五的預言,牠們終於找到了瓦特希普高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家園。
然而因為所有的兔子都是公的,所以牠們找尋附近有無其牠兔場,看是否能帶回一些雌兔子,不料所發現的兔場依夫拉發是由一位高壓的獨裁者翁德瓦特將軍統治,牠會率領軍隊把周圍的兔場毀去並抓走所有的兔子。
瓦特希普高原的兔子們發起了一次奇襲,由最強壯的兔子長毛扮成流浪者,加入依夫拉發,在一隻海鷗的幫助下,與同伴裡應外合帶走了一群想逃脫的兔子,翁德瓦特將軍大發雷霆,決定帶領精銳手下發動遠征,意圖消滅這群反抗者並且踏平這座兔場,瓦特希普高原的兔子藉著計謀擊敗了將軍,此後在高原上安定繁衍……
三位勇敢的男子踏上了前所未有的人跡罕至的旅程,一步步艱難地以步行穿越了四千英里的未探索海底。
他們的身體經過改造,可以像海洋生物一樣自然地在海底睡眠、進食、呼吸和移動。他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未知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海底人深入到內太空的神秘深處。他們的任務是:尋找人類的最終避難所!
羅伯特.A.海萊恩是美國科幻文學黃金時期(1938-1946)崛起的科幻作家,與Isaac Asimov,以及Theodore Sturgeon(一說是 A.E. vanVogt)並稱這個時期的三大師。
他作品突破了當時尚在萌苗階段的科幻小說的俗套,把讓人臆想不到的佈局、懸疑張力的適當運用、動作和內心對話的平衡,混合得恰到好處。除了這些戲劇的效果外,他更注重在未來科技對社會以及人類的衝擊與影響的探討。從他開始,「社會意識」成為科幻文學所嘗試表達的對象之一。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用「攣生子詭論」來說明高速下時間減緩的效應,海萊恩對此做更進一步的演繹,直接用孿生子做為故事的主角,以孿生子間的心電感應做為星際探測船隊超距離通訊的工具。故事的結尾卻反映了人類面對未來的無奈:用血淚、生命換來的發現和成就在快速的進步發展下毫不足道地被超越了。
本書在台灣前後有三個譯本:
羅伯特.海萊恩,《異星遊》,王凱竹譯,國家出版社,1981。
海萊因,《4=71》,吳鴻、葉李華譯,天下文化,2001。
羅勃.海萊恩,《探星時代》,孫成煜譯,純文學出版社,1978。
《科學怪人》,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一九九六年出版。
每個能夠思考的靈魂,都渴望獲得幸福;人類有了創造的力量,又必須擔負多少責任?故事傳頌二百年,啟發無數心靈,魅力跨越世代。
《科學怪人》的故事於一八一八年面世,是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説。本書講述天資聰穎的科學博士法蘭康斯坦自小著迷於非正統的科學理論,渴望參透生命的秘密,甚至令死者復甦。他關在實驗室裡,拼拼湊湊從墳場搜集而來的屍體軀塊,經過數年的努力,居然真的成功造出一個人——或說,一個醜陋、可怕的怪物。博士看著他親手造出的怪物睜開眼睛,感到震驚與噁心,便拋下了他,落荒而逃。怪物茫然地遊蕩於世間,四處受人欺壓、令人畏懼,「生命」這份他從未要求的禮物使他困惑不已,而困惑隨著時間漸漸轉為憤怒。這一切,他只能向他的造物主尋求解答,或者,讓他付出代價⋯⋯
星際大戰的關鍵轉折點就此登場。
「原力愈加黑暗,安納金……當心你的感受。」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系……
經過多年內戰,已是風中殘燭的共和國更是被分離派打得崩潰在即。科洛桑星球裡,參議會只能眼睜睜看著貪得無厭的白卜庭議長以「捍衛共和國之名」層層剝奪憲法保障的自由。
取得指揮絕地議會大權的議長讓眾人惶惶不安,尤達、魅使.雲度及其他絕地大師因而竭力抵抗;預言中,將為原力帶來平衡的天擇人選——安納金.天行者被心中恐懼日夜啃噬:他深怕自己的祕密愛人佩咪.艾米達拉議員將不久於人世。
隨著銀河系各處戰況加劇,這座舞台將迎來爆炸性的結局:歐比王接下危機重重的任務,消滅分離派的軍事領袖葛里維斯將軍;急於取得更多控制權的白卜庭以巧妙手法引導輿論反對絕地;深受駭人幻影騷擾的安納金,正一步步走向顛覆銀河系的未來。達斯.西帝施展的黑暗影響持續加深,接下來只需對共和國做出致命一擊……
本書根據喬治.盧卡斯的原著故事,以其所創劇本及萬眾矚目的最後一部《星際大戰》電影為基礎,由馬修.史托維爾所撰寫。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系……
原力之中出現強烈紛擾……
科洛桑星的空中車流依然繁忙,那卜星的綠地依然如茵,但動盪愈演愈烈。共和國崩潰在即,就算白卜庭議長十年前被推選重整政府後努力至今。分離主義者威脅開戰,一盤散沙的議院無力決定該建軍迎戰或維持脆弱的和平。僵局一旦瓦解,全銀河系很可能陷入混沌。
在此同時,調皮活潑、決心滿滿、勇敢近乎魯莽的安納金.天行者終於成年。在絕地議會看來,歐比王.肯諾比的這個二十歲弟子是個難解之謎,也給師父帶來不少挑戰。安納金的野心沒被歲月磨鈍,獨來獨往的性格也沒被絕地訓練馴服。佩咪.艾米達拉議員逃過暗殺一劫後,分離十年的兩人再度重逢,安納金對這位美麗外交官的強烈情感也顯然沒因時間而遺忘。
艾米達拉議員在進行重大表決前差點死於暗殺,這讓共和國更接近災難邊緣。尤達大師和魅使.雲度感到強烈不安,持續擴張的黑暗面讓他們對事件的感知變得朦朧不清,不知道成千上萬名士兵準備踏上戰場。就算共和國陷入動亂,安納金和佩咪還是對彼此產生強烈情愫,周圍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安納金讓自己——連同本身的原則——陷入一些情感,效忠絕地武士團之人不該觸犯的戒律。
這本鉅細靡遺的精采小說是根據喬治.盧卡斯的原著故事,以及喬治.盧卡斯和喬納森.黑爾斯合著的劇本,由暢銷作者薩爾瓦多撰寫,從全新角度審視星際大戰傳奇,以高明手法訴說我們最喜愛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系……
據信滅絕多時的邪惡勢力再次崛起。現在,原力的黑暗面即將征服光明面,只有一則古老的絕地預言能讓整個銀河系保存希望,免於毀滅。
絕地大師金魁剛和弟子歐比王.肯諾比來到翠綠完好的那卜星球,保護當地的年輕女王,這位領袖試圖透過外交手段終結貿易聯邦艦隊對家園進行的封鎖戰。與此同時,位於沙漠星球塔圖因,一名擁有獨特洞察力、名為安納金.天行者的奴隸男孩白天工作,晚上做夢——夢想成為絕地武士,為自己和深愛的母親贏得自由。絕地、女王和神童的奇妙邂逅為一場終將成為傳奇的戲劇揭開序幕。
《探星時代》(Time for the Stars)是由硬科幻小說家羅勃.海萊恩於195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
二十一世紀時,世界人口已超過五十億;每年還要增加九千萬嗷嗷待哺的新嬰兒。鑒於人口的壓力每易導致戰爭,某一慈善基金機構發起了一項實驗——利用心靈感應的方法來進行——計劃將「人」送到其他星球上去。
湯姆和佩德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倆發現他們竟有心靈感應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嶄新的、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的「火炬船」非常寶貴。因為在這速度之下,從最近的星球發送無線電信回到地球,需要時間也達四年之久,所以便需要能夠即發即到的發報機——而心靈感應正是可以即發即到的——。
本書作者羅勃.A.海萊恩,曾先後三度獲「雨果獎」,也是名著「異域的陌生客」一書的作者。他縱非全世界的,也無疑是全美國科幻小說作家中的翹楚。書評家形容他的著作說:「科幻小說圈裏已將海萊恩視為寫作的標準;但是這標準對大多數作家來說,都是難於達到的。」
海氏當初是想成為一天文學家。在美國海軍官校受訓和在海軍服役期間,對於太空奧秘的濃厚興趣始終不衰。他的科幻小說裏所寫各星球的位置,以及太空飛行的公式等,都有極其精確的數字根據。
四家規模龐大的飛機製造公司,聯合研究而成的「宇宙一號」飛機,舉行試飛。主任試飛機師是鐵漢洪森,因在路途中被四名大漢攔截,雖然洪森打倒他們,但未能及時趕到機場,所以「宇宙一號」由另一位飛機師試飛。
怎料,「宇宙一號」在試飛時突然震動,機身碎裂,在空中爆炸,變成了一個火球。
鐵漢洪森不知道飛機爆炸和早上遇襲的事件是否有關連,於是找心思機敏的舒秀蘭商量,他們兩人和善於製造精密儀器的安道叔叔,人稱「三頭六臂」,因為他們合作得像是一個三頭六臂的巨人一樣,和不同的犯罪份子作對。
今次,他們要揭破敵人的身份,及防止他們再次毀壞第二架「宇宙一號」的試飛。
《人頭戀+10》共有十一個故事,包括一個名為《人頭戀》的中篇故事及十個短篇。
《人頭戀+10》被譽為是倪匡數十年寫作生涯中,唯一一本「硬科幻」短篇小說!極具珍藏價值!
《人頭戀+10》,這個書名,堪稱古怪之極。但如果略作解釋,就再容易明白都沒有:〈人頭戀〉,是一個獨立的中篇,「+10」,就是加上十個短篇,彙成為一本單行本,此所以名之為《人頭戀+10》。這倒並不是作者在故作狡獪,而是事實如此。
『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絕少寫短篇小說,這次一氣呵成,採取這種「十分奇特的表現方式」,寫出一連串「以『自己』為主題」的故事。
倪匡說:「一貫的觀念,得到了徹底的發揮,自己很以此而高興。」』
埃及浩瀚無際的沙漠中,被沙漠埋沒的五千年前胡夫王朝一位大祭司的古廟廢墟地下,發現了墓冢內的兩具木乃伊,其中一具男屍編為木乃伊七號。把所有的裹屍布去掉后,呈現出完美無缺的軀體。人們設法用人工恢復了血液循環,木乃伊七號復活了。通過圖形文字,木乃伊七號與人們交流,在明白自己是在五千年後的現在後,他離開了醫院,失蹤了。在天文台附近的一座簡陋的小屋裡,找到了木乃伊七號。
在天文台望遠鏡下,木乃伊七號的動脈瘤破裂了,人們把他葬回了發現他的地方。
《奇特旅行記》(Cesar Cascabel)又譯《凱撒.加斯加貝爾》是由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所寫的科幻冒險小說,於1890年出版。
敘述移民美國的法國人加斯加貝爾先生決定帶領一家人從美國回到法國,他們做好了一切準備,正當起程時,他們的錢卻全被偷了。於是他們選擇了一條不可思議的旅行路線,乘坐一輛「美篷車」出發……
《巴爾薩克考察隊的驚險遭遇》(Astonishing Adventures of the Barsac Mission)是由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所寫的科幻冒險小說,於1919年出版。
倫敦發生了一樁大膽的搶劫案,即中央銀行搶劫案。五名強盜計劃周密,得手後消失得無影無蹤,銀行辦事處的經理也同時失去蹤跡,警察局對此案一籌莫展。另外,巴爾薩克考察隊到了非洲進行長距離的考察;當莫爾娜小姐和她的外甥參加了考察隊後,他們將遭遇怎樣的驚險過程……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