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作者所言:「每讀明史,尤其明亡史跡,總不禁掩卷低徊。終於無法克制衝動,將這些(眾多)故事組織起來,成此二十五萬字的長篇,想將這些可歌可泣可傲的史實公諸我可愛的同胞面前。」
本書人物眾多,如文人名妓: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李貞麗、侯方域、冒辟疆、錢謙益、吳梅村、楊龍友;眾南明義士佞臣:夏元淳、史可法、瞿式耜、張國維、張煌言、鄭成功、陳子龍、阮大鋮、馬士英、孫可望、李定國、李過……
政客李斯,以《諫逐客書》得秦王嬴政重用,在破六國、建中央集權、統一文字方面均有功績。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迫令公子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後為趙高所忌,被殺。
留美博士錢寧所著《秦相李斯》一書,用現代的視角盡述李斯的一生沉浮,貌似調侃的文字下,是宮廷政事的詭譎多變,人性的衝突與智謀的競爭。
《葉隱聞書》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原典,重要性堪比儒家《論語》。
原著為古典口語日語,艱澀難譯,本書譯筆典雅清新,好讀易懂。
《葉隱聞書》不僅是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它宣揚忠孝仁愛,主張大義與殉死,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葉隱聞書》成書於一七一六年(清康熙五十五年),由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記述整理,採用語錄體,成書的過程和形式與儒門《論語》相似,以山本常朝的言論為主,兼錄他人的言行,所以又稱《葉隱論語》或《葉隱論語摘抄》。
《葉隱聞書》共十一卷,在歷史教訓、實情逸事的雜然陳述中,將山本常朝所思娓娓道來。卷壹、卷貳論武士心性;卷參至卷伍記佐賀藩歷代藩主事蹟;卷陸言佐賀藩古來歷史;卷柒至卷玖談佐賀藩武士言行;卷拾涉獵他藩武士言行;卷拾壹補遺。「聞書」,聞,聽也;書,記錄也。此乃當時流行文體。
武士道在日本有著普世價值,各行各業皆奉行之。言之有三種,一為儒教武士道,奉行治國平天下的儒教傳統;一為神道教武士道,以《古事記》神話為根底;還有一種為佛教武士道,就是這本《葉隱聞書》。
《葉隱聞書》不僅探討武士的戰術,同時將武士的職業精神提升至一種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學高度。本書開宗明義指出:「武士道者,死之謂也。」它所表現的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武士道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虛幻。當人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能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亦即心理上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葉隱聞書》的教訓確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啟迪了一種狂與死的美學境界。
一九五六年底,作者為香港大公報從北京去撫順專訪溥儀。因為末代皇帝當時還是戰犯,作者只好住進監獄。十天之內,與溥儀長談八十個小時,把內容出版成書,名為「末代皇帝秘聞」。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則在他一九五九年特赦後出獄,又隔了兩三年,才在北京出版。其後作者於一九五七年三月份從北京去長春專訪「滿洲國」皇帝的二十九歲福貴人李玉琴,內容出版成書,名為「末代皇帝秘聞」續集。更多細節請看本書「舊作新版前言」。
釜中的水聲宛如吹過松樹的風聲般響起,
利休閉上雙眼,黑暗中清楚地浮現一張凜然的女人臉龐。
那一天,利休讓女人喝了茶。
從此之後,利休的茶道通往了寂寥的另一個世界。
「對於我而言,茶比性命更重要。」
十九歲前,他叫千與四郎,是堺一間魚舖老闆的兒子。
十九歲時,他殺了一個擁有纖白手指的女人,隨後出家,法號宗易。
千宗易以獨特的風格,在茶界大放異彩,並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天皇賜號「利休」,意思是:「銳利也要適可而止」。
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除了在茶席上展現出前所未有、清麗寂豔的侘茶風情之外,利休也藉由茶席間的氛圍,屢次為豐臣秀吉的野心推波助瀾,建下奇功。
原本秀吉十分欣賞利休能夠精準掌控茶道與美的內涵,然而高傲的他卻漸漸無法忍受那些對利休一面倒的推崇,越發不滿。
為什麼只是單純的擺設茶席、評鑑茶具,卻會讓利休觸怒豐臣秀吉,甚至遭到賜死的命運?讓秀吉垂涎不已的綠釉香盒是什麼來歷、讓利休無論如何也不願交出?利休在十九歲殺死的女人又是誰?他又為什麼將茶室設計得越來越窄?
所有的答案隨著茶人的一生漸漸浮現,而利休之所以能將「美」展現得無懈可擊,背後竟是一段讓他終生悔恨追憶的年少愛戀……
因為蒙曼,讓楊貴妃沉冤得雪!
說她被寵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說她枕邊細語,招致安史之亂。
貴妃究竟是個怎樣的女人,有些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他,終結武則天,開啟大唐盛世。
他,風流多情,獨鍾貴妃。
他,始於開元之治、終於安史之亂的功過並陳。
他,是唐玄宗!
他如何在統御的四十四年,一手主導了大唐的興衰成敗,是人格特質的彰顯,抑或是,執政者面對時間的不得不然?
蒙曼繼《武則天》《亂世紅顏》後,又一力作—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
寫盡唐玄宗一生叱吒的功與過.還原楊貴妃萬般榮寵的愛與恨
泱泱大唐的絕代風華 磅礡再現
唐玄宗,他是大唐從極盛到衰頹的分水嶺,透過蒙曼教授的詳盡解讀與獨到觀點,揭開唐玄宗的功與過、得與失,寫盡傳唱史冊的一段纏綿長恨歌!
研究唐史,自是不能錯過盛唐盛事,而盛唐那璀璨的一頁當然非唐玄宗莫屬。
《蒙曼說唐:唐玄宗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五部四十一章,全面展現了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局勢、盛衰交迭的國運,以及玄宗個人生活與情感變遷。
玄宗,一位締造大唐盛世的偉大君王,一個演繹愛情神話的傳奇皇帝,一位俊逸多才的梨園鼻祖,天資英武,風流多情。說到他,人們就會想到錦天繡地、盛世華章;說到他的時代,人們就會心馳神往、追慕不已。而這個威名顯赫的偉大帝國,卻在他的統治下遭遇了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難——安史之亂。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香消玉殞。這個帶領著古代中國衝上歷史顛峰的皇帝,究竟有著怎樣的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又為中國歷史書寫著怎樣的傳奇?
蒙曼從事業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三方面闡述了唐玄宗不凡的一生,尤其對唐玄宗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的愛情做了細緻入微的客觀解讀——觀滄海,歌大風,能文能武;賞名花,對妃子,亦醉亦仙。並為讀者——開啟大唐盛世的錦繡華章,再現玄宗一生的起伏跌宕,吟唱帝王愛情的蕩氣迴腸。
權謀、奮鬥、目不暇給的帝位爭奪,都在四個女人的一台好戲裡!
武則天釋出大權後,傳位中宗李顯,表面的妥當無法掩飾其中的風起雲湧。
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各自盤算,尋找陣線聯盟。
重俊政變、唐隆政變、重福叛亂、先天政變,一場又一場的政治動亂更迭;連挫中宗、殤帝、睿宗,成就未來的唐玄宗「開元之治」。
權謀、奮鬥、帝位爭奪,她們是亂世裡的紅顏。
且看蒙曼再來,說一段中國歷史上最獨特、最激烈的亂世檔案!
由於武則天衝破傳統,樹立女主當家的典範,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磨刀霍霍,也想嚐嚐權力的滋味。就在武則天駕崩後的十年間,唐朝歷史就像武俠小說的情節一般,前後爆發了五場政變,有幸坐上皇位的人或死於非命,或被迫退位,或被迫交出皇權,成為名存實亡的太上皇,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這班戲台上的演員奮力演出,在權力、謀略、親情、心機算盡的腳本裡潮起潮落。
繼《蒙曼說唐:武則天》之後,蒙曼再次發揮其獨特的說書方式,重新詮釋這短短不到十年的歷史更迭。十年,在歷史洪流裡只是驚鴻一瞥,但是對這座戲台上的紅顏們而言,卻是用盡力氣燃燒生命,追尋武則天突破傳統的權力靈魂,演繹出一段中國歷史上最獨特、最激烈的亂世檔案。
傳說中的武則天,
弒女、屠兄、任用酷吏,朝臣間一時風聲鶴唳;
同時禮賢下士、發掘人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史家不得不稱其「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關於她的許多傳說,真相到底為何?
且聽唐史專家蒙曼,說個完整的——武則天!
西元624年正月23日,一位即將改變大唐帝國的女嬰在今山西文山縣出生,她即是歷史上深具傳奇色彩的唯一女皇武則天。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賜號「武媚娘」。一直到太宗崩,武媚娘一直只是個才人,並未留下日後可成國母、甚至一國之君的事蹟。高宗繼位後,雖然依照朝儀,武媚娘被送至感業寺出家為尼,但在各種因緣際會之下,由高宗的皇后王氏出面,於永徽二年(西元651年)迎接武媚娘返回後宮。從此,武則天善用自己的智慧與權謀,逐步邁向昭儀、皇后、天後、皇帝之路。
這樣的歷史過程,人們不時提起,因而我們如此熟悉,但也走了將近一千三百年,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似乎再也看不到全部的樣貌,人們所閱讀、認識的,是位弒女、奪后、廢帝、篡位、任用酷吏的武則天。對於武則天稱帝後,中國經濟成長、她知人善任的用人方略、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文化鼎盛的社會、甚至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的格律於此時確立的實質政績,早已被抹滅。但蒙曼教授的作品裡,不只是一個角度思維,而是試著拼出全貌,再任由讀者自我解讀與評論。
唐朝的武則天,是位皇帝,及至她過世後,李唐尊其為「則天大聖皇帝」。到了宋朝,僅以殘酷、離經叛道的女人形容她。明朝晚期,當時最重要的思想家李贄認為,後人不該將武則天的私生活與政治貢獻混為一談,進而肯定武則天在政治方面的才能。然而,清初的武則天再度反轉,成為一位神鬼不容的女人。無論處於哪個時代,都有一位屬於這個年代的武則天盤旋著。現在我們站在這裡,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起點,透過〈百家講壇〉的蒙曼教授重說武則天,我們終於可以重新塑造屬於這個年代的武則天。
「《蒙曼說唐:武則天》為我們釐清了迷霧重重的歷史,揭開了層層面紗,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清晰的武則天。面對複雜的歷史細節,作者蒙曼用清晰的思路為我們進行著條分縷析,讀起來異常輕鬆、一目了然。
這本書以武則天的一生作為長線,貫穿著大唐的歷史環境及背景。在武則天的幾個大的歷史轉折點,如回宮、奪后、稱帝等,蒙曼不但闡明了自己對武則天這個人物性格的看法,也插入了一些較大事件相關人物的背景及其利益的分析,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北京日報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以史為鑑,重新審視隋煬帝的真實面貌
從明君、暴君到昏君,世人印象中的隋煬帝楊廣,真實身分到底為何?
【印象一】徵兵千萬,民不聊生?
隋煬帝開鑿邗溝、永濟渠役使男丁百餘萬,導致男丁人數不足,繼而罕見地讓婦女服役。他如此急於成功而用人過度,百姓無法負荷,導致民怨四起。事實上,是為了營建東都洛陽、開發江南,其建設價值影響後代甚鉅。
【印象二】巡遊無度,靡費奢侈?
隋煬帝空前的巡遊隊伍,成了後世史家補風捉影的素材之一。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然而,隋煬帝瞧不起遠離百姓的皇帝。於是,他為了要充分接觸社會,開始不停地巡遊,只為更接近人民的聲音。
【印象三】弒兄姦母,殘害忠良?
隋煬帝登基之後,即開始顯出真實面貌,完全不考慮任何道德標準和社會輿論。向父親妃子示愛的他,在少年時被認為是老成、孝順、有德之人。事實上,他為了能夠成功上位,一直壓抑自己,表現得既有能力又有道德,這一壓抑就是二十年。
隋煬帝的才能足以建立功業、傲視群雄,但也讓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隋煬帝年號大業,顯現其具有建立一番事業的雄心。他萬萬沒有想到,唐朝皇帝給他的諡號居然與他給陳朝末代皇帝為同一個「煬」字。對於這樣有著濃厚英雄情結、渴望成就千秋大業的皇帝,如何面對和自己最蔑視的人物並肩而立的景況?
本書以蒙曼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隋風雲》的講稿為基礎書寫。風格通俗嚴謹,輕鬆易懂。全書具備專家功力、通人見識、文士筆法三大特點,史料翔實,分析嚴謹縝密。以問題引出故事,以故事講解人物,以人物解讀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還原了歷史的本質與殘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客觀公正,令人信服。
首部顛覆性解讀誤解最深之大隋王朝的權威力作
深入揭祕隋文帝成功上位的歷史密碼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
繼「蒙曼說唐系列」後,
再現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
「在蒙曼的眼中,隋文帝楊堅和兒子楊廣的暴政是嚴於律己,更是嚴於律人。隋文帝執政二十五年,每天要吃工作餐,每餐中僅一個葷菜;身為一朝皇帝,一生僅娶了一房妻子,一輩子只有一處行宮,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有哪一朝皇帝能做到這一點。」
.西方權威學者邁克爾.H.哈特認為,在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
.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
.開創了科舉制度,並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律法《開皇律》。
.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史上起過顯著進步作用的傑出皇帝,世稱其統治時期為開皇之治。其成功之道為拔除反正,平行各方勢力,使其能達到統一天下及開皇治世的偉積。現從政治穩定、發展經濟、治國思想及個人操守方面評之。
隋文帝楊堅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還有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援禮入法的法律制度(《開皇律》),還有英雄不問出處的科舉制。不僅如此,他還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唐朝的府兵制、三省六部制、法律制度等等最基本的制度都是隋朝建立的。所以隋朝是骨,唐朝是肉,骨肉相連的時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隋朝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不平衡性。隋朝以最快的速度辦了那麼多好事,讓以後的一千年都受惠於它,這就是所謂的利在千秋。但是,也正因為這些好事都集中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所以就遠遠超過了當時百姓的承受能力,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這就是所謂罪在當代。本來,一個好的王朝應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既考慮當時人的幸福,也考慮長遠的影響。但是,隋朝在照顧當時人的幸福方面做得比較差,因而顯得過於急功近利。」
西方人認為,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從他們的功績來看,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無疑是隋文帝楊堅。蒙曼說:「關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隋文帝截然不同的評價,個人覺得這反映了中西價值體系的不同。中國人對人的評價偏重於道德,而西方人偏重於功業。以功業而言,秦始皇和隋文帝都非常厲害,兩個皇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可以惠及千年的政治制度,這是西方人非常看重的地方。但是,以德行而言,這兩個皇帝都有缺憾,兩個皇帝都無視人民,推行暴政;師心自用,刻薄寡恩。前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民和諧,後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臣和諧。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文化是講民本,講和諧的。在儒家的評價體系下,李世民這樣納諫、愛民的皇帝才是聖君。」
《隋書》認為,隋文帝楊堅「好為小術,不達大體」,這是為何?為什麼唐太宗會評價楊堅「性至察而心不明」?是什麼導致毛澤東認為隋文帝的做法蘊藏大亂?繁榮昌盛的背後,歷史盛傳楊堅怕老婆、好猜忌、弒功臣、殺親子。他是不是真的空有雄才而無大略?他的冷酷無情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楊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蒙曼透過敏銳、細微、獨特的視角,層層疊進釋疑原委,從歷史的長河中挖掘還原隋文帝這一輩人們深深誤解的歷史剪影。在書中,蒙曼側重反映歷史的真實感和興衰演變規律,反思力度鮮明、強烈,不歌功頌德,不蓋棺定論,以問題帶入情境,逐層推進,列舉史實,陳列自己的分析,為讀者還原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隋文帝楊堅,一個被歷史誤解最深的王朝皇帝,在蒙曼的講述下鮮活起來。那些久遠的文明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彷彿有了生命力一般,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中呈現出不朽的魅力。
本書以四季春夏秋冬為序、十二個歲時為文本,介紹日本歲時節慶的生活、飲食、風俗、民情。
對日本人來說,每個月都有要做功課和遵守的禮節,衍伸而出的各式物品與儀式,個個有趣又有意思,你知道什麼是注連繩?賞櫻原來具有陰陽和合的涵意?夏日該如何納涼?秋日又該如何狩紅葉……
這次茂呂美耶為你布置好四季十二歲時不同時光的場景,請坐下來,和我們一起聽她細細述說每段時光的文字物語。
鄉土料理百選,你選哪一道?
所謂的「百選」,實際上只有九十九道料理,因為心目中最懷念的那一道家鄉菜,只有你才知道。
日本農林水產省根據各都、道、府、縣廳的推薦目錄與全民網路投票結果,選定九十九道各縣具代表性鄉土料理,命名為「農山漁村鄉土料理百選」。每一道都是當地居名認為最具地區特色的美味料理。此外,除了真正的鄉土料理,當地居民另外選出二十三道「想推薦給外地人的本地人氣料理」。「本地人氣料理」都是聞名全日本的佳餚或小吃,「鄉土料理」則有不少外地人從未聽聞或吃過的珍饈,非常有趣。
本書除了介紹料理之外,也漫然聊些有關料理的妙聞韻事,偶爾也插花描述日本某些縣的縣民性,並根據日本總務省、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內閣府、警察廳等中央省廳所統計的數字結果,摘錄一些有趣的雜學知識,讓讀者進一步了解日本大和民族的國民性。
日本文化關鍵字,字解日本文化
遠流系列:歷史的,古典的人文日本
麥田系列:現代的,休閒的文化日本
作者對日本文化的理解與熱情,結合她的特殊中國生活背景,可以寫出具有miya個人觀點的現代日本。
用「字」來談日本文化,有趣且同時又能輕鬆吸收日本文化知識。
本書每個單元選入的「關鍵字」,都是在這個領域最重要也最能體現日本文化的「字」。
以「食、衣、住、遊」四大主題,從「單字」出發深入探究日本文化,帶領讀者體會細緻的大和氛圍。
食
日式料理在台灣相當受歡迎,但是了解日式料理精髓的人卻不多。Miya詳述日式料理的源由和食用方式,無論是「懷石料理」還是每餐都有的「漬物」都能讓你在享用美食之餘,還能窺見日本人的飲食態度。
衣
和服日本服飾的代表,但是你分的清楚到底是右領在前還是左領在前嗎?原來穿法源自於孔子說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還有現在流行的cosplay也是反應現代日本穿著文化的一環,東方、西方的穿著潮流都在日本找到歸屬。
住
日劇「嫁個好人家」中仲間由紀惠驚訝於先生回到家之後,完全變身為貴公子,還被教訓道:「不能踩在榻榻米的邊上哦」。原來,榻榻米是貴族家裡才會有的傢具,若是踩在邊上會讓其壽命減短。日式建築的奧妙,全都是有緣由的,本篇均有詳細介紹。
遊
日本的多元文化,今日與昨日兼容並蓄的景象讓人印象深刻。但是若到當地只是拍拍照就回來,也許不會有太多的印象,各式旅遊書上對於哪裡好玩都有詳細介紹,Miya深入探討景點背後的故事,讓人心生嚮往,若能到當地親眼見證,印象會更為深刻。
這本《Miya字解日本:食、衣、住、遊》,本來是針對學日文的讀者而寫,但也不完全是語文書,比較偏向文化。書中參雜了不少我自己的生活瑣事或往事雜感,讓我讀得時而輕笑,時而嘆息。
——茂呂美耶
說日本、寫日本第一人茂呂美耶
繼古典平安、繚亂戰國、多采江戶後,為讀者呈現脫胎換骨的明治新日本。
明治時代的那些事
江戶改名「東京」,從江戶城變近代都市;
火柴、煤氣燈、電燈,文明開化的光輝魔法;
人力車、公共馬車、鐵路馬車疾馳的街頭;
禁食千年的牛馬肉、牛奶和紅豆麵包等西式飲食端上餐桌;
百餘年前的晴空塔「凌雲閣」,滿足民眾的登高想望;
穿上「潮服」西服與洋裝,參加鹿鳴館的晚宴……
明治時代的那些人
新君主巡幸全國,推銷天皇制的現代國家;
思想家福澤諭吉以暢銷書《西洋事情》引介外國新事物,提倡男女平等;
攝影先鋒上野彥馬,留下諸多幕末志士與明治高官的肖像;
在歧視女性的社會風氣下,女醫師荻野吟子、高橋瑞子嶄露頭角;
最初的女留學生津田梅子、大山捨松學成歸國,成了教育先驅與慈善事業推手;
貧困農村婦女進入工廠,譜寫層出不窮的女工哀史……
十九世紀晚期的明治日本,興起西化與近代化的風潮。
有別於前人的歷史視角,Miya透過庶民生活與社會文化呈現當時的風貌,並以多位明治時代新女性的故事,述說蛻變中的大和國。她們和其他年輕的維新志士一樣,開始掙脫傳統桎梏,在「女性不適合學問」、「專職不能起用女性」等偏見限制下,行走一條現代人無法想像的荊棘路,開創影響後世的事業。
明治時代的人們,有如嚴寒初春始發的綠芽,奮力茁壯,只為日後開出璀璨的花。
第一手的史料研究 綜合各家說法的獨到觀察評論
深入淺出的人物故事娓娓道來 百餘幅古圖今照參酌釋義
從參謀、軍師、女戰將、佐臣、智將到一方之霸,
以月襯日的書寫手法貫穿最詭譎多變的時代!
勝者因勝而失去鳥語花香的羊腸小徑
敗者因敗而探得桃紅柳綠的康莊大道
舞台上的歷史是御用劇本家之作,舞台下的歷史則是後世言論家的競技場。
當朝的勝者,不一定能成為歷史的贏家;歷史的敗者,也未必不能流芳百世。
歷史,其實是一場知性推理遊戲!
許多知名事件,交織其中的人物角色、來龍去脈,大家耳熟能詳,卻找不到所謂的「真相」!結果早已凝凍,但其過程、因素卻隱藏著無數種可能性。如何截取善用有限的史料,編織出具說服力的解釋,正是歷史作家的挑戰。
在這場競技中同台角力的不只作家彼此,作者與讀者間也進行較量。知識存檔的版本與數量,決定享用歷史的愉快度;知道越多越是沈迷,正是歷史讀物的魅力。
擅長說故事介紹日本文化歷史的茂呂美耶(Miya),受到戰國史上七組人物驅使,試圖重新解凍,為環繞他們身邊的懸案新下註腳。從世局成敗論,他們都不是風光壓人的勝者;但從大量一手史料挖掘爬梳推敲出有血有肉的立體面貌,卻教人同悲共喜,掩卷深思。
繼暢銷作《戰國日本》之後,Miya此次推出饒富趣味的進階加強版。無論熟悉日本戰國與否,都能從此書中領略到析讀歷史的無上妙趣!
禁不住眾多讀者殷勤詢問懇求,立志搭起中日橋樑的miya終於著手為大家介紹戰國時代了!雖然只有百餘年,但戰國人物之多樣、故事之多變,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是日本歷史上最精彩有趣的時代。Miya廣採各種少為人知的軼聞典故、最新出土的史料研究,配合實地走訪以及百餘張精彩照片,一一為大家介紹戰國時代的飲食、城池、武將與女性。
◎織田信長與骷髏酒杯
◎豐臣秀吉的糟糠之妻
◎武田信玄的野戰食
◎首位戰國大名北條早雲
◎桶狹間之戰真相
◎長壽才能盜取天下?
◎日本城池基礎知識
◎戰場中的女人在做什麼?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