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在他面前的全景,有田,有開花的果園,蒙馬茹聳立的山丘,還有肥沃的谷地,被梨成千萬條深畦,都向遠方交匯於無窮的一點。可是使他伸手翼蔽自己愕視的雙眼的,卻是四野的色彩。天空藍得如此強烈,苛刻,深湛,簡直不是藍色,完全沒有了色彩了。展開在他腳下的這一片綠田,可謂綠色之精,且中了魔。燃燒的檸檬黃陽光,血紅的土地蒙馬茹山頭那朵白得奪目的孤雲,永遠是一片鮮玫瑰,紅的果園……
這種種彩色都令人難以置信。他怎麼畫得出來呢?就算他能把這些移置到調色板上,又怎能使人相信世上真有這些色彩呢?檸檬黃、藍、綠、紅、玫瑰紅;大自然挾五種殘酷的濃淡表現法暴動了起來。
愛因斯坦信仰宇宙中,有一種最終的簡單牲和美。他的偉大在於他對這真理的追求和闡釋。讀讀他一生的心路歷程,也許能提昇我們的心境。不知牛頓是何許人的人,也能讀這本好書。
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在一九三一年對愛因斯坦作出的評價:「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將位於最前列。他現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很難說,他究竟是同牛頓一樣偉大,還是比牛頓更偉大;不過,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偉大是可以同牛頓相比擬的。按照我的見解,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於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
愛因斯坦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熱愛物理學,把畢生獻給了物理學的理論研究。
人們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哥白尼、二十世紀的牛頓。
愛因斯坦生長在物理學急劇變革的時期,通過以他為代表的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物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伽利略和牛頓建立的古典物理學理論體系,經歷了將近二百年的發展,到十九世紀中葉,由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特別是由於法拉第和麥克斯威爾在電磁學上的發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使得當時不少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領域中原則性的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留給後人的,只是在細節方面的補充和發展。可是,歷史的進程恰恰相反,接踵而來的卻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新現象:乙太漂移實驗、元素的放射性、電子運動、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等。在這個新形勢面前,物理學家一般企圖以在舊理論框架內部進行修補的辦法來解決矛盾,但是,年輕的愛因斯坦則不為舊傳統所束縛,在洛倫茲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質上的變革。這一理論上的根本性突破,開闢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相對論。一九○五年他發表了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把牛頓力學作為低速運動理論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內。它揭示了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在本質上的統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在運動學上的統一性,而且還進一步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的統一性〈質量和能量的相當性〉,發展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原理,並且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一九一五年他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四維空時同物質的統一關係,指出空時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於物質的分佈,它並不是平坦的歐幾裏得空間,而是彎曲的黎曼空間。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他推斷光在引力場中不沿著直線而會沿著曲線傳播。這一理論預見,在一九一九年由英國天文學家在日蝕觀察中得到證實,當時全世界都為之轟動。一九三八年,他在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即從場方程式推導出物體運動方程式,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時、物質、運動和引力之間的統一性。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論的研究,六○年代以來,由於實驗技術和天文學的巨大發展受到重視。
另外,愛因斯坦對宇宙學、用引力和電磁的統一場論、量子論的研究都為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後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知識分子要對社會負怎樣的責任。
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於人類,但他卻目睹了科學技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因此,他認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是當代的首要問題,他一生中發表得最多的也是這方面的言論。他對政治問題第一次公開表態,就是一九一四年簽署的一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聲明。他對政治問題的最後一次發言,即一九五五年四月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二十世紀思想家的畫廊中,愛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與天地日月相爭輝,他的科學貢獻,人類將萬世景仰。
本書不僅以翔實的史實勾勒出愛因斯坦偉大的一生,而且也從人類文化的源頭上探尋著愛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蘊。在書中,玄奧的物理學理論、傳奇般的故事,在讀者理喻二十世紀歷史文化進程的視野中,或許會形成一個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體畫面。同時,我們將在歷史氛圍中去理解愛因斯坦,也將在現實情境中去悄然接受愛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愛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劍為當代物理學辟出一條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劍揮斬人間的妖魔鬼怪,而今天,這把理性之劍在哪裡?我們是否該去尋找這把理性之劍?
這是愛因斯坦留下的一個碩大問號。每一個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人都該在這個問號面前沉思默想,都應該接過愛因斯坦的理性之劍,為和諧、公正的二十一世紀而努力。
馬克.吐溫(1835~1910)的《自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珍品。古往今來,一個著名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開始便宣布不準在生前發表其自傳,只准在死後發表,以保證自傳中的千言萬語,句句說的是真話,這在文學史上還無先例。
馬克.吐溫曾有一封信給著名作家兼友人豪威爾斯:「明天,我要口授《自傳》一章。我的後代如果膽敢在2006年以前出版,他們勢必會給活活燒死。我估計他們還不會。如果我還能多活三、四年,這樣的章節將會更多更多。2006年版的《自傳》一出版,勢必會引起轟動,而我將同一些老夥計在天上遊蕩,注視著這一切。我邀請你來參加。」(按:《自傳》口述至1909年底,於1924年第一次出版。)
馬克.吐溫《自傳》的內容有些彷彿顯得可笑,甚至奇特、怪誕,但都含有深意,往往在有意無意中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甚至是大智大勇的非凡識見,當然也具有馬克.吐溫式的幽默情趣。
貝多芬,大師之王。
孤傲怪僻,桀驁不馴。
才華橫溢的悲劇式英雄。
狂熱追求永恆的浪漫主義音樂之父。
勝利算得了什麼?
拿破崙的征戰算得了什麼?
貝多芬賦予現代藝術英勇無畏的力量。
他是苦難與拼搏的人最知心的朋友。
當我們為悲慘世界致哀的時候,他會給予我們安慰;
當我們在永無止境而又毫無結果的鬥爭中感到勞累時,他會帶給我們樂趣。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
米開朗基羅忍受了病弱以及所有的刁難和盤剝;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
這位歐洲最有聲望的藝術家放棄了藝術,像武士丟掉武器一樣,赤手空拳地走在苦行者的崎嶇山路上。他拋開家庭,日夜不停地思索,苦思冥想一些瘋狂的問題,直到生命之火熄滅之時,他還在和自己搏鬥,希望能和自己的良心達成和解。他是一個為隱形的東西而奮鬥的戰士,這種無形的東西比之幸福、快樂和上帝重要得多。托爾斯泰是一個為終極真理奮鬥的戰士,而這真理只有他一個人知道是什麼東西。
——茨威格
華倫.巴菲特被譽為「歷史上最優秀的投資者」。不僅是投資贏家,也是投資怪傑,利用獨特的投資策略,為自己也為他的投資人創造了可觀的財富,從二十五歲以100美元開始合夥投資事業起,迄今他個人的財富已超過120億美元,超越好友微軟總裁比爾.蓋茲,成為美國新首富。
本書作者羅伯特.海格斯壯以十年的時間追蹤觀察,寫成《勝券在握》一書,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巴菲特以過人的才識,加上他在企業裡、市場中的親身歷練,信守「競爭優勢圈」「安全邊際」和他做為投資決策的四大類十二原則,小心謹慎地進行每一種投資,尤其本書四到八,更針對巴菲特的幾項重大持股;華盛頓郵報公司、首都/美國廣播公司、可口可樂、吉利、GEICO、健力士,美國運通以及新近的華德迪士尼購併ABC一案,做了詳細清晰地案例分析,展現巴菲特冷靜、理性、敏銳、掌握最佳投資時機的個人特質,迴異一般短線投機客的一夕致富心態。
費曼一生幽默機智、幾近頑童的行止,與其在理論物理方面的成就齊名。本書與《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同享盛名,全書沒有難懂的科學知識,在一件件新鮮事背後,隱然透露著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質。
費曼先生得過諾貝爾獎,是近代最偉大的理論科學家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任教約四十年。三○年代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后,隨即被徵召加入製造原子彈的曼哈坦計畫。費曼先生生性好奇,在嚴密的保安系統監控之下,他以破解安全鎖自娛。取得機密資料以後,留下字條告誡政府小心安全。而他的鮮事也傳頌一時。他愛坐在上空酒吧內做科學研究,當那酒吧以妨礙風化遭到取締時,他上法庭辯護。他的森巴鼓造詣很高,巴西嘉年華會需要領隊貴賓,本來預定的大明星珍那露露布麗姬妲缺席,臨時由費曼先生取代,他引以自豪。
他一向特立獨行,以不負責聞名。領了諾貝爾獎之後,同事維斯可夫和他打賭十元費曼先生會坐上某一領導位置,但費曼先生在一九七六年拿到那十元。事實上,費曼先生幾乎從不參与加州理工學院內,如:經費、升等、設備等任何行政工作。別人可能看他自私。但對他,這是他保衛自己創造自由的方式。他甚至連續五年努力辭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榮譽位置,因為選舉其它院士的責任頗困擾他。而他也可能是歷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請去畫裸體畫、在酒吧廁所內與醉鬼大打出手的科學家。他曾經跟愛因斯坦和波耳等大師討論物理問題,也曾在賭城中與職業賭徒研究輸贏的機率!
《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又譯《你管別人怎麼想?》。本書與《別鬧了,費曼先生!》 齊名,是透析科學奇才費曼博士一生精采事蹟的另一門徑。主要內容:第一部分談及費曼父親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第一任妻子的生死摯愛;與第三任妻子的相知相惜;第二部分談到費曼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原因的調查,並揭開了事故的謎團。筆觸還是一貫的幽默敏銳、率真熱情。
人生苦短,飛馳而過,似一夢
我的夢,一個求學夢,祇有三步
第一步:慢步。兩歲喪父,在母親茹苦含辛的撫養下,完成了小學與初中學業。
第二步:跑步。在日寇飛機的轟炸與掃射下,死裡逃生,得以在祖國貸金的培育下,完成了高中與大學學業。
第三步:飛步。意想天開,舉債飛到美國來。在匹茲堡大學與西屋電氣公司的聯合培訓下,完成了碩士與博士學位。
之後,繼續在西屋工作、學習,並與導師共同研究與著作,做一個八十六歲的老學生。
不過,在這一個夢中,也充滿了苦辣酸甜、悲歡離合的情節。更有艱險萬端,有血有淚的遭遇。
我願將這八十餘年來,我求學的經過,與生活中的種種插曲,從回憶中記錄下來,以表再思與懷念。
《富蘭克林自傳》是美國迄今為止最重要、讀者最多的自傳作品之一,無論從自傳的角度還是從美國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富蘭克林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娓娓道來,整部自傳在通俗易懂的敘述中不時會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開創了美國傳記文學的優良傳統,使自傳成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
該書是在讀者如饑似渴的等待中出版的,一經問世被一搶而光。世界各地的青年人都希望學習富蘭克林成功的秘訣,他們把這部書當成「人生指導」讀物。
《達文西傳:放飛的心靈》(Leonardo da Vinci: Flights of the Mind)。李奧納多.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期所有偉大藝術家中涉獵面最廣的一位,他不僅是畫家,製圖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還是音樂家和哲學家。同時他也是最神祕的一位。儘管幾百年來他的偉大作品使達文西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卻始終像謎一樣難以捉摸,令人好奇……
本書作者通過廣泛查閱現存的資料與深入研究李奧納多本人筆記中鮮為人知的細節,終於完成了關於達文西的第一部詳盡的傳記。此書追溯描寫了李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及深入探究了《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傳世巨作創作背後的故事……
一個觸動人心的冒險故事,一個拒絕等死的求生經歷:在進退維谷的絕境裡,唯有勇氣與希望才能自救。
這是發生在2003年的真實故事。桀傲不遜的年輕登山家艾倫.羅斯頓,在一段峽谷獨攀的優閒旅程之中,不慎被一顆從天而降的360公斤巨石,砸中右臂,整個人被壓在峽谷的石縫中,歷經長達127小時生不如死的恐懼經歷。
在地球表面最狹窄的岩縫裡,艾倫像螞蟻一樣微不足道。更致命的是,過於自信的他甚至沒有讓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蹤,沒有人會知道他正身陷困境、亟需救援!
身邊僅剩一把便宜的摺疊小刀、些許吃剩的墨西哥捲餅、650毫升的水以及……被巨石壓爛的右臂!
該怎麼脫困?還是放任自己成為狹縫中的乾屍?
當死神逐漸逼近,艾倫不得不做出最果斷的決定……
熱情:是我所遭遇的痛苦、容忍和承受,成就了我。
不論稱「自傳」、「自述」或「回憶錄」,都是面對自己的過去,從出生、成長以迄於今的生命史;不論是自己手寫,或是口述後由他人執筆,在追憶的當下,重新體驗一生的酸甜苦辣,會是悔恨交加?抑或無限榮寵,感念仁慈的上蒼?著作等身的柏楊,卻沒有親筆為自己刻畫生命的年輪,而是選擇以口述/記錄的方式來為自己寫歷史,而執筆者周碧瑟竟「不是一個寫文章的人」。
在本書的〈序〉(柏楊)及〈代序〉(周碧瑟)很清楚交代這樣一本書的因緣及寫作過程。全書四十七篇,首篇以「野生動物」為題記其出生,然後便一路展開柏楊七十五年的歲月,以生活和際遇帶出時代社會,在這裡我們看到不認輸的柏楊,如何在複雜而艱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卑微卻又勇敢地活著,一點一滴積累著巨大的生命能量,發光發熱,照明人世的幽暗以及歷史的長夜。周碧瑟的文筆靈動活潑,從口述到記錄,看不出有任何表達上的疏漏;材料雖受限,卻能裁剪得體,全書一氣呵成,柏楊因此而躍然紙上,重演他的一生。
「日本作家黃文雄先生曾引用日本的一句諺語,說我是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他指的是七○年代台灣恐怖時期我幾乎被政府槍決。實際上我不僅看過,而是我一生幾乎全在地獄,眼淚遠超過歡笑。在寫作途中,碧瑟常常把筆放下來,凝視著我,嘆息說:『您的災難,怎麼沒完沒了?』但我並不認為我是天下最受苦的人,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比我更苦,這是民族的災難,時代的災難,而不是某一個人的災難。回顧風沙滾滾的來時路,能夠通過這些災難,我比更多的中國人要幸運得多,使我充滿感恩之情。」──柏楊
蓮英(一八四八~一九一一),原名李進喜,蓮英是由慈禧起的名。出生在直隸河間府,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清朝末期的第一權監,被人們呼為「九千歲」。
李蓮英九歲入宮,聰明機靈,入宮不久就明白了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他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墓誌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這正是李蓮英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是他登頂權力巔峰的方法。
作為一個太監,李蓮英的身份極為卑賤。不同的是,由於慈禧太后的賞識和寵愛,他享受到了皇宮太監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也正是因為與慈禧的這層特殊關係,李蓮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本書從李蓮英兒時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時的邀寵苦幹,從中年時的權傾天下到老年時的衣錦還鄉,均給予了詳盡細膩的描述。
讀透李蓮英這個人,讀懂清末宮廷風雲!
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十七歲的霍去病出任驃姚校尉,隨舅舅衛青出征漠南,大敗匈奴。後兩年中,霍去病又兩次率兵出征,擊潰匈奴,佔領河西地區,從此漢朝西陲邊境穩定無患。二十二歲時,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兵鋒一直逼至瀚海。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但兩年後,這位中國名將史上最為耀眼的明星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霍去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年輕的名將,也是國人心中最具傳奇性的一代武將,他的故事,為人們所傳誦。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聽說過他的戰績,卻很少有人了解他短暫而絢麗的一生。本書依託史書,以小說的形式再現了這位英姿勃發的少年將軍傳奇而輝煌的一生,帶領讀者重回那個烽火年代,再次感受霍去病「不破匈奴誓不還」的慷慨與豪邁。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