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的作品,常對中國政治抱著批判的角度,我們可從《倪匡傳奇》一書更了解他的觀感。
倪匡將他多年在內地的生活,在書中逐一描寫。他曾參加過一星期土地改革運動、治淮工程、打野豬、採人參等等,見聞極廣,部份經歷更成為他日後小說的一部份。例如,在《木炭》中只得「半張臉」的邊五,就是他曾見過一個被黑熊襲擊後倖存的人。
書中除了不少有趣的見聞外,亦有提到倪匡三次險死的經歷、兩次遇鬼的經過、以及各式各樣他在神州大地看不過眼的荒謬事情。此外,倪匡提到他在嚴寒時,因未有煤供應 ,又見河水已凍到底,所以拆去木橋生火。但他因曾得罪大隊黨委書記,於是小事化大,更得了「破壞交通」的罪名,屬反革命罪行之一。在鬥爭會後,他被隔離到一間小屋中,每兩週要交出數萬字的檢討書,而黨亦派人到上海調查他是否有反動背景。期間,只得一隻波斯貓陪伴倪匡,發展出一定程度的默契,亦是倪匡日後寫《老貓》的基礎。
最後,雖查不到任何反動背景,但大隊黨委書記仍決意要整治倪匡,倪匡得悉後,決定逃亡。
◎2003年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紀錄片,南師對此事與抗日歷史的談話記錄。
◎內容除了南師個人的所見、所聞、所經歷外,頗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
◎在輕鬆的回憶言談中,更不時流露出南式的幽默,令人莞薾。
被南師稱為「民族孝子」的楊麟先生籌備拍攝《去大後方》向南師請益,隨後即製成紀錄片,於電視台多次播放,2004年南師於《去大後方》紀錄片前言的談話一併附錄於後。
現今歷史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人攻擊蘆溝橋為抗戰開始,但事實上,近代日本侵略中國至少要從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開始,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進軍瀋陽,占據整個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造成東北青年組織義勇軍對日作戰,或轉往南方圖謀反攻,也是抗日的開始。
經歷過抗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經歷,南懷瑾先生因有機緣接觸到許多大歷史中的人和事,因此雖然僅只是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卻能讓大家對那段期間的中國歷史增加一些不同角度的認識。譬如南先生在書中提到:
.中國這一百年當中,有三個半可憐人,半個可憐人是孫中山,三個可憐人,第一個是袁世凱,第二是蔣介石,第三是毛澤東。
.杜月笙批評蔣介石兩句話,很有道理,這話拿來批評別人也一樣。他說:「蔣委員長不行啊!民主沒有度量,獨裁沒有膽量」。
.能夠發揮抗戰精神的是三部小說:《三國演義》《精忠岳傳》《水滸傳》,一般人都是受這幾部小說的影響,並不是儒家的大道理。抗戰能夠打下來,全民是靠這幾部小說的思想精神所支持的。
.中國實際上不是北伐而統一,是用謀略成功的統一,是用五十萬銀大洋買過來半個中國。
.抗日聖戰一開始宣佈「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須全民奮起,不惜犧牲焦土抗戰」,這句名言是怎麼寫出來的?
.第一個獲知日本要打美國珍珠港的是當時中國軍統局戴雨農?通知美國後,美國人聽了哈哈大笑?今天美國CIA的特務組織,是受中國戴雨農這方面工作的影響?
今年(2015)適逢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之際,特檢出南師談話紀錄印行,為歷史多留一筆見證。
明亡後,年過五十的張岱還歸龍山,以遺民自居,「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找茶、配泉、玩燈、放燈、習琴、鬥雞、吟詩、吃蟹、賞雪、狩獵、養戲班……,曩昔紈褲生活的點滴追憶,召喚的終究是國破家亡的蒼涼與悲憤,以及知識份子在歷史巨變下,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
張岱是公認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遊山玩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既懂音樂,又擅彈琴、製曲、品茗、戲曲;古玩收藏及鑑賞水準皆高。但四十九歲那年,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折。清兵入關後,他位於杭州的別墅、紹興的家園、豐富的書畫古玩收藏,悉數毀於戰火。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務農為生,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後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裡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之間,隱隱浮現。人生,如夢如幻,而歷史的線性敘述則表現一種秩序的重整與規律的再現。如何透過回憶與書寫,紮實一個捉不回的夢?本書序文是這麼說的:「他生於、長於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瞭然之事理個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於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史景遷認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份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他的爸爸是日本警察,他的媽媽是泰雅公主,總督府是他倆的媒人……
貝克.道雷是泰雅族最大部落馬烈巴社的大公主,聰慧手巧,美麗賢淑,追求者絡繹不絕,但她卻除非雅烏依.諾幹誰都不嫁,因為這個泰雅男子和她理念相同,即使受盡嘲笑,也不肯出草殺人。
下山治平是英姿俊發,雄才大略的日本青年,日本時代初期派任來台擔任軍警,參與殖民事業征服強悍泰雅族的艱困任務。在他的故鄉,執著的初戀情人正癡等著他。
然而命運總不由人,當下山治平被任命為馬烈巴駐在所警部主任後,在總督府政略婚姻的命令下,貝克.道雷為拯救抗日的頭目父親和族人的性命,無可奈何地點頭答應與下山治平成婚。
不過,這樁原為政策推動的婚姻,卻在一次下山治平因傷住院下有了變化。因住院期間,貝克.道雷衣不解帶的關護,讓下山治平數度從死神的手掌中脫逃,每回從昏迷中甦醒,只見到貝克對他無微不至的照料,原本僅虛情假意的對待並計畫回日的下山治平,此時終於改變態度真心接納貝克,並決定與她長相廝守。
但和樂的家庭生活,因下山治平日本初戀情人勝又仲子的出現,而產生動搖。最後,下山治平終究帶著仲子和其所生子女返回日本;而堅持留在台灣的貝克.道雷和其幾位子女,則經歷了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以及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投降的變局——這政治情勢的丕變,讓身分特殊的他們從此被視為「亡國奴」……究竟,在時代洪潮的流轉與擺弄中,他們的命運會被帶往何處?
本書是由身上留著日本與泰雅兩種血液的下山家族第二代下山一(林光明)自述、第三代下山操子(林香蘭)整理譯寫而成。書中描述著家族與時代的故事,讀者從中能看到異文化短兵相接的衝撞、國族認同的掙扎與困惑、有真情的互許與欺騙的心痛,還有天地人子叩問「我是誰」的永恆提問……
引錄原典,詳細評述李煜的生平、家世、重臣、思想、作品,有助清楚了解李煜的生平事跡與逸事。
《蔣介石評傳》一書以史料為經,嚴謹的考徵為緯,有別於坊間野史式的傳記小說,而以求真之著史精神,重塑蔣氏一生功能及其歷史定位。書中旁徵博引,搜羅大量原始珍貴文獻,揭露出蔣介石殘害民主的真面目。
作者對蔣氏的憎恨,立論是否客觀,或啟人疑竇,但序文中由衷地表白,雖然在情緒上對蔣氏深深痛絕,但在行文上卻有史家的嚴謹,全憑證據「誅奸諛于既死,發潛德之幽光。」全書主旨,已昭然若揭。
作者赴美留學,六○年代懷著強烈回歸祖國的心情,從美輾轉回到大陸,在大陸生活了七年,親歷了文革的動盪不安,之後選擇移民海外。「文革雜憶」一書記錄了作者在大陸居留七年中的親歷親聞親見。
羅蘭女士繼她享譽海內外的「羅蘭小語」、「飄雪的春天」、「綠色小屋」、「詩人之國」等名著之後,寫下這部大時代的三部曲——「歲月沉沙」。作者從她父、祖的時代,古老中國的新舊交接處寫起,穿越抗戰、播遷來臺、兩岸恢復交流,中國現、當代史的三個重要階段。她不從歷史重大事件談起,以她所經歷過的生活、親身的感受與透視,來反映大時代的變遷。配上作者如歌行版般的散文筆調,言近旨遠,可讀性極高。
第一部《薊運河畔》,敘述出生到抗戰。她出生於近代中國工業的發源地——天津附近的大家族,家道中落,父親進入塘沽久大精鹽公司——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典範,她就讀於該公司附設的員工子弟小學,是一所充滿現代精神,容納了嶄新教育方法的實驗小學。從這所小學畢業後,她選擇就讀河北女師,這所學校溫厚而又開明,樸實而又自由,培養她不慕榮利,獨立自主的人格,和喜愛音樂的天性,後因七七事變爆發,作者全家不得不留守,在淪淊區教了八年音樂。
《徬徨飄泊者》或作《流浪者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 Super-Tramp)是英國獨腿詩人戴維斯(W.H.Davies)作,描寫他自身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到處「飄泊」——做叫化,流氓,竊賊,小物品販賣者的親身體驗。「形式上雖然是痛苦的,其實正充滿著詩樣的情緒:浪漫,奔放,趣味,刺激,自由……」,描寫生動,筆調幽默,值得一讀。
這本書是英國戴維斯(W.H.Davies)作,黃嘉德(林語堂好友)譯,林語堂推薦;一般誤以為林語堂譯,或林語堂作,實是錯誤。
「八十自敘」是林語堂先生的自傳,內容計十三章,自童年故鄉家庭始,中經攻讀于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在後返國在北京教書,對所經過的三十年代及當時接觸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後是專心創作時代。除去生活敘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論幽默、論老年,皆有獨到的見解。最後是對主要作品的清查精點,讀罷本書,對林先生作品更易了解,對這位情智諧融的哲人也有了概括的認識。
本書為林語堂先生的自傳。他將他的生活娓娓道來,文筆輕鬆靈動,讓您可在一個清閑的午後放鬆悠哉地讀一讀,略微探其一生。
在《林語堂自傳》里,林語堂先生談到他的讀書習慣,說他「不喜歡第二流的作家」。要麼讀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這些高尚一流的,要麼就讀民間歌謠和蘇州船戶的歌曲。認為那些才是文學思想和生命的源泉。這種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華也曾經提到要閱讀經典,這跟林語堂的閱讀提倡可以說是一致的。作家張煒說有必要重讀四書五經,同樣也是對經典價值的再確認。而經典著作,當然多數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語堂先生還談到他讀書很少,但是讀一本書就讀透它,務必吸取書中自己認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觀念。因此他相信自己「讀一本書得益比別人讀十本的為多」。
林徽音(1904年~1955年),胡適曾譽之為「中國第一才女」,哲學家金岳霖曾形容其宛如「人間四月天」,她既是詩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築學家、設計師。
本書從她在倫敦,與徐志摩相識寫起,當時林徽音之父林長民在官場失意,林徽音隨父至倫敦講學,至於之後,與徐志摩相識,與國學大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定婚約,以及日後投身於各領域,作者生動又深刻的呈現了林徽音生命律動的全幅面貌,更讓我們形象化的看到她從小我感情世界走向大我理想追求的自我超越,足以為讀者探尋人生哲理、感情真諦的啟示書。
人生有五道關隘,無一不是私心的防護堡壘,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些關隘的感受。說是生活的經歷也罷,當作晉階的考驗亦然,真假虛實悉在其中。不論聖智俗愚,也不分六道輪迴,任誰都必須親身歷險,世間清濁遂分。視諸業障也罷,循此善緣也可,渡盡五關,得斬六將,方見得康庄大道。
第一關是由出生起到少年時期,此時身心尚未定型,幼稚嫩弱,完全在環境操控之下,是為人之「災關」。災關若未應驗,或者因社會、親人的百般呵護,將各種災難以人為意志化除。則此人之成長已與現實脫節,等到身心成熟之後,再也不可能體認驚心動魄的悚栗。失去了相對的比較感受,人生將如囫圇吞棗,難以領略真正的幸福、美妙。
第二關則是青年時期的「情關」,此時正當性徵甫現,兩性間的自然誘因,步步導向必然的落點。美滿的婚姻固是人生理想的終站,但人人只顧一己,交往激情,私密繫心,古今中外又曾有幾對無怨的佳偶?情之一關,宛如附骨之蛆,得之愈多,依之愈深。
第三關是獨立自主后的中年,謀生養家,追求地位,唯錢是問,是為「財關」。錢財本為無主之物,朝三暮四,得失不過轉瞬之間。更有甚者,錢少不足保證安全,錢多卻又危險倍增,職是之故,難識其止。待走到鋼索中央,進退不得,求財者往往是人為財縛,喪失自主。
隨著經驗的增進,財關之後,緊接著便是「權關」。這時人已至壯年,雄心勃勃,只知天上有天,卻不顧人下有人。但得大權到手,便自以為萬事由心,為所欲為。不幸權勢人人覬覦,易攻而難守,人生頓成修羅戰場,永無止境。
最後一關為「貪關」,人所得愈多,愈是難捨。尤其到了黃昏夕陽之際,余日無幾,抓之唯恐不緊。
一方面要防人之圖己,一方面又駭大限之到臨,七情六慾,各味俱陳。人生至此,未悉所為何來?
想要安然渡過五關,又期望一己超群脫俗,其難難盡,難於上青天。
本書特以自傳形式,詳述作者對智慧認知之本末。讀者若有機緣,得以從字裡行間領悟到人生真諦,以之作為技術可以謀生。若有大德,空明返照,青苔處處,更不難超凡入聖。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自傳和其他有關人物的散文作品。
生於富春江畔的富陽小城中的郁達夫,自幼飽讀詩書,打下了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在日本名古屋肄業時代,又接觸了俄國和西洋文學作品一千多部,這使得郁達夫又增添了豐厚的外國文學素養。是以,郁達夫擁有很是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功底,對說話和文字的運用既恰如其分又矯捷自如。
郁達夫的散文很講究揣詞度句,長於運用形象活躍的詞語使說話活躍自然,富有生氣;同時運用句式的長短轉變、錯落、疊詞、對偶、押韻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協調流利,也使文章流淌著一種行雲流水般的節奏感。
不久以前日本上空迸出一顆「文曲星」,多年後忽然爆出萬丈光芒,照耀整個大日本,至今而不墜——。
赤川次郎出生於日本福岡縣,二十八歲時以《幽靈列車》獲得『大眾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其後全力潛心投入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以一系列三色貓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叢書蜚聲日本文壇,成為最受歡迎的推理小說作家,年均創作達十七部之多,部部高踞排行前茅,並與西村京太郎、松本清張成為鼎足而三的「鐵三角」。更而全年個人所得高居全國第一,雄霸六年之久,穩坐推理天王寶座數十年,目前作品總量超過500本,寫作系列超過十七種,日本地區總銷量超過兩億六千萬冊,被推理出版界認為是天才型寫作家,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赤川以獨到的寫作能力,開創出「青春派推理小說」,作品中一反傳統推理小說之沉鬱、陰森、恐怖的格調而於肅殺、緊張的氣氛中帶出詼諧、幽默機趣,配著平凡、個性、逗趣的主角人物,使得推理小說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和迷人的廣大天地。
「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章詒和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人。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後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
這本書是作者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書中所描摹的每一個人都非人物史記似的有始有終,對人物的年經事緯也並不是拿著社會價值的尺度來丈量的。此書亦是一群經歷舊社會——新中國的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真實寫照。本書被外界認為是建國以來中國大陸文壇最好的作品之一,兼具文學與歷史價值,且在台灣、香港等海外華人圈引發強烈迴響。在大陸首先出版時多處被改動,後又更名為《最後的貴族》於海外出版。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