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雨》含十六篇中短篇小說:《逃婚》《 邊關遺事》《屠城》《板腰興集》《伏寇記》《豪客》《畫家與畫幅》《狼神》《二傻子娶媳婦兒》《荒年》《寒食雨》《鳥婚》《避雨記》《借鑑》《方外》《蹲的和混的》。
本書集司馬中原近十年來短篇小說的精華,論取材面之廣闊,文字運用的高度魅力,多面而又綜合的展現技巧,會使人覺得他畢竟不同凡響。由於所收多係其較晚期的作品,除保留他久為人稱道的民族風貌外,也透露出作者更成熟的智慧,更深廣的文學心胸,這些作品,粒粒如經過琢磨的鑽石,迸射出晶亮的光芒。
《野狼嗥月》是秉燭夜譚之四,含十一篇中短篇小說:《人禽》、《酆都野話》、《野狼嗥月》、《姚家店》、《靈異》、《施家大墳》、《營巢》、《梁上君子》、《借鑒》、《老子與棒子》、《怯懦和勇敢》。
《野狼嗥月》主要講述了時間綿延著,人和狼的故事,是永也說不完的。人們即使能夠征服外間有形的狼,但每個人的心裏,總蹲踞著一匹無形的野狼,它的影子常化成人的影子……有月光的夜晚,狼群常聚在高處,人立起來,對月嘷叫著,誰能聽得懂,在那種原始,神秘,尖厲綿長的聲音里,究竟包含著一些什麼?
本書是秉燭夜譚系列之三,含九篇中短篇小說:《灶王爺和牛》《風雪季》《在飢寒的歲月裡》《狐的傳說》《獾之獵》《呆虎傳》《歪瓜和爛喇叭》《蛇的故事》《真與幻》。
《呆虎傳》主要講述了雖然他是個武舉人,雖然他的名頭愈來愈響亮他卻仍然是呆虎兒,仍然是個莊稼漢子,他逼退海賊,挫辱土豪,教訓過蠻棋的衙役,卻只留下一些故事,和一根高高豎著的武舉人旗竿……
司馬中原秉燭夜譚系列作品之一,經典之作,勾人心弦。
司馬中原以其一貫幽默流暢的文筆,將其腹中說之不盡的鄉野故事化為一篇篇讓人愛不釋手的佳作,不論是舊雨新知,都難逃其魅力。
一樣的鄉野﹐不一樣的傳奇﹗
究竟在我們之前﹐有多少代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呢﹖春鞦輪移﹐是人的﹐也是鬼的故事﹐在心裡活化﹐並且生長。我們的歷史也就是這樣寫成的罷﹖
《遇邪記》包含瞭數篇充滿鄉野情趣的故事﹐包括有〈遇邪記〉﹑〈血櫻〉﹑〈焚圖記〉﹑〈雙盆記〉﹑〈曖昧的官司〉﹑〈剖腹記〉﹑〈野廟的緣由記〉﹑〈浮生片羽〉﹑〈翦惡記〉等九篇故事﹐故事中描寫的許多野鄉民情﹐讀之讓人充滿瞭遐想﹐更有訴不盡的韻味蘊於其中。
這是一隻樸拙深刻的大筆,一刀一筆地刻劃出了生命苦難的本質,悲愴卻雄壯的民族大氣慨全書集六篇嘔心泣血的力作,時空的背景彷彿遙遠卻又親切,人物的造型生動真實而又突出故事的情節令您幽然長嘆難忘懷,這是一部.....
司馬中原鄉野傳說之三
收錄有《天網》、《六角井夜譚》、《打鬼救夫》、《歪狐》、《橋頭奇案》、《染匠坊的傳奇》、《青龍橋)等短篇小說。
沒有人敲鑿古往的歲月去推究有關洪澤湖的傳說,傳說是荒謬而神奇的,像許多古老中國的神話一樣,具有和一個悠久民族的觀念融合的特質,使那荒誕的傳說在民間傳播著,經歷了無數世代的遞嬗,轉化成一種使人安心、使人敬凜的力量,繼續流淌過歷史長河。……——司馬中原《荒原》
洪澤湖畔的一片紅草荒原,一群保守而善良的農民,不斷而來的天災人禍,再再考驗他們的求生意志。歪胡癩兒——一個傳奇性的俠義漢子,在烽火兵燹火中,帶領著他們反抗暴力,找到生命真諦。
司馬中原在書中運用精鍊的鄉土語言並揉合圓熟的現代技巧,鮮活地刻繪出那些在苦難中奮鬥不屈的中國農民,也嚴肅地透視我們民族的特質,更象徵民族延續的新生力量正不斷地生生不息下去。
啼明鳥是司馬中原描寫東海大學工作營社團的故事。如同未央歌,東海也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個年少青澀的,令東海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啼明鳥」!在這本書中,不僅寫東海學子的戀和夢,更寫下所有高等學府中青年們,對國族應肩負的責任,一旦鳥啼夢醒,踏出校門,你將何之!而那「聽說大度山上有一種神秘的小鳥,天還沒亮,牠們就在相思林裡唱著,牠們的啼聲比黃鶯還美。」
他踏著毯似的柔草,一步一步的走過去,堂內沒有人,只有一束鮮花放在聖壇中央,高高斜斜的長排天窗,給人一種上昇的慾望。他要飛過去,飛過去,飛過去……當初在古堡上望眼欲穿的焦灼和斷崖間迎風呼嘯的勇銳,都在這一飛的煩望中混合在一起了。是的,他是一隻羽毛已豐的幼鷹,他要從大度山的懷中振翼而起,直上蒼穹。時間不止造就了他,更多幼鷹仍將在滾動的時間中試行鼓搧,飛上九霄,咕碌碌的為民族啼明。為什麼不呢?蒼藍是他對自己的蒼藍,天空是他們自己的天空……
劉俊說:「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從桂林出發,經過上海、南京、香港、臺北、芝加哥,終於停在世界性大都會紐約。《紐約客》的出版意味著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已不只是展現中國的人情歷史、文化處境、政治動盪、精神世界,而有了眾多外國人形象的融入。《Danny Boy》和《Tea for Two》這兩篇小說對愛的涉及,也提升為一種超越種族、性別和文化的大愛,揭示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人間災難。隨著白先勇小說題材、人物和主題的『走向世界』,他觀察世界的角度,已不只是站在國族的立場,而是具有了世界主義的高度??這對白先勇來說,是他創作上的一大豐富和擴張。」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系列作品之一,以族群融合為主旨,描寫台灣初墾時分類械鬥的情形。
一樣的鄉野,不一樣的傳奇!
亮灼灼的流星的雨,歷史的雨,劃出一道道短促而急速的光弧;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
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故事。在無數墾民裏面,有明鄭軍的後世,有放逐邊荒的流犯,有閩東山區的樵夫和農戶,有粵省的漁民……太多行業的人自不同的年代逐次移居,匯聚成早期開拓的社會;誰也不是什麼樣的英雄,什麼樣的好漢,而他們結成整體,便創造了開拓的歷史 時光是這樣的浪湧著、推移著,當年的開疆闢土的人們,如今早已物化,或埋骨郊野,或歸青山,成為他們手墾過的泥土的一部份了。但後代的人們跟著繼起,顯示了大生命的傳遞,這樣的衍傳著,譜成一闋可歌可泣的史詩。
《骨灰》是白先勇自選的十七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我們看菊花去》《悶雷》《月夢》《黑虹》《小陽春》《青春》《那晚的月光》《香港——九六〇》《上摩天樓去》 《安樂鄉的一日》《歲除》《思舊賦》《秋思》《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夜曲》 《骨灰》。
法國書評家雨果‧馬爾桑 (Hugo Marsan)於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評介白先勇的《孽子》,讚譽這部小說是一齣「將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劇」。
馬爾桑以「令人震驚」形容《孽子》,它有傳奇故事的緊張、強烈,卻無強加的樂觀結局。《孽子》的魅力並不單在動人的情節,《孽子》的成功,其威力更多是來自作者的文筆,豐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漲的江河那樣;他詩意地把真實的氛圍記錄下來,又以黑夜如夢一般的面紗使它改觀。
馬爾桑認為白先勇描繪的是一個邊緣世界,在被接納的邊緣之內的邊緣:「我們這個王國,歷史曖昧,不知道是誰創立的,也不知道始於何時,然而在我們這個極隱密,極不合法的蕞爾小國中,這些年,卻也發生過不少可歌可泣、不足與外人道的滄桑痛史。」
《孽子》有如一齣巴洛克式歌劇,美化了黑夜,讓一輪昏紅的月亮高掛在濕煤也似的空中。城市夜間那被掩蓋的一面在白先勇筆下是如此完美地被敘述著,以致讀者甚至忘掉世上還是有日出的地方。
馬爾桑強調,在心理分析作品貧乏的年代裡,白先勇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而《孽子》是一部傑出的小說。
書中的「孽子」是一些脆弱的孩子,被遺棄在街頭被逐出家門、屢次從家中逃跑或是未被了解,他們聚集在半明半暗的隱密處,沈湎於為錢而做的愛、屈服於為他們短暫命運設置信標的長者,而最終,他們畢竟還是要在彼此宿命的運數中那種粗暴的、劇烈的溫柔裡相互取暖。聽到一則這隱密王國的傳說,他們都會目瞪口呆;這些孩子雖墮落和違反常情,但卻又感情豐富且樂於犧牲;前輩的故事在他們身上往往會起一種集體身分認同的作用。
《台北人》是白先勇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20世紀60年代白先勇創作並於《現代文學》發表的14篇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71年。
該書是一部深具複雜性的短篇小說集,描寫了台灣社會各階層人物在新舊時代交替中的人生轉變,具有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不但小說之幅面廣,使讀者看到社會之「眾生相」,更重要的,由於主題命意之一再重複,與互相陪襯輔佐,使讀者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義,並得以一窺隱藏在作品內的作者之人生觀與宇宙觀。
《赤地之戀》是張愛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離開大陸到香港后創作的一部小說。
小說以大學生幹部劉荃畢業以後接受組織分配的經歷為主線,描寫了在中國大陸農村土改、「三反」運動、朝鮮戰爭等等紛紜的政治局面里人們的生活狀態。
這本集子裡『談看書』,大看人種學,尤其是史前白種人在遠東的蹤跡,也就是納罕多年的結果。
本書出版緣由是因為唐文標教授在加州大學圖書館發現〈連環套〉、〈創世紀〉這兩篇未完成的小說與短文〈姑姑語錄〉,想徵求張愛玲同意重新發表,張愛玲並不滿意這兩篇小說,尤其覺得〈連環套〉是通篇胡扯,讓自己嘗到『齒冷』的滋味,但盜印在即,只得搶救下兩件『破爛』。
本書另收錄六篇散文,其中1939年獲西風雜誌徵文名譽獎的〈天才夢〉,雖是年少作品,卻驚人的早熟獨特,實在是曠古難見的天才作家!
張愛玲也許不是時下「正確」定義裡的女性主義者,
但在《怨女》中,她從未停止對女性命運的嚴肅思考。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
十八歲的銀娣是出了名的「麻油西施」,由於父母早逝,拮据的哥哥和嫂子一直想把她早點嫁出去。其實銀娣心裡有喜歡的人,但那人似乎不會有多大出息。仔細思量,如果成了哥嫂的窮親戚,人家一定會說她嫁得不好。
沒有錢的苦處她是受夠了,於是,銀娣終於同意姚家瞎子少爺的這門親事。雖然她嫁的人永遠不會看見她,但今後一生一世都會像在戲台上過,腳底下是電燈,一舉一動都有音樂伴奏。
但這時候的銀娣當然不會知道,她未來的人生舞台是荊棘遍地,而她的少爺也不只是看不見她而已……
《怨女》是張愛玲創作晚期的代表作之一,不僅被改編成電影,更備受國內外文壇重視。這本由短篇小說〈金鎖記〉擴充改寫而成的長篇小說,描繪大時代下女人被命運撥弄而扭曲的一生,從青春年少的充滿憧憬,一直到被現實環境壓迫的人生幻滅,在張愛玲臻至化境的文字中,讓人唏噓也讓人心驚。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