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傳:放飛的心靈》(Leonardo da Vinci: Flights of the Mind)。李奧納多.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期所有偉大藝術家中涉獵面最廣的一位,他不僅是畫家,製圖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還是音樂家和哲學家。同時他也是最神祕的一位。儘管幾百年來他的偉大作品使達文西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他本人在世人眼中卻始終像謎一樣難以捉摸,令人好奇……
本書作者通過廣泛查閱現存的資料與深入研究李奧納多本人筆記中鮮為人知的細節,終於完成了關於達文西的第一部詳盡的傳記。此書追溯描寫了李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及深入探究了《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傳世巨作創作背後的故事……
一個觸動人心的冒險故事,一個拒絕等死的求生經歷:在進退維谷的絕境裡,唯有勇氣與希望才能自救。
這是發生在2003年的真實故事。桀傲不遜的年輕登山家艾倫.羅斯頓,在一段峽谷獨攀的優閒旅程之中,不慎被一顆從天而降的360公斤巨石,砸中右臂,整個人被壓在峽谷的石縫中,歷經長達127小時生不如死的恐懼經歷。
在地球表面最狹窄的岩縫裡,艾倫像螞蟻一樣微不足道。更致命的是,過於自信的他甚至沒有讓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蹤,沒有人會知道他正身陷困境、亟需救援!
身邊僅剩一把便宜的摺疊小刀、些許吃剩的墨西哥捲餅、650毫升的水以及……被巨石壓爛的右臂!
該怎麼脫困?還是放任自己成為狹縫中的乾屍?
當死神逐漸逼近,艾倫不得不做出最果斷的決定……
熱情:是我所遭遇的痛苦、容忍和承受,成就了我。
不論稱「自傳」、「自述」或「回憶錄」,都是面對自己的過去,從出生、成長以迄於今的生命史;不論是自己手寫,或是口述後由他人執筆,在追憶的當下,重新體驗一生的酸甜苦辣,會是悔恨交加?抑或無限榮寵,感念仁慈的上蒼?著作等身的柏楊,卻沒有親筆為自己刻畫生命的年輪,而是選擇以口述/記錄的方式來為自己寫歷史,而執筆者周碧瑟竟「不是一個寫文章的人」。
在本書的〈序〉(柏楊)及〈代序〉(周碧瑟)很清楚交代這樣一本書的因緣及寫作過程。全書四十七篇,首篇以「野生動物」為題記其出生,然後便一路展開柏楊七十五年的歲月,以生活和際遇帶出時代社會,在這裡我們看到不認輸的柏楊,如何在複雜而艱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卑微卻又勇敢地活著,一點一滴積累著巨大的生命能量,發光發熱,照明人世的幽暗以及歷史的長夜。周碧瑟的文筆靈動活潑,從口述到記錄,看不出有任何表達上的疏漏;材料雖受限,卻能裁剪得體,全書一氣呵成,柏楊因此而躍然紙上,重演他的一生。
「日本作家黃文雄先生曾引用日本的一句諺語,說我是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他指的是七○年代台灣恐怖時期我幾乎被政府槍決。實際上我不僅看過,而是我一生幾乎全在地獄,眼淚遠超過歡笑。在寫作途中,碧瑟常常把筆放下來,凝視著我,嘆息說:『您的災難,怎麼沒完沒了?』但我並不認為我是天下最受苦的人,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比我更苦,這是民族的災難,時代的災難,而不是某一個人的災難。回顧風沙滾滾的來時路,能夠通過這些災難,我比更多的中國人要幸運得多,使我充滿感恩之情。」──柏楊
蓮英(一八四八~一九一一),原名李進喜,蓮英是由慈禧起的名。出生在直隸河間府,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清朝末期的第一權監,被人們呼為「九千歲」。
李蓮英九歲入宮,聰明機靈,入宮不久就明白了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他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墓誌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這正是李蓮英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是他登頂權力巔峰的方法。
作為一個太監,李蓮英的身份極為卑賤。不同的是,由於慈禧太后的賞識和寵愛,他享受到了皇宮太監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也正是因為與慈禧的這層特殊關係,李蓮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本書從李蓮英兒時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時的邀寵苦幹,從中年時的權傾天下到老年時的衣錦還鄉,均給予了詳盡細膩的描述。
讀透李蓮英這個人,讀懂清末宮廷風雲!
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十七歲的霍去病出任驃姚校尉,隨舅舅衛青出征漠南,大敗匈奴。後兩年中,霍去病又兩次率兵出征,擊潰匈奴,佔領河西地區,從此漢朝西陲邊境穩定無患。二十二歲時,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兵鋒一直逼至瀚海。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但兩年後,這位中國名將史上最為耀眼的明星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霍去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年輕的名將,也是國人心中最具傳奇性的一代武將,他的故事,為人們所傳誦。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聽說過他的戰績,卻很少有人了解他短暫而絢麗的一生。本書依託史書,以小說的形式再現了這位英姿勃發的少年將軍傳奇而輝煌的一生,帶領讀者重回那個烽火年代,再次感受霍去病「不破匈奴誓不還」的慷慨與豪邁。
李鴻章,從刀筆小吏到第一重臣,這個過程實在是不容易。在少年時代,他便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及至他進入晚清官場,更是將他的為官處世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與晚清榮辱與共的四十年裡,他讓自己成為了繼曾國藩之後的又一晚清名相。他敢於做事,又精於自保;他顧全大局,不爭名奪利;他提倡獨立外交,修約保護華工;他倡導洋務運動,以求國富民強;他眼光長遠,派遣兒童留學;他深明大義,支持變法;他身不由己,含恨離世。
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銅,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事件。
李鴻章的一生,是悲壯的、凄涼的。他雖然以外交能手自負,但沒能改變大清被動外交、割地賠款的局面。最終,他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讓他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世界。
晚清重臣,新政領袖,民國總統,恢復帝制的野心家,這是完全的袁世凱嗎?這個河南人如何以自己的勇氣和狡猾,不藉助於科舉的捷徑登上了權力的巔峰?這個曾經被國內外寄予希望的「中國華盛頓」,是怎樣在實驗了一段民主共和之後,一步步重回專制的老路,又是懷有怎樣的動機想當皇帝的?
本書以貼身緊逼的方式觸摸歷史,從豐富的史料中尋繹出悖論式的連番提問,展開一代權臣袁世凱波譎雲詭的一生,寫他的堅韌不拔,寫他的委曲求全,寫他的敢為人先,寫他的陰險毒辣,也寫他的身不由己……把一個時代變遷大起大伏中註定犧牲的人物寫得淋漓盡致。
晚清重臣,洋務領袖,慈禧走狗,劊子手加賣國賊,這是完全的李鴻章嗎?這個鄉下秀才如何文武雙行、走向權力的巔峰?這個大清國的「宰相」如何被譽為「雲中之鶴」,為中華古國的開放邁出了最初的步履?
本書結合非常豐富的史料,以精彩的文筆透射李鴻章的內心世界,寫他的宏圖大志,寫他的精明狡猾,定他的委曲求全,寫他的鐵腕毒辣,寫他的風光得意,寫他的孤獨脆弱,寫他的深謀遠慮,寫他的淺薄無知;把一個時代的推動者,也是一個時代的最大絆腳石的人生傳奇寫得酣暢淋灕。
中興勳臣,湖湘大儒,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這是完全的曾國藩嗎?曾國藩從一個鄉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奮鬥與忍辱負重走向權力的巔峰。這個被稱為「晚清第一漢臣」的湖南人如何達到孟子所說的「內聖外王」境地?又如何成為中國文化最後一座矗立的廟堂的?
本書結合豐富的史料,從曾國藩的編年史入手,以細膩凝重的文筆透射了曾國藩的內心世界,寫他的志存高遠,寫他的治學精進,寫他的困獸猶鬥,寫他的忍辱負重,寫他的韜略智慧,寫他的貌似虛偽,寫他的無奈蒼涼,寫他的內心圓滿,把那個時代一個中國文化積薪傳火者的負隅頑抗和心路歷程刻畫得淋漓盡致。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毛澤東
至於中文讀書寫之法,在曾公家訓與家書中言之甚詳。你們如能詳看其家訓與家書,不特於國學有心得,必於精神道德皆可成為中國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時代已過而忽之也。──蔣介石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啟超
當前塵往事,在我腦中一一湧現,
我真不相信自己已經走過這麼長久的歲月,歷經了這麼多的狂風暴雨,
目睹過生老病死,體驗過愛恨別離……
對於一個備受全世界華人矚目的,著有四十多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且部部都經改編拍成凄美的電影或電視劇,蕩氣迴腸,精彩絕倫,賺盡億萬中國人的愛與淚知名作家,難道你不想了解她的故事嗎?
張居正是明朝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曆首輔、神宗皇帝老師,以及明朝中興的奠基人。
張居正對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但是,為了推行改革措施,張居正也曾經使用過不光彩的手段,其個人生活也難說檢點。生前,他位高權重,一言九鼎;死後,卻被剝奪謚號,查抄家產,禍及子孫。否定了張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國,也走向了滅亡之路。
閱讀本書,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全世界幾乎都知道孔子這個名字!
日本井上靖先生因著《孔子》而獲獎!
再作《孔子》,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擺在你面前的這部《孔子》,能給你一個怎樣的印象呢?直率地講,如果井上靖先生的《孔子》是一部富有哲理意義,又有藝術價值的「大書」,讓你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那麼這部《孔子》將使你經歷一次歷史的巡禮,得到一次藝術的享受,讓你看見一個活生生的孔子。
楊書案,這位在歷史題材的田野裡辛勤耕耘的小說家,《孔子》可以說是他的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小結,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他把自己全部的歷史經驗和藝術技巧都傾注在這部作品中,從而使《孔子》富有深厚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理性內涵。
這是一部既雅又俗、大雅大俗的作品。可能比井上靖的《孔子》更有魅力。如「子見南子」這樣男女間的事,井上靖先生沒有提及,而作家楊書案在他的作品中描寫了諸如此類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倘若好奇,請你讀讀這部中國自己的作家寫的「大書」吧!
《孔子》以孔紇與顏征在的意外相遇為始,直到野合生子,仲尼成婚,出仕做官,周遊列國,最後死於外國。作者並沒有把孔子當成一個聖人來描寫,書中的孔子是一位充滿著智慧的、思維超越普通人的男人。他是禮、孝的代表,卻在三年母喪未滿時迎娶妻子;他也思淫慾,在夢中出現了衣衫單薄的女子。經過生活的磨練後,他的行為更嚴謹,思想趨於成熟,贏得了世人的尊崇。
小說中有許多心理描寫,這是它的藝術特色。另外一個特色是語言的空靈與自然。在閱讀時,就像面前有一位平靜深沉的長者娓娓向你講敘孔子由生到死的故事,這個過程由開啟智慧的故事組成,閃耀著聖人的光芒,講述出生活的哲理。這其中的許多故事均來自於我們熟悉的《論語》,此刻連貫起來閱讀,理解自然更深一層。除了孔子的生平,更多的是小說帶給我們的一種溫暖、舒心的感受。
一九五六年底,作者為香港大公報從北京去撫順專訪溥儀。因為末代皇帝當時還是戰犯,作者只好住進監獄。十天之內,與溥儀長談八十個小時,把內容出版成書,名為「末代皇帝秘聞」。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則在他一九五九年特赦後出獄,又隔了兩三年,才在北京出版。其後作者於一九五七年三月份從北京去長春專訪「滿洲國」皇帝的二十九歲福貴人李玉琴,內容出版成書,名為「末代皇帝秘聞」續集。更多細節請看本書「舊作新版前言」。
唐太宗雄才偉略,擘畫經營,襲殺同胞兄弟以登極,開創了大氣磅礴的盛唐帝國;然而,幾十年後,太宗侍女武則天卻篡唐代周,在傳統封建的父系社會中,建立了一個女性當主宰的嶄新帝國……歷經太宗、高宗兩朝,武則天堅韌沉著,從才人、昭儀到皇后、天後,終成中國五千年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她冷酷無情,任用酷吏、誅殺權臣,為翦除異己無所不用其極,幾乎將皇宮變成了陰謀與暗殺的場所;但待權力穩固,她卻也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未使國家遭受過重大的變故。歷史的迷霧遮掩了她「日月凌空」的光輝,亂倫惑主、殺女屠兄、廢帝篡位……尤其是放蕩不羈的私生活,似乎成為她洗刷不去的污點。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已很難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光緒27年(1901年)9月,李鴻章簽訂《辛丑和約》兩個月後吐血辭世,而梁啟超於同年11月完成此傳為其蓋棺,原名《李鴻章——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
本書是一本評傳,是梁氏論李鴻章之著。梁氏不愧為大才子,大學問家,僅以兩個月餘的時間完成此書,且條分釐析,將李鴻章所處的大時代,與滿清中國命運密切關係的幾個人生重要階段,分綱提要,品評宏論。至今仍是論李鴻章者之第一要書。梁氏完成此書時謹30之年紀。
李鴻章一生之功過,在其時代議論紛陳,梁啟超以「歷史研究法」之精義「以一個偉大人物對於時代有特殊關係者為中心,將周圍關係事實歸納其中」完成此評傳,對於李鴻章生平的記述處處緊扣著咸豐、同治、光緒以來的重大事件,並從所處時空背景、世界局勢分析,論及其擔任兵家、洋務、中日戰爭、外交家等角色,皆與中國命運相關。
為了對李鴻章有綜括性的了解,他將古今中外人物,如諸葛亮、郭子儀、王安石、秦檜、曾國藩、李秀成、張之洞、袁世凱、俾斯麥、格蘭斯頓、伊藤博文等人之性格與行事風格拿來與之相較,資料翔實豐富,乃能凸顯李氏在各個角度的性格與位置。李鴻章在滿清一朝,「總握兵戎,轉戰四方,參與機要,而當外交之衝,宰制機輔,垂三十年之久,死後復封侯爵……功高位尊,誠滿清一代漢人中之不可多得也……」就其在當時中國地位之重要,「吾不能不謂其非英雄也」「以中上之才,遇無上之機,因得功成名就。」這是梁氏論李鴻章的基調。
梁氏在本書雖為論李鴻章,實際上乃在綜論滿末中國之重要大事紀,宏觀博論。後來梁氏因戊戌變法失敗滯留日本,時外相伊藤博文還曾舉此書謂,如此優秀的人才,中國竟不能容。言下之意對梁氏以及本書極為讚賞。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