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四年七月,練乙錚被免去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職務之後,帶著「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心情,放下一切,隻身前往英國學習他喜愛的帆船遠航知識和本領,其後並寫下他任職政府、當董建華政策顧問六年當中所見、所聞、所思,於零五年六月中首先在《信報》刊出;文章共十七篇,凡四萬字,提供了香港主權回歸祖國初年有關政府管治方面的一些有用資料,以及獨特的近距離個人觀感,趣味之餘,對將來研究這一段香港歷史的人而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結集出書之時,除上述文章外,編者還附加了練氏寫的政治遊記三輯、論言論自由的文章兩篇,作為旁徵,亦必可讀。
李翰祥先生是中外聞名的導演,他本身幾乎就是一部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見證者,他不但自己導演不少名片,還與電影界不同時期的編導演等從業者有緊密的聯繫,因此他筆下的文章,都有可貴的史料價值。李翰祥先生文筆恣肆,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對於影壇舊人舊事有一份情意。他的文章也可視為影壇掌故,輕鬆有趣,描寫人物活靈活現,細節豐富,讀來有如他的電影作品。李翰祥先生所著《天上人間》系列,是兩岸三地影壇風俗畫。
作者季羡林是中國一名出名的翻譯學家,亦是世上現存少數懂得梵文(古印度文)的人,曾為不同國家翻譯出古印度的書籍,為世界進一步了解印度歷史貢獻不少。既為知識份子,當然逃不過文革時期被扣帽子清算的日子,本書說的正是作者於北京大學任教時期遇上文化革命後的種種遭遇及心路歷程。作者用了憤慨又幽默的手法去寫出被稱為《黑暗十年》的非人生活,牛棚就是作者於那時期住和工作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已落幕多年,種種瘋狂、野蠻、愚昧和扭曲人性的悲劇,於不少國人心中仍留存難以磨滅的傷痕。 本書記錄的,係一代文化宗師季羨林教授用血和淚來的煉獄人生。 書中內容不啻蘸滿懾人心魂的奇情怪象,暴露諸式玷污文明社會的「非人」與「變色龍」;其可貴之處顯見於作者將親身經歷的原委和盤托出,讓你我從中得到深度啟迪,並引為後事之師,有助偵緝社會潛在的癌細胞,免中華民族再遭浩劫蹂躪。
書末附錄四輯:《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一個老知識份子的心聲》、《季羡林自傳》和《季羡林年譜》,是進一步瞭解季羡林教授的家世、學術研究及成困的參考資料。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六集電視連續節目《河殤》,在中央電視臺兩次播出後,全國上下反映強烈。有關《河殤》創作的歷程,它引起的反響,以及對反響的反思,也自然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河殤》論的編輯出版就是為了滿足廣大觀眾這一要求的。
呈獻給讀者的《河殤》論。由以下四部分組成:未經刪節的《河殤》解說詞原本;由撰稿人蘇曉康、王魯湘,導演夏駿分題撰寫的創作談;觀眾讚揚《河殤》的來信;專家學者就《河殤》和隨之出現的「《河殤》現象」的研討、爭鳴。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料,將有助於讀者把從《河殤》螢幕上得到的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的高度,逼人奮起,自覺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
這是一本曾經暢銷二十萬冊,十六歲少女在城市尚未出現邊界,時光猶如液泡膜膠中,對一切世情皆鮮烈愛憎的憂國潮騷之一歌,這個五歲想當農夫,八歲想當炮兵,之後想到威廉波特打少棒,想當記者想當上帝想當拿破崙的情婦想當伊莉莎白一世的少女,闔上書頁時所有時間猶如雕像靜止,尚未啟動,這是一切漫遊的起點,這是老靈魂,後來頻頻回眺,為之傷逝,為之悼亡的黃金時光。
《擊壤歌》如實記錄了少女時代的作家與其三五好友明朗有情的高中歲月。他們不事生產,只知歡愁,卻又大志隨風起,未遠行路定。這一段「擊壤歌」始於十六七歲的小蝦與卡洛走在台大旁的新生南路,曲終奏雅於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小蝦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今日再看,迤邐兩時間軸點之間曾經那麼飛揚跋扈的青春狂言與大夢,甚至少女的嬌憨稚語,尚復能來?高中生活是永遠值得懷念的,青春年少唯有誠摯寫下。
高中生活是永遠值得懷念的,翻開它,真是一逕的陽光和藍天,雷雨的夏日午後,該有個長長涼涼綠綠的紅磚路,讓我走個沒完,風再起,叫我一路立大志下去,也不愁。
——朱天心
作為《擊壤歌》第一代粉絲,再一次回頭一望,不必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遲暮」,更不用喪氣「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我更看見在那朱天心的源頭,更有巨大的光源,隨著資料檔案陸續解密出土,其身形日益清晰。
——林俊穎
再過幾年,朱天心在北一女的那些同學都就職的就職,結婚的結婚了,又若干年後開起同學會來,見了面個個變得俗氣與漠然,像《紅樓夢》八十回後有一章是《病神瑛淚灑相思地》,昔日的姑娘都嫁的嫁了,死的死了。這時你對變得這樣庸庸碌碌的昔年同學,你又將如何寫法?這不是一句往事如夢可以了得。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是永生的,但今你已不能再像從前的與她們玩了,昔年的男孩子也是一樣,他們也不能再與你玩了。以前是大家都年紀小,大家都與天同在,與神同在,所以你與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離開了神,只有你與這些人們,以前你是不知不覺都是寫的神的示現,神的言語,而現在你是用的什麼語言,寫的什麼現象呢?
連后四十回的《紅樓夢》也是在這一點上煩惱了,不說失敗,也是失意,然則今後朱天心將怎樣來打開這一關呢?」
——胡蘭成
與姐姐朱天文不同,朱天心是陽氣的。陽氣之難,難在純陽。中國民間說的呂洞賓,即苦煉純陽一功。可是見到朱天心,讀到她的小說,乖乖,竟生來就是純陽的,呂洞賓苦煉,不免有點可憐。
——阿城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於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魯迅先生」,后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陞,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朝花夕拾》爲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二篇。前兩篇寫於南京,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爲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
「畫梁春盡落香塵」,是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對秦可卿這一人物命運的暗示。著名作家劉心武從研究秦可卿這一人物形象入手,開創出《紅樓夢》的角匙。他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三篇關於秦可卿、賈元春、妙玉的小說,這些學術小說建立在堅實的考據基礎上,人物血肉豐滿,情節起伏跌宕,細節豐富生動,內行可以看門道,外行可以看熱鬧。這本書里還收入「紅學」論說、隨筆多篇,多有前人未曾道及的新發現、新觀點,而且文筆輕鬆活潑,讀來如吮橄欖,回味多滋,意蘊深遠。這是一本「紅學」方面的專著,同時也是一本清心悅性的休閑讀物。
醫師這個行業太瘋狂,你不必擔心生活會單調無聊,尤其當你還是一個小小醫師時,要學的東西可多了。
首先,PMPMP(拚命拍馬屁),這是博得主治大夫歡心的最高指導原則;對叫痛的病人,給藥的「遊戲規則」也會讓你傷點腦筋;當然啦,大醫院裏複雜古怪的人事,更叫你大開眼界,跌破眼鏡!!
除此呢,每天保證還有層出不窮,令人哭笑不得的Case可以刺激心臟跳動,促進血液循環,像:為了領保險費還債的男人,不惜自砍雙腿;篤信上帝的媽媽,堅持不讓我為她的孩子輸血,因為耶和華會照顧他(說完還對我深深一鞠躬);斷的是左腳,卻被我糊塗地在右腳裹上石膏的病人,竟稱讚我是研究獨到又細心的好醫師,還送我一塊「骨科大國手」的匾額!!
天啊!再告訴你一次我的結論好了,醫師這個行業真的太瘋狂!!不信,翻開本書看看就知道。
K.華德這位加拿大成功的企業家,同時也是全球性暢銷書作家,以深摯的關愛和豐富的羶驗,寫給深愛的女兒和所有的年輕朋友,最誠懇的生涯箴言。因此,這不只是獻給女性讀者,也是獻給所有青年讀者的書。
書中談到青春與夢想、求職轉業、戀愛與結婚、擔任主管、女性革命、自己創業……以及人生的成績單。
倪匡早兩年宣佈寫作配額用完了,從此封筆,結束將近五十年的寫作生涯,直至去年為好友蔡瀾「解封」誰知再「爬格仔」便欲罷不能!
本書集結倪匡自「解封」后最新鮮熱辣的珍貴文章,讓你了解這位殿堂級作家對金庸小説、好友蔡瀾、娛樂、詩歌及做人處事的獨特觀點,篇篇妙筆生花,字字珠璣,妙語妙論數之不盡。
「任何人,一生之中,都是只有得著,沒有失去的。……情況是這樣:本來是零,得了,又失了,還是零。零等於零,有何失去?推而廣之,也就沒有甚麼叫失戀:本來就沒有這人,這人走了,仍然是沒有這人,有何損失?」──倪匡
倪匡早兩年宣佈寫作配額用完了,從此封筆,結束將近五十年的寫作生涯,直至去年為好友蔡瀾「解封」誰知再「爬格仔」便欲罷不能!
本書集結倪匡自「解封」后最新鮮熱辣的珍貴文章,讓你了解這位殿堂級作家對金庸小説、好友蔡瀾、娛樂、詩歌及做人處事的獨特觀點,篇篇妙筆生花,字字珠璣,妙語妙論數之不盡。
「任何人,一生之中,都是只有得著,沒有失去的。……情況是這樣:本來是零,得了,又失了,還是零。零等於零,有何失去?推而廣之,也就沒有甚麼叫失戀:本來就沒有這人,這人走了,仍然是沒有這人,有何損失?」──倪匡
倪匡早兩年宣佈寫作配額用完了,從此封筆,結束將近五十年的寫作生涯,直至去年為好友蔡瀾「解封」誰知再「爬格仔」便欲罷不能!
本書集結倪匡自「解封」后最新鮮熱辣的珍貴文章,讓你了解這位殿堂級作家對金庸小説、好友蔡瀾、娛樂、詩歌及做人處事的獨特觀點,篇篇妙筆生花,字字珠璣,妙語妙論數之不盡。
「任何人,一生之中,都是只有得著,沒有失去的。……情況是這樣:本來是零,得了,又失了,還是零。零等於零,有何失去?推而廣之,也就沒有甚麼叫失戀:本來就沒有這人,這人走了,仍然是沒有這人,有何損失?」──倪匡
倪匡早兩年宣佈寫作配額用完了,從此封筆,結束將近五十年的寫作生涯,直至去年為好友蔡瀾「解封」誰知再「爬格仔」便欲罷不能!
本書集結倪匡自「解封」后最新鮮熱辣的珍貴文章,讓你了解這位殿堂級作家對金庸小説、好友蔡瀾、娛樂、詩歌及做人處事的獨特觀點,篇篇妙筆生花,字字珠璣,妙語妙論數之不盡。
「任何人,一生之中,都是只有得著,沒有失去的。……情況是這樣:本來是零,得了,又失了,還是零。零等於零,有何失去?推而廣之,也就沒有甚麼叫失戀:本來就沒有這人,這人走了,仍然是沒有這人,有何損失?」──倪匡
《眼光集》揀選了部份倪匡由1982年至1986年間寫下以電視為主題的文章,包括電視節目的題材、編劇、製作、藝員的演技、流行曲及電視圈的怪現象等等。
倪匡站在觀眾的立場,以自己的眼光評論有關電視的種種:電視節目的題材、編劇、製作;藝員的演技、表現;流行曲的潮流;影視圈的怪現象……好的必讚,不好的必彈,語調風趣,觀念嶄新。《眼光集》,是另一部別開生面的雜文集。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