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包括:談零食、談朋友、書與我、痛苦的經驗、寂寞的感覺、累贅的東西、我結婚的時候、幾種友誼、人間能得幾回聞、現代父子等。
「月下小景」——原名「新十日談」——體裁模仿義大利的薄伽丘的「十日談」,借一群偶然聚集某處的旅客,在消遣漫漫長夜或無聊光陰的方便談出一個個故事來。題材取之唐釋玄暉所撰「法苑珠林」中「知度論」,「大莊嚴論」,「生經」,「長阿含經」,「樹提伽經」,「起世經」,「五分律太子須大拿經」,「雜比喻經」等。或把不完全的故事寫成完全;或把幾個並非同出一經的小故事連綴一處成為一個大故事;或把故事中人物性格改變了賦以現代人的靈魂血肉。裡面如「扇陀」,「慷慨王子」,「尋覓」,「一個農夫的故事」,「愛慾」,寫得都很動人。
我們很難要求事事圓滿,因為,完美是我們追求的極限,夢寐的目標。一如毫無瑕疵的珍珠,晶瑩圓潤,原本不易得,故而價值可以連城。
與其追逐世俗的珍珠,作者寧可尋覓心靈的珍珠。
珍珠來自逆境。蚌將進入自己體內的沙,以層層的體液加以包裹,忍受了銳利的痛楚,在日久天長之後,竟成了渾圓的珍珠,贏得了所有欣羨的眼光。
人們都盛讚珍珠的光耀美麗,作者卻心疼於它曾經飽受的折磨。雖然,內心也明白,是歷經的苦楚造就了珍珠。這麼說來,當我們面對逆境時,何以要哀傷流淚呢?如果能堅忍圖成,就可以反敗為勝,化危機為轉機了。
作者兼具科學家及文人兩種身份,作品風格一方面有科學家不同角度的看法、說理透徹的剖析;另一方面呈現齣文人清新淡雅的詩意,別樹一幟。作者用獨特的,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筆,記述他對當代、對科學,對文學的見解,文中處處流露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懷,卻不盲目的人雲亦雲。他在撰文紀念胡適先生時曾說:「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讀作者的散文,也很難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風」裏,體會著氤氳在字裏行間的深情與智慧。
梁實秋先生被公認為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之一,他的「雅舍小品」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梁先生曾言此書為「長日無俚,寫作自遣」,但這些文言文與白話文相濟,追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優美小品,融人生經歷的感悟、待人處世的智慧與雅緻脫俗的情調於一爐,溫潤平和地展現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不失閱讀和品賞的價值。
本書精選了梁先生各類小品文、散文。
文學大師梁實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吃」談起,以食材為題,用字淺顯而雋永,他很少正面講述食物的味道,卻讓人感受得到那滋味的美好;並不直接懷鄉,字裏行間卻流露出濃濃的鄉愁與故國人情。在這本書中,不僅讓人看見美食,看見感情,也看見生命。本書新增七篇文章,讓大師談吃的紀錄更完整;收錄梁文薔談父親的真摯文章,美食名家朱振藩為序推薦;搭配精緻插畫,更洋溢復古情懷。
在《心念的種籽》中,作者跳脫一般的說教,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人心,更能讓讀者從本書中獲得智慧與啟示。
本書精心選錄了許多積極、鼓勵性諺語;具啟發性的句子甚多,以及一百則以上成功者的智慧小語,每一個心靈都是一顆種籽,播下後,等到發芽茁壯就決定命運。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
播下思想的種,你會收穫行動;
播下行動的種,你會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你會收穫性格;
播下性格的種,你會收穫命運。
書名「新城」係指台北近郊柏楊居家所在的「花園新城」,而「台北」作為柏楊的發聲場域,於他而言則無疑是生命中的「新城」;至於「對」,讓我們想到宋玉的〈對楚王問〉以及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指出一種「對話」的情境。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間的問/對,甲何以會向乙提出這樣的問題?乙又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其中必有現實的針對性,也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對策?
柏楊之所「對」,全是針對媒體編輯、記者,或獨立撰稿人所提問題的回答。提問者會有充分的準備,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訴求重點,相同的是受訪者柏楊這個主體,他這個人,他寫的書、他做的事,一切的聞見思感,都在當下立即回應,當然會比較直接,但由於書寫者是他人,在傳達上可能比較難以掌握。當柏楊把這些篇章結集出版,他必然仔細閱讀,準確性應該沒什麼問題。
總的來看,這三十五篇訪談錄(上輯曾以「對話戰場」為名,一九九○年在林白出版,刪去一篇),所涉的話題極多,從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從兩性關係到兩岸關係,從歷史糾葛到現實衝突,柏楊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隨記者筆尖所流洩出來的是國族大願與人間大愛,把讀者帶回到對話的現場,聆聽著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老人,對於惡政的怒吼,對於人性尊嚴以及人權的呼喚。
從二○○九年到二○一一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出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出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本書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
本書輯錄作者的多篇名作,主要集中於八○年代至一九九四年發表;如「我與地壇」、「我的夢想」、「好運設計」、「合歡樹」、「愛情問題」等。
其中「我與地壇」一篇,是作者在雙腿癱瘓後,坐著輪椅,每天來到一座古代帝王荒廢的祭壇——地壇。多年來他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把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凝聚成筆下文字,於焉成篇。
威尼斯像「賦」,鋪陳雕琢,滿滿蕩蕩的一篇文章。華麗亦可以是一種壓迫。
如威尼斯的一條小巷是不通的,那麼在巷口一定沒有警告標誌。你只管走進去好了,碰壁返回來時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氣,因為威尼斯的每一條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祕,或者意料不到,譬如有精美的大門或透過大門而看到一個精美的庭院。遺憾的是有些小巷去過之後再也找不到了,有時卻又會無意中走進同一條小巷,好像重溫舊日情人。
應該為威尼斯的每一條街巷寫傳。
作者於一九九二年獲義大利NONINO國際文學獎,並應邀旅居威尼斯兩個月,寫成「威尼斯日記」。
白先勇的《台北人》十四篇文章是中國近代短篇小說的經典作品之一。歐陽子以她精細入微的觀察,將《台北人》的主題命意分三節來討論,即「今昔之比」,「靈肉之爭」與「生死之謎」。因為這三個主題,互相關聯,互相環抱,其實是一體,共同構成串聯這十四個短篇的內層鎖鏈。帶我們進入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使我們對《台北人》所展露和隱藏的意象,都有了新的認識。
人到底該不該模仿別人?人類的慾望像什麼? 我們貪求什麼?又忽視了什麼? 心該怎麼想?正確的價值觀又該包含哪些要素?
這是一本寫給大朋友與小朋友看的寓言書,林清玄以全新的寓意,全新的題材加上全新的敘事風格,寫下了50個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
這些擁有豐富想像力的短篇故事,篇篇寓含哲理,閱讀本書,彷彿生命在溫煦的陽光照耀下,得到解答。
人生遭逢困境或許並不稀奇,但正面的態度,堅信自己就能產生喜悅的力量,卻是轉化困境的第一步。
《田園之秋》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託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這是知識份子重返自然、融於自然的真情結晶,它以樸拙凝練的田園日記式,描寫農家四周景物,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
美學大師蔣勳首部生活美學力作。
在本書中,他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蔣勳公開自己力行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讓大眾明瞭美感訓練並不難,美感生活並不貴、不遠。他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從本書中習得如何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最平易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尋得心靈釋放和寧靜。
在歷史的燈影裏翩然起舞,歡樂裏有一股世紀悽酸。
《泰晤士河畔》是陶傑早年旅居英國16年的作品結集,主要評論及介紹當年英國的社會、政治、文化及潮流等狀況,曾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獎。
蘇豪的妖嬈、蘭開夏的牀與早餐、蒲香坊的歷史盛宴,社會、政治以至潮流無所不包,《泰晤士河畔》是陶傑筆下的終極「大英文化全書」。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