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國民政府最後的據點-盧漢叛變後,李彌、余萬程將軍即率領著國山越嶺,衝開險阻,越過邊境,到達荒蠻的森林地-中緬未定界。這支由雲南進入中緬未定界的游擊隊,在荒蠻之中,餐風露宿,在苦不堪言的環境中,面對自然環境與共黨奮戰,用血淚爭取生存的機會,為的就是收拾舊山河,鞏固東南亞反共堡壘,延續大中華錦繡河山。
柏楊先生在1961年根據自立晚報記者馬俊良訪問從泰北撤退到臺灣的孤軍口述資料,以筆名鄧克保發表了戰爭小說《異域》,引起了一陣對泰緬孤軍的風潮,後來出版了七八種有關泰緬邊區孤軍的書籍。
本書即為其中之一,描述國軍反共游擊隊在中緬邊區的奮鬥血淚史,從民國四十二年敘述至五十年的第二次撤退為止。後來作者又出版續集,描述從民國五十年至六十四年間的故事。
本書為中華民國海軍軍官的生涯回憶,作者成長於左營眷村,基於對左營的深厚情感,書中對於左營軍區及週邊的環境有相當多的著墨。書中並訪問黎玉璽將軍在內之海軍耆老重現從民國38年4月22日的長江突圍,到民國54年11月13日烏坵海戰,海軍為保衛國家,在台海上歷經十餘場的血戰,在本書中有真實且精彩的敘述,可說是國府遷台後的早期海軍史;亦是相當有趣的竹籬笆(眷村)文學。
據說袁騰飛是個有爭議的人。有爭議,據說是因為他很敢言。反對他的人,說他的歷史課特意譁眾取寵,甚至更像是憤青的言論;支持他的人,捍衛他勇於表達的自由,更擔心他的處境與安危。因為他擅於講課、見解獨到,所以有機會到「百家講堂」講歷史;因為他直率敢言,所以引起廣泛注意;因為電腦科技的無遠弗屆,所以他在課堂上的片段談話,很快地傳送到全球各地,因而「一夕成名」,並且獲得「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的稱號。
不管外界怎麼看袁騰飛,都無法改變他作為歷史專業出身的中學歷史教師這個最根本的身分與特質。憑著隻字片語論斷他的人,應該好好讀完他的書;對他充滿好奇的讀者,更應該用心讀他的書;想批判他的歷史學者,或許可以試著從他的書看到他對於推廣歷史教育的用心與努力。
對於外界的看法,袁先生自有其「夫子自道」的說法。「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他肯定是敬謝不敏的!所以他在「序」言說的很明白:「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只能是這麼來安慰一下自己,如果有解釋的機會,就儘量去解釋。我想跟大家說我絕對不是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這個解釋顯然也帶點無奈。或許是無奈於「印象」已經造成,多說無益吧!對於自己的「一夜成名」,袁先生也有一番詮解:
我只是一名普遍的中學歷史老師,從小因為喜歡歷史而讀歷史,因為愛歷史而在大學選擇歷史專業,最後順理成章地教歷史。不經意間,我的教學視頻片段被放到網路上,點擊率竟然超過了兩千五百萬。在國外的學生告訴我,說我的視頻出現在優酷首頁、百度視頻首頁,我才知道自己「一夜成名」了,一切都已不可「挽回」。
這個文本是袁騰飛先生口述的文字紀錄,保存了大量的口語形式,袁氏詼諧辛辣的風格因而傳神地躍然紙上,這是很不一樣的閱讀經驗,值得體會;尤其在人物刻畫或相關事件、氛圍的鋪陳上,雖還不到入木三分的境界,但「生動活潑」已是眾口皆碑。
今日的文化超偶來談先秦的文化超偶
二〇〇五年,易中天在中國大陸央視頻道「百家講壇」講了「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將歷史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給大眾,大受好評,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學者之一,二〇〇六年的「品三國」系列講座讓他聲望與名氣一路攀升,二〇〇八年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系列講座更吸引了愈加驚人的收視人口和媒體佳評。如果說孔孟楊墨老莊商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明星學者甚至文化超級偶像,那麽說易中天是今日的明星學者甚至文化超級偶像,一點都不為過。
讓諸子還原為真實的人物,不再死板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是易中天所主講央視同名節目的原稿,不受錄製節目時間限制,所以內容比電視節目更為豐富精彩。易中天在書中一一講述了春秋戰國諸子,不但講他們的學說內容,更將這些思想家的生活、成長背景和性格做了生動的描寫,將原本在讀者印象中只是書本里呆板而死氣沈沈的姓名字型大小和說明文字,還原為一個個有喜怒有好惡、敢言敢行、追求真我的人物。
細說先秦諸子思想,為中國崛起溯源
易中天從先秦諸子的背景、動機和理念,一一剖析了春秋時代儒、道、墨、法各家的思想。這樣的剖析不但幫助讀者了解兩千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發展的來由,更為理解廿一世紀的中國崛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如果說《漢代風雲人物》和《品三國》將中國崛起的氣勢和謀略做了歷史溯源,那麽《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在思想上為中國崛起溯源。既然中國崛起在全世界已經被毫不懷疑地重視著,這樣一番重新審視中國崛起的思想源頭,其價值顯然更高。
作者運用輕鬆詼諧的語言、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及平易近人的大眾視角品讀三國歷史。畫龍點晴說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還原真實曹操、為周瑜辯解、正說諸葛亮、重評魯肅。「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為讀者撥開迷雲,重構三國歷史的多重形象,縱論天下,閒話三分,細品是非功過,總結成敗得失。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
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說紛紜?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在他前期有著什麼樣的功過得失?作者易中天從平民角度為讀者解讀。雖然書的底稿是來源於講稿,但編者表示,書的內容要比電視播出的豐富,「易中天對自己曾經在電視上講過的內容進行了修補,把原來意猶未盡的話在書里全都補全。」
品三國前傳:易中天論漢初人物,為《品三國》溯源。
我們現在自稱漢人、漢族,我們說的是漢語,都都是以漢王朝爲標記的。這個王朝強大,持久,影響深遠,前後持續了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由於王莽篡漢,漢王朝被一分爲二,歷史上稱爲西漢和東漢。
在漢王朝的四百多年中,應該說最精彩的是在西漢;而西漢王朝兩百多年,最精彩的是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這一段。那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轟轟烈烈」。在那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人才輩出,英雄輩出,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的大歷史風貌讓人無限嚮往,其中又有許多歷史謎團有待開解。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擇其精要,爲你一一道來。
不論你的政見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八十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中國共產黨不過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然而,如今它已是擁有六千七百多萬黨員的世界上黨人員數最多的政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在中國內地每二十個人之中,就有一名共黨員。中國共產黨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正因為這樣,中國共產黨當初是怎麼來的?這是一個眾所關注的敏感話題。
然而,由於遮霧障,多年來竟然沒有一部長篇細細描述中共之初!作者以客觀的筆調,忠於史實,寫出這本《紅色的起點》。本書打破這久久的沉寂,成為第一部以三十多萬言篇幅真實展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紀實長篇。
「公主柳」是藏人指稱﹐文成公主從中土帶來柳樹樹種﹐栽植於大昭寺前﹐又叫「唐柳」﹔其後遍植藏地﹐是西藏柳樹的起源。此即意味著﹐中土文化移植西藏﹐經過「西藏化」的過程﹐並在西藏生根茁壯發展。
拉薩是西藏地區的首府﹐是藏族吐蕃王朝政府的所在地﹐也是達賴喇嘛的駐地﹔具有神聖美譽﹐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雅礱河谷是吐蕃文化的發祥地﹐藏族族源神話和王統神話﹐都以此地區作為背景﹐比拉薩的歷史文明更為古老。這兩個地方﹐對西藏文化而言﹐具備相當的代表性。令人驚訝的﹐文成公主的傳說﹐在兩地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而文成公主是沿著唐蕃古道入藏的﹐古道上滿布文成公主的傳說與遺蹟。以這3處範圍為觀察起點﹐引申及於其他。
「變調的文化英雄」闡釋西藏傳說中的文成公主﹐係以「帶來引入」中土的物質文明﹐取代一般文明神話中「創造發明」。「藏族的度母信仰」﹐指稱文成公主為尊勝救度母﹐象徵西藏社會最完美的女性。繼而分析傳說中迎親使者「噶爾東贊的角色與作用」﹐解釋了西藏共妻集團與政教合一制錯綜複雜的關係。藉由「民間傳統與寺院傳承」的討論﹐釐清西藏文化的主傳統與次傳統互為影響融合的過程。最後﹐從歷代檀法關係的實質內容﹐來評論漢藏關係。
總結為﹕公主柳是「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象徵」﹐象徵中土文化「西藏化」的過程﹑意涵﹐以及在「中土文化西藏化」的文化變遷運動中﹐文成公主所具備的關鍵性作用。
回首百年中國,張學良是現代史上一個少有的是非人物。本性最適合做一個聲色犬馬的公子哥兒,可現實偏要壓他一肩的戎馬戰事和國恨家仇。在他名下鬧出的「瀋陽事變」和「西安事變」,改寫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他身為這兩件大事的主角,生前若未能留下「第一手」的交代,殊屬可惜。
本書以張學良一九九〇年自述為主體,以史學名家唐德剛論張學良的數萬文字為輔。張氏的口述,隨興而談,隨意而至,流於細碎,卻趣味盎然,更往往於不經意間,透露出遍尋史書也不能得的真實;更兼唐氏的論說精闢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邊是研究人物的「自白」,一邊是研究者的「審視」,兩相對映,使歷史變得更為真切而生動。
《袁氏當國》講述了袁世凱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政府之間養敵自重以覬覦總統寶座,宋教仁刺殺案的歷史謎團到底暗示了什麼真實背景,孫中山的個性對他改造國民黨以謀求革命有何影響,袁氏當國時期的內政外交如何複雜多變,籌安會「六君子」與袁氏政府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不該遺忘的古德諾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麼?作者唐德剛先生憑藉其一貫的學者氣節,不依風附草,不人云亦云,堅持論從史出,堅持言必有據
上自孫文締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鍔護國運動興起,寥寥數年,此乃袁世凱當國之年,國可謂不興,民可謂不幸。《袁氏當國》記載了從武昌起義到袁世凱病死的幾年中,中國從一個帝制時代,到「民治時代」的紛亂無比的景象。在我們所受的歷史教育中,這段時間除了孫中山先生的所作所為外,其他的是最混亂、最黑暗的,而對竊國大盜袁世凱,我們更是咬牙切齒,但《袁氏當國》就力圖改變這個形象,為讀者重新烹調了一份具有獨特口味的歷史文化大餐。
《晚清七十年》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學家、胡適先生的高足唐德剛教授用英文寫成的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導論篇」,后經不斷增刪和改寫而成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本書由於作者觀照歷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歷史學家,也因其極富個性和魅力的語言而在海外有極大影響;也正是因作者的歷史觀點與一般的歷史學家晚清觀點大不相同。
王孝義說:「近讀唐德剛所著《晚清七十年》,頗覺酣暢。酣暢之所在即通篇皆為翻案文章,唐氏為文毫無學術圈之無聊況味;旁徵博引、筆走龍蛇,所寫與台灣舊日國民黨威權體制下歷史教育所授課程,大異其趣;至於何者為是?在下無力深究,但依常識來判斷,應該是我當年歷史課本所讀的內容比較『錯誤』吧!」
1952年春,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面之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了五次講演。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鉤玄的概觀與比照,敍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本書由錢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講彙集而成,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實為作者此後30年史學見解之本源所在,變可視為錢穆先生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敘述。
本書主要意義而分本講演為八講。最先是講如何研究通史,最後是講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實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則最好應以文化為其主要之內容。其間更分政治、社會、經濟、學術、人物與地理之六分題,每一分題,各有其主要內容,而以文化為其共通對象與共通骨幹。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隻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萬曆十五年》後,最受關注的一本歷史類的書。 朱元璋定社稷,用白骨堆砌理想,善惡再評說。
張居正治天下,在死棋局裡博弈,生死兩重天。
朱元璋所創建的的大明帝國,將中國的帝制文化傳統推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對於中國政治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既深且巨,以至於六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本書在刻畫朱元璋其人的容貌與作為上,相當傳神,這裡對其相貌的描述,顯然更接近未經藝術加工的那幅標準像,這兩幅畫所揭示出來的東西,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透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大明歷史,把濃厚的現實情懷和歷史巧妙的結合起來,從浩瀚如海的歷史資料中篩選出大量不為歷史學家重視的情節,重新演繹社稷更迭的歷史故事,透過本書您可以更直接、更真切的重新審視歷史。
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步入選票時代的艱難廢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的笨拙嘗試……
本書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實地探 訪歷史遺迹,爬梳史料,帶著溫情與敬意親近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時期代表人物,追述他們在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嶄新的視角,生動的筆觸,還原了北洋時代的風貌,顛覆了人們對北洋的既有認識,呈現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