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國各處名勝,橫跨數千年歷史,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與古往今來的偉大心靈對話;從地中海出發、穿越中東直奔南亞,《千年一嘆》徹底考察人類的古老文明。走得那麼遠、看得如此多,余秋雨思考:哪個文明的量體,能與博大的中國文化相抗衡?
那是動人的「歐洲」。
於是,余秋雨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他將眾人熟悉不過的歐洲,從平板的地圖與風景照,化作一連串的感動與驚嘆,讓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思維空間碰撞。
你知道「九龍」是因境內羣峯狀似九條龍而得名的嗎?你知道今天繁盛的旺角區原是昔日空曠的望角村嗎?你知道八十多年前香港經歷過一場風雪之夜嗎?你知道大嶼山曾經作張保仔艦隊的軍事基地嗎?
本書以流暢的文字、短小的篇幅、生動的故事或傳說,介紹了香港的種種變遷、知名人物的軼事舊聞以及風土等等。它是一本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大眾讀物。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余秋雨悠悠然遍訪名山大境、城鄉僻境。時而抒發,時而喟嘆,將滿腹經綸細嚼消化,以通俗易曉的口吻,精鍊出一篇篇文情並茂、清麗高雅的散文。無論是寫文學、寫歷史、寫讀書、寫戲劇、寫藝術,亦或西方的美學與思潮,都能信手拈來、共冶一爐。讀完此書,可補自身識見之貧乏,學養之寡陋,審思身為中國人的定位與使命。
本書是一部闡釋文學原理的經典之作,也是一本文學愛好者接近文學的入門讀物。書中所述皆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多年「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藝批評家和文學家的親身體會,從文學趣味到作品布局,從內容風格到翻譯技巧,將文學層層展開,一個例證、一個典故鋪展開去,深入淺出,平易自然,引領讀者欣賞文學之美,把握文學秘奧。
《昇天記》是夏元瑜先生七十八歲(他自稱)執筆為文的第九本書。書中包羅萬象,以古見今、以洋鑑「土」,用幽默詼諧的筆調談越戰、談賭、談「蓋」、談黃昏之戀、談社會問題……並有獨樹一幟的諷世小說,及老蓋仙津津樂道的做「秀」趣譚、雲遊天外、藝文評介等等。內容之紮實,可為「蓋」亦有道之最佳註腳。
他來了,一個氣勢磅礡的中國立刻展現在我們眼前!
文學和史學攜手,散文藝術的登臨絕頂之作。繼《文化苦旅》之後,余秋雨再展風華,一本有關歷史、地理、文化、美術的曠世鉅作——《山居筆記》,千呼萬喚,終於出版。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迹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迹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余秋雨獨自踏查、行走在荒野大漠十年所寫的《文化苦旅》和 《山居筆記》,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他爬梳了中華文化的經絡,卻也不斷地思忖,這樣悠久的文化,與人類的其他文明相比是處於什麼地位?
他不只閱讀參考古今文獻,更相信唯有親臨現場才能擁有真實感動。就在世紀交替之際,隨著香港鳳凰衛視考察人類最重要的幾個古文明發祥地,跋涉四萬公里,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涵括了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等各宗教文化,滿眼盡是衰落荒涼的廢墟,這些大河文明的神祕國度,人民常年飽受戰火摧殘;當他面對這些人類文明的遺址,種種讚嘆、驚嘆、感嘆和悲嘆,都以日記方式記錄了見聞感受。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壯舉,也是他從未經歷過的文化反思和心靈悸動。
又一個十年,余秋雨將本書重新整理刪節,尤其是在最後部分,那是他走完全程之後,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一個叫「魚尾山屋」的旅館中,對一路感受的整理。他說:「當時在火爐旁、燭光下寫了不少,這次找出存稿,經過對比,對於已經發表的文字有所補充和替代。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彌補了每天一邊趕路一邊寫作的匆促。讀者既然陪我走了驚心動魄的這一路,那麼,最後也不妨在那個安靜的地方一起坐下來,聽我聊一會兒。世界屋脊下的爐火、燭光,實在太迷人了。」
《迷失的雨季》是尤今的第七部作品,收錄了她暢遊秘魯、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等幾個國家的心得與感想,理性的剖析和感性的描繪,兼而有之。
「落葉」是徐志摩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大都是他的演講稿,由北新書局一九二六年六月初版。徐志摩不但是新詩的領袖,還是寫散文的能手。著名學者蘇雪林就曾說:「寫新詩態度謹嚴自聞一多始,寫散文態度的謹嚴自徐志摩始。」他的散文以深厚的中西學養為基礎,以自身的天分為助力,千錘百煉,熔為一爐,志摩自己坦誠地說做文章好比跑野馬,一跑就是十萬八千里,而且差不多沒有一篇文章不跑。
收入這本散文集中的「落葉」一篇描寫日本地震,忽然拉扯到中國人的幸災樂禍,又拉扯到人類患難時的同情及「聖經」的天地末日。 「死城」是寫在外國姑娘墳上,忽發一大篇飛蛾殉光的道理,又說到自己從前愛人的死等等,總之是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其獨到之處「令學之者無從措手」。
徐志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但自己感情及其豐富,而且深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造人生,改造世界。所以他的文字熱烈、真誠、富於感人的魔力,被論者認為是「感情的散文」。他自己在「落葉」中坦誠地招供:「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也許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感情性的人。」所以他為情所困,為情所累,更為情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九二二年三月,徐志摩與原配夫人張幼儀在德國柏林離婚。 一九二六年和意中人陸小曼在北京結婚,並於十一月偕陸小曼返回故鄉。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乘飛機從南京飛往北平。在濟南遇彌天大霧,飛機撞於白馬山,機毀人亡。當時徐志摩年僅三十四歲。現在看起來,冥冥之中,「落葉」這部徐志摩的散文集處女作好像早就預示了作者自身的命運!
許地山是個學者,精研佛學及印度哲學,也寫小說。「空山靈雨」是他唯一的散文集。
「空山靈雨」中的散文取材可分為三類:一是寫物,如「山響」、「蟬」、「海」等,作者藉這些自然的實體,邊描寫邊議論,或從其神志,或從其處境來寄寓他對人生的理解。二是寫現實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如「三遷」、「愚婦人」、「小俄羅斯的兵」等。他或寫一種世相,或記一縷情絲,或洩一種愛憎,作者常以記事始,而以自我的哲理昇華終。三是寫夫妻生活小景,這類題材在集中所佔比例最大,有十餘篇,如「別話」、「蛇」、「香」等,這些篇章或寫夫妻情深,或寫夫唱婦隨,或寫相互理解或體貼,充滿人間濃郁的真情深意。
讀他的散文,你會進入一個很獨特的「空靈」世界。全都是身邊小事,卻像走進了一個無盡空間,以自在的角度,不凡的態度,去感受,去問訊。一切時隱時現,柳暗花明,令你擺脫紅塵,反樸歸真,在不知不覺之間,很自然地進入清淨境界。
此外,許地山生逢亂世,人民不能安居,「屢遭變難,四方流離。」所以深深體會到「生本不樂」,這原是佛教的「生老病死」根本世界觀。因此,各篇文章屢屢描寫人與諸生物各種不愉快遭遇,道出生之無奈,生之悲苦。
但那決不是令天下同聲一哭的悲慟,而是一種淡淡哀愁,一種透切的領悟。而在無奈悲苦中,我們卻要好好面對此生。我們還得以平常心面對世界。生應該是這樣的,就在平常生活中找出生之喜悅,生之樂趣。
本書為「世界經典紀錄片『傳奇』」《考古探險》中的一本。艷陽絕舞,海盜的財富,沙漠中古老王朝的神秘後代,雨林里佐伊人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活,南美大陸神奇的線條,尤卡坦的海妖之歌……你不想一探究竟嗎?本書揭示絕境之地的傳奇故事,破譯地球深處的難解之謎。通俗流暢的文字、豐富的資料、精美的圖片,這裏給你的將是一次精神上的傳奇之旅。
如何將瞬間的歷史凝固成永恆的記憶?如何讓遠古的文明隨人類發展的足跡不斷續寫?我們的祖先早在宇宙的洪荒之初就已經開始探索記錄歷史的方法。《傳奇》系列圖書根植于經典的「傳奇」紀錄片,選取新穎獨特的視角,以通俗流暢的文字、豐富的資料、精美的圖片將歷史的瞬間凝固下來,力求在保留原片驚心動魄畫面感的同時,傳達更為廣闊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經過4年的積淀,《傳奇》系列圖書以嶄新的姿態展現於廣大讀者面前,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與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全面合作,于歲末年初向讀者傾情奉獻一次文化盛筵。首次推出的《科學前沿》、《罪證現場》、《武器與戰爭》、《考古探秘》四個系列17本書,內容涉及科技、社會、醫學、軍事、考古等諸多方面,圖片精雕細琢,文字豐富細膩。相信讀者閱讀此系列圖書將得到一次精神上的傳奇之旅。
本書為「世界經典紀錄片『傳奇』」《考古探險》中的一本。它將帶你一同追尋瑪雅人的蹤跡,探索特洛伊的秘密,探討史前巨石陣的疑問,看《聖經》里描述的法老戰爭,萬千石板文記錄的歷史,還有那記錄神秘的歷史碎片,傳說中的魔鬼是否存在於查嘎人的國度,解答關於山、關於海、關於神的謎題。通俗流暢的文字、豐富的資料、精美的圖片,這裏給你的將是一次精神上的傳奇之旅。
如何將瞬間的歷史凝固成永恆的記憶?如何讓遠古的文明隨人類發展的足跡不斷續寫?我們的祖先早在宇宙的洪荒之初就已經開始探索記錄歷史的方法。《傳奇》系列圖書根植于經典的「傳奇」紀錄片,選取新穎獨特的視角,以通俗流暢的文字、豐富的資料、精美的圖片將歷史的瞬間凝固下來,力求在保留原片驚心動魄畫面感的同時,傳達更為廣闊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經過4年的積淀,《傳奇》系列圖書以嶄新的姿態展現於廣大讀者面前,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與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全面合作,于歲末年初向讀者傾情奉獻一次文化盛筵。首次推出的《科學前沿》、《罪證現場》、《武器與戰爭》、《考古探秘》四個系列17本書,內容涉及科技、社會、醫學、軍事、考古等諸多方面,圖片精雕細琢,文字豐富細膩。相信讀者閱讀此系列圖書將得到一次精神上的傳奇之旅。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我國最高領袖蔣委員長發出通令: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一律參加抗戰,保衛我國土,爭取抗戰最後的勝利。
本書作者,當時為一愛國女青年,首先她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隨軍出發江蘇羅店前線為負傷將士服務,每日將所見所聞,寫成有血有淚的日記,這是一部富有歷史價值的作品。由這些忠實的報導文字裡面,可以了解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勇敢、堅強的民族,任何壓力絕不能使我們屈服的。抗戰日記,是一部悲壯的史詩,血淚的結晶。
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人物和風景記下來,不是為了記錄,而是存心留神。寫東西幫助我學習觀看,找尋事物的意思。我接觸的多是平凡的人物,尋常的風景,於我有道理,便提筆寫下來了。風景可能只是小巷的風景,不是名勝,即使離島的山水,也有生活的磨蝕了;若果我從家裏的電器感覺季節的變化,又或者把春天比作母豬,那並無不敬,只是對人們習慣驚歎的美沒有同感,老老實實寫出自己的感受。
為什麼總想寫人物呢?也許因為人使我想得最多。人是這麼奇妙,又這麼可歎。人有無限的可能去塑造自己;但人又可以變得那麼可怕,這就不禁叫人想到,那在背後影響和改變人的因素了。吸引我們去寫某個人,或者是他身上某種質素,或者是他身上見出不同社會的影響,我總想多觀察、多聆聽不同的人。
楊乃藩,民四年生,上海市人。上海大夏大學畢業。曾任臺糖公司主任秘書等要職。先後奉派主持我國參加米蘭、芝加哥、多倫多、馬尼拉、薩隆尼加、的黎波里、科威特、阿克拉等地商展工作;並任一九七○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館長,曾任《中國時報》社長兼總主筆。著有「遊屐天涯」、「遊蹤三十年」、「美國雜碎」等書三十多種。 曾獲嘉新文學獎、曾虛白新聞獎、第一屆吳舜文新聞評論獎、新聞評論金鼎獎等獎項。
《弘揚飯統》,這是老蓋仙在九歌出版的第九本書。不但沒有「詞」窮匕首現,內容反而推陳出新,談了很多人人想知道的問題,如孔子的鬍子、二百年前的中國魔術、看了八百年的曆書、六十萬年來吃的傳統;再談金鐘獎、人生三怕、才藝小姐評審;還有哈巴狗、福祿狐狸知足的小魚……真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讀時獲益無窮。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