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是我畢生寫得最好的作品。」——理察.麥特森
愛,需要多麼執著,多麼癡迷,才足以激發絕對的意志,足以讓你穿透時間,到另一個時空找到今生難求的至愛。
一九七一年,劇作家理查偶然經過一家歷史悠久的大飯店。飯店裡散發出一種古老悠遠的氣息,彷彿過去的時間依然在這裡纏繞不去……他在飯店的歷史文物廳看到一張肖像。肖像中的人美得難以想像,那一剎那,他忽然明白,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毫無疑惑的愛上一個人,而且,那愛是如此強烈,他一定要找到她,不計一切……
伊莉絲.麥肯娜,全世界最美麗的名字,美國舞台劇史上最受尊崇的偉大明星……可是,她的年代,卻是在遙遠的十九世紀,而且,十八年前,她已經過世了……
奇妙的是,就在這家飯店的劇場,就在七十五年前的明天,也就是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她登台演出了一齣名劇的首演……
後來,他在飯店的地窖裡找到一本古代的住房登記簿,沒想到,上面竟然有自己的親筆簽名……原來,七十五年前的今天,也就是一八九六年十一月十九日,他竟然來過這家飯店,可是,他是怎麼……
一九八〇年,根據《似曾相識》原著改編的同名電影曾經在全球掀起無與倫比的狂熱。影史上,幾乎沒有一部電影能夠像《似曾相識》一樣,散發出如此永恆不朽的魔力,贏得全球影迷三十年恆久不逾的迷戀。影迷甚至成立了一個全球影友會,設立專屬網站,讓這份超越時空的愛情永遠活在世人心中。
本書系《關西三部曲》之三《豐臣公主》。
歷史悠久的大阪城地底下,竟然有個埋藏了四百年的驚人秘密?
時間:五月三十一日星期四.十六時
地點:「關西第一大城」大阪
事件:所有商業活動——停止
大眾交通工具——停駛
偷拐搶騙等非法行為——全部暫停
歷史上的這一刻,大阪全面停擺!
然而,全世界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沒有人知道這件事——除了身歷其境的大阪人,還有這場風暴的始作俑者、來自會計檢查院的調查官。
什麼是「會計檢查院」?簡單來說,就是負責檢查各單位是否妥善運用國家預算的機關。五月二十一日星期一,以「鬼之松平」著稱的松平元率領了部下旭和鳥居,從東京出發,摩拳擦掌地準備對大阪地區展開最嚴格的預算把關。結果堂堂三名調查官,竟然被一個名為「社團法人OJO」的不明組織給放了鴿子!
「社團法人OJO」,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不但在檢查資料上連個正式名稱都沒有,業務內容也幾乎什麼都沒寫,然而,每年可以使用的國家預算卻高達五億之多!
對於這個可疑的組織,松平決定詳加調查,沒想到當他上門拜訪時,竟然被帶到了大阪城的地底下!而在這裡,他遇見了一個穿著可愛水手服的「少女」,和一位看來毫不起眼的中年男子,開啟了數百年來綿延傳承的那扇秘密之門……
本書系《關西三部曲》之二《鹿男》。
太過分了!究竟要寫到多有趣才肯罷休?!這絕對不是一般天才寫得出來的小說!
鹿以低沉的聲音告訴我:
你被選為『送貨人』,一定要把『眼睛』拿回來,
不然就會有大事發生!
我雖然百般抗拒,卻發現頭上竟然長出了鹿耳、鹿角……
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有點神經質的年輕男老師,原本只是去奈良一所女子高中代一學期的課,結果不但第一天就跟女學生槓上,還糊里糊塗地被迫接下一樁事關重 大的神秘任務!而本來看似簡單的差事,卻因為重重的意外波折,竟變成了倒數計時的驚險大挑戰!
故事以古都奈良為舞臺,展開了一段將日本神話和歷史融合成高潮迭起又迴轉曲折的奇幻冒險。全書有如宮崎駿動畫電影般充滿想像力,加上浩瀚的構思、縝密的結構、躍動的細節,以及字裡行間處處可見的幽默,不但對我們的環境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提出了深刻的思考,更洋溢著信任與付出的溫暖光澤,而趣味橫生的情節在讓人會心大笑之外,還有滿滿的感動!
本書系《關西三部曲》之一《鴨川荷爾摩》。
要不是因為對早良京子的美麗鼻子一見鍾情,剛考上京都大學的安倍才不會加入這個名字很像不良社團的「京大青龍會」。口袋空空、肚子也空空,專靠遊走各社團迎新會賺晚餐的窮學生安倍,這次原本也打算吃飽就閃人了,沒想到竟然遇上令他驚為天人的京子!為了接近同是大一社員的她,安倍只好也跟著參加青龍會的所有活動。
說起來,這個社團還真奇怪,除了來來去去的大一新生外,只有十名大三社員,而每次的活動不是露營、烤肉,就是健行,基本上是個無所事事的社團。不過,安倍就是覺得有哪裡不對勁。
彷彿冥冥之中註定般,漸漸地,大一的固定成員也只剩下十個人。此時,在一場「祇園祭宵山」的盛大祭典上,自稱京大青龍會第四百九十九代會長的菅原學長,終於老實說出了青龍會成員的真正使命——原來他們竟然是一群「戰士」,要與另外三所大學的戰士進行一場名為「荷爾摩」的大戰!只不過,這群戰士的武器很特別,他們不耍刀、不拿槍,而是得先學會用那個世界的「小鬼」來作戰……
《鴨川荷爾摩》是被譽為「天才作家」的萬城目學的第一本小說,一推出便令日本文壇為之驚豔,並入圍堪稱日本出版界奧斯卡的「書店大獎」!全書以「陰陽師的故鄉」京都為背景,在「荷爾摩大戰」的緊張氣氛中,彌漫著與眾不同的奇幻氛圍,而鮮活的角色刻畫、大學生活的動人描述與不時引人捧腹的幽默情節,在在都令人不禁想大喊:「青春,萬歲!」
當全世界都遺棄了你,我,寸步不離。
究竟該如何抉擇,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人的一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抉擇,愛情裡更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兩難與困惑。
初遇時,崔維斯自問:
單身的日子自由而愜意,而婚姻與家庭是責任,也是情感的寄託與心靈的歸依。眼前這名女子,嘉比,她的種種特質,我們的種種交會,在在說明她就是我今生的伴侶,但她卻牽著別人的手。我該如何是好?
陷入愛河後,嘉比自問:
一個是穩定交往多年的男友,一個是柔情似水又不顧一切的追求者。一個和我攜手走過風風雨雨,我甚至為他遠走他鄉。另一個卻似乎與我有更多共同點,而且始終適時出現,常伴我身邊。我該如何是好?
兩人建立家庭了,
不料,他們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暗夜,面臨一場悔恨與自責交織的變故,不得不做出一個若非生離就是死別的抉擇。
當心愛的人是生是死由你作主,你該如何決定?
這是一對相愛男女通過層層抉擇的關卡,最終締造莫大幸福的現代傳奇。
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止為站在幸福大門外、徬徨無措的你而寫,
也為已然享有幸福、分秒呵護著摯愛的你而寫,
更為你證明——
世間絕對有不容任何外力動搖的堅貞真情。
「她愛上別人了。」
「信還沒看完,我就已經明白。突然間,整個世界好像慢了下來。我也很想跟莎文娜談談。想要馬上飛回家,或至少打個電話給她。不過最後我沒回家、沒打電話,也沒回信,只是把揉成一團的信找回來,想辦法弄平、折好,放回信封,決定去哪裡都帶著這封信,像是帶著戰場上所受的傷。」
「我從此再也沒收到過莎文娜的消息。」
這是一個關於割捨的故事。
從令人屏息的相遇,焦灼的思念與等待,到強忍沉痛的成全,愛情走完了它的四季。他與她曾經被愛情的桂冠所加冕,到了最後,她所能給他的卻只是一紙分手信。感受著已經合而為一的兩人硬生生被割裂的劇痛,他在萬般不解中陷入心碎的絕境。然後,他明白了,愛情不得不離開,他僅存的唯一體現愛的方式是……
在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那麼一封揉皺了的分手信?那紙信箋或許被心靈的厚繭所塵封,被時間的魔法變幻了模樣,卻仍舊隱隱召喚著你去尋思——愛的真義。
就在這個周末,她與一個陌生人墜入愛河,從此再也不會愛上任何人。
你是否找到值得回味一生的真愛?如果你已花費大半生去尋找,如今仍兩手空空,那麼,在你的後半生還能否有此奢望?荒僻的美景,孤獨的遊客,偶然的邂逅,燃燒的激情……在這座被暴風席捲的羅丹島上,艾德琳與保羅彷彿迷航的小船短暫的交會,竟成為彼此永不磨滅的印記……
我們是否找到了真愛?如果我們已經用大半輩子去尋找精神上的伴侶而如今卻兩手空空,那麼在後半輩子是否還能有此奢望?
荒僻的美景,孤獨的遊客,偶然的邂逅,燃燒的激情……女主人公在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中自由地編織,沒有人知道,14年前,在羅丹島蔚藍色的深深海底,曾發生過如何劇烈地暗涌。不羈的愛戀能否得到寬恕?逝去的生命能否獲得救贖?……
《羅丹島之戀》讓我們深深了解,世間有一種愛,是能夠超越時限與生死。
艾德琳多年的婚姻已進入疲乏期。為了暫時逃避,她前往一家小旅館,巧遇旅館里唯一的客人保羅。不久大雪封路,各懷心事的兩人,被迫滯留在這家小旅館里,像兩艘迷航的船隻,交會在羅丹島。短暫的五天成為彼此生命中永不磨滅的印記。
她守著他的承諾,靜靜待在原地。時光潺潺一去不復返,人生終究無法預期。沒有想到,那場暫離成為他們最後的訣別。
羅丹島上,綿延數公里的潔凈沙灘,潮水不斷地拍打著岸邊,為這場無疾而終的愛情輕輕嘆息……
在生命的曲折裡,我只想為你煮一餐飯,讓你在心酸、悲痛、絕望、寂寞的萬種苦澀滋味當中,嚐到不滅的希望與純粹的愛。每一堂課,都是一則千迴百轉的人生故事。每一道餐點,都蘊藏著超越美味的深厚意涵與刻骨情感。
莉莉安自幼迷戀美食,童年時父親不告而別之後,母親因難以平復傷痛日漸與現實脫節,遁入一本本小說中的虛構世界,無視於周遭一切,更疏忽了幼小的莉莉安。
莉莉安堅信透過美食,能讓媽媽「回過神來」。童稚的她發明了一道又一道餐點,悉心觀察母親的反應改良手藝。渴望親情又努力不懈的她要用哪一道菜施展色香味的魔法,喚回失落的母愛?
長大後的莉莉安成為烹飪課老師,她的學生各有各的故事──克萊兒是個深覺迷失了自我的新手媽媽,還不知道螃蟹將對她發揮什麼魔力;卡爾和海倫是結縭數十載的老夫老妻,看似恩愛的兩人曾走過旁人難以想像的風雨;熱情勇敢的安東尼雅是一位廚房裝潢師,對做菜的空間懷有非比尋常的鄉愁;愛吃「羊屁股」的伊安本來與做菜絕緣,上了烹飪課後他的眼神怎麼也無法從安東尼雅身上移開;連煎蛋都不會的湯姆開始學做菜,只為了讓病重的太太食能下嚥;可洛伊是個笨手笨腳缺乏自信的服務生,不但常常摔壞餐具,還為日漸褪色的愛情感到卑屈……
隨著課程的進行,可貴的情誼逐日建立,愛的火花也被點燃。在莉莉安的帶領之下,學生不只發現了創造美食的必備食材,也體會到創造美好人生的關鍵要素。
寒意逼人的冬夜,讓我們到莉莉安的烹飪課上享受大餐、依偎取暖!
我知道不管自己有多自私,家人會一直都在,卻沒想過有一天不在的人,會是我……
他,事業有成,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
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
這年聖誕節,他意外得到能實現他荒謬願望的禮物,
他欣喜不已,卻忘記問保有這份禮物,需要付出多大代價……
「你好,我是盧,但認識我的人都叫我混蛋。」
盧‧薩芬是個工作狂,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總是需要同時間出席兩個地方,總是得一次做兩件事,所以在家族聚會缺席已是常態,他從未抱過一歲的兒子,跟女兒的約定轉身就忘,有了美麗的老婆不滿足,依然不時出軌偷吃,而老爸重要的七十大壽生日宴會,他丟給祕書處理!
他活在自己建構的自私世界,表面華麗,卻是糟蹋家人的愛而建立,他從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然而,真正的問題卻在聖誕節前找上了他……
在這年冬天,他意外得到一心追求的禮物,藉由它,他發現他可以輕易地同時成為好兒子、好爸爸、好員工,他欣喜不已,渴望能永久保留這份禮物,卻沒發現,他的生活開始脫離常軌,而給他這禮物的流浪漢現在看起來好像他,在終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之時,他,還來得及修正錯誤嗎……
沙漠醫生(the Desert Doctor)描述一位德國醫生由於被懷疑一項醫學試驗失敗,而逃入中東,在滾滾黃沙中救人療傷——對象為恐怖分子。而在他逃亡前認識的一位有夫之婦及逃亡後認識的「革命新娘」兩人為了愛,展開了生死之爭……
我以為全世界的時間都在我手裡,結果我的父親就這麼過世了;我以為我的婚姻幸福美滿,結果我老婆和我老闆上床;我以為我的兄弟是混帳東西,結果發現最可惡的其實是我自己;看著這混亂的一切,我每天都會問自己,如果那一天我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結果還會是這樣嗎?
第一次見面,你好,我叫賈德,你不認識我,但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很有可能也會發生在你身上,首先,我的老婆和我的老闆上床,結果是我沒了老婆、沒了房子,還他媽的丟了工作,然後連我老爸也死了,還要我們這群冷血的家人幫他守喪七天,這些對我來說當然不算什麼,只除了我老哥恨我,因為他老婆的初戀情人是我,而即將跟我離婚的老婆剛剛說她懷孕了……我知道我應該為了我老爸的死而哀悼,但看著這混亂的一切,我忍不住要想,我的人生會不會只是一場夢,說不定在某個地方有個更完整、更快樂、比較苗條版的我正在睡覺,身旁躺著的是依然愛著我的妻子,交纏的雙手是我們依舊相愛的證據,醒來後,我會鬆一口氣,慶幸自己永遠不必體會那種心碎的感覺……
一具深埋雪中仍保留完好的屍骸,一張失落不見的照片,一樁長達七十五年懸疑未解的謎團,誰才是征服巔峰的勇者?真相,呼之欲出……
康拉德‧安克盯著那具冰凍的遺體。搜救隊拚命將稀薄的空氣吸進肺裡,在兩萬七千呎高空,沒有人開口;安克跪在雪地上誦念獻給地母的禱詞,他緩慢地傾身向前。他不趕時間,畢竟,等待這一刻已七十五年。他將沒戴手套的手滑入死者夾克的內側口袋,拿出一個小袋子,輕柔地打開那塊棉布,深怕它會在手中分解。如果,他發現他要找的東西,謎團終將揭曉……
他,畢生追逐一個狂野的夢想,鍥而不捨!喬治.馬洛里,一個牧師的兒子,自小對「攀登高度」便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與天賦。對登山「早慧」的馬洛里,總是將征服高山頂峰作為試煉勇氣的競技場;他的熱情與鬥志,全來自於深植心中那股追逐狂野的夢想。
一九二一年,馬洛里離開摯愛的家人首次駐足登山好手的聖地,聖母峰。
一九二四年,他三度與聖母峰「交鋒」。這次的攻頂行動,由他與隊友安德魯‧厄文嘗試登上珠穆朗瑪峰頂。就在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這天,「當天中午時分,探險隊友歐岱爾擡頭眺望,在散開的雲層之間看見山頂岩壁上有黑點般的人影移動,隨後,雲霧再度遮掩了人影,馬洛里和厄文就此消失……」
一樁登山界的歷史懸案,沸沸揚揚七十五年!
從馬洛里失去音訊,到後人尋獲他的遺體,這七十五年間,許多人不斷臆測與思索:當時馬洛里和厄文究竟遭逢了什麼事──氣候驟變?氧氣用罄?雪崩?失足?而後人更想知道的是,他們在出事之前究竟是否已經登頂……?
英國暢銷作家傑弗瑞.亞契以喬治.馬洛里的生平故事為藍本,改寫為小說《雪地拼圖》,試圖回溯其童年、劍橋求學過程、迷上登山、戀愛、結婚、參與英國探險隊登頂的歷程,隨著虛實交錯的情節發展,全書為讀者帶來節奏明快而懸疑緊張的閱讀趣味。
1924年,英國登山家艾胥黎.沃漢死於攀登聖母峰的攻頂途中,留下大筆遺產給已失蹤七年的情人茵茉珍.索姆斯-安德森。艾胥黎的律師無法找到茵茉珍,遺產也就無人出面繼承。
近八十年後,這家法律事務所根據新線索找到極可能有繼承資格的美國青年崔斯坦。只要崔斯坦能證明自己是茵茉珍的直系後裔,便能繼承這筆遺產。然而距離遺產信託的終止期限僅剩數週,因此崔斯坦必須盡快找到所需證據。
從倫敦的歷史檔案到索姆河戰役古戰場,再來到冰島的峽灣,崔斯坦將這筆無主遺產背後的故事拼湊起來:那是一對一生難遇,但僅一週便被命運拆散的靈魂伴侶;是一場只求生還甚於勝利的絕望壕溝戰;也是一支意圖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探險隊。追隨線索一路來到歐洲邊緣的崔斯坦,逐漸沉迷於艾胥黎與茵茉珍的故事中。然而當他越接近真相,崔斯坦也發現,自己真正想追尋的,已經遠不止這筆誘人的鉅額遺產……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被公認為作者最優秀的文學成就;小說不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更脫出政治與民族的窠臼,力圖指明人類在一個至今尚不為我們的頭腦所理解的宇宙中生存的困境,致力於探索整個人類何以自處、共存與救贖的終極道路。小說極富象徵意味與哲理深度,既引人入勝又詩意盎然,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之一。
被譽為英國偉大作家E. M. 佛斯特的經典著作《印度之旅》,場景設立於印度的尚卓拉波城,故事主軸環繞著英國殖民官員與當地知識分子之間暗潮洶湧的角力與衝突,充分展現兩者深刻而矛盾的互動。帝國高高在上的心態,以及被殖民者日漸覺醒、高漲的自尊,在佛斯特筆下真實而細膩地被呈現出來。
英國官員朗尼的母親摩爾夫人與未婚妻奎斯特小姐到印度遊覽。不同於其他白人對殖民地疏離的態度,她們對於英國人例行的交際宴會反而更加厭倦,因為她們期待看見「真正的印度」,而不只是坐著馬車穿越市集:「她只需要坐在馬車裡,就可以輕易看見這一切,然而形成這些色彩與脈動的力量,將會離她越來越遙遠。到時候她只能看見印度的表象,看不見印度的精神。」
想要了解印度的摩爾夫人與奎斯特小姐,接受當地醫生阿吉茲的邀請,一同出外遊玩,卻在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印度人阿吉茲被追究責任,成為英國人指責的對象,然而奎斯特小姐最終卻選擇支持阿吉茲。究竟,阿吉茲犯了什麼錯呢?
從英國人、印度人的聚會寫起,佛斯特精湛的文筆功力描繪了生動的場景、繽紛的想像,以及人情之間的冷暖險惡。「……印度人喜歡以大眾化的觀點去欣賞詩句,不像英國人總喜歡從個人化的角度去鑽研。……印度人──許多印度人──喜歡在室外的月光下輕聲讀詩,因為只有在這種寧靜的時刻,印度人才能活得像自己,而且他們只有在聆聽哀悼詩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以往的榮耀時刻,並提醒自己年輕的一代應該勇敢往前飛。」
除了突顯英國人之間不同的殖民心態,佛斯特也寫出了階級之間的差異,以及人們複雜的心理狀態,如英印混血兒哈里斯對於身分認同的困惑:「每當有英國人和印度人同時在場,他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屬於英國人還是印度人。他因為自己體內的兩種血液而感到困惑」。越想要「成為自己」,就帶來越激烈的衝突與痛苦。
可能融合,也可能隔閡愈深。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痛楚,在佛斯特筆下展露無遺。
摩爾夫人說:「我認為英國人到這片土地,就應該與印度人好好相處!」這正是《印度之旅》的故事核心:殖民/被殖民,西方/東方,男/女……也是這部小說劃時代的意義:在每個人的天空之上,一定還有超越國境與民族的蒼穹,「天空的上方一定還有更高且更公正的事物包覆住天空,然後再上面一定也還有……」
《失蹤之後》(Still Missing)是雪薇.史蒂文斯在二零一零年出版的小說,出版后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金榜。
本來,我只打算花五分鐘向他推銷房子;結果被綁架,我被迫和他同住整整一年……
安妮是三十二歲的房屋仲介。在她被綁架的那天,她立下三個目標﹕賣掉客戶的房子,忘掉和母親吵架的事,然後準時赴約,與耐心十足的男友共享晚餐。開屋展售的場面冷清,她正要收拾房子離開,卻見到一位看房子的客戶姍姍來遲,把廂型車停靠在路邊。安妮心想,今天的好運終於來了。(結果她是大錯特錯。)
安妮被囚禁在深山小木屋中長達一年。事後,安妮接受心理醫生治療,藉此漸次揭露她駭人聽聞的遭遇,穿插其中的是她重獲自由,重新振作的心路歷程。(真相未必能讓人海闊天空。)
小說全文以女主角房地產經紀人安娜的第一人稱口吻述說。她對心理醫師傾訴那天發生的事情,非常仔細描述每個細節,不敢有所遺漏,因為那晚發生的一切徹底改變她的命運。 安娜說那晚發生前,她的生活過得幸福。有份高薪的工作,身邊有溫柔男友的陪伴。她還清楚記得那天自己腦中有三件掛心的事,一是賣掉手上的房子、二是試著忘記前幾天與母親的大爭吵,三是準時赴約,不要讓男友路克老是等候她。
安娜手上有一間房子已經有好多買主看過屋,卻一直沒有人肯出價,讓她很焦慮。這一天,當她準備離開這裡時,一輛小型卡車停在她車後。一位穿著卡其色衣服、看起來成熟穩重的中年男士上前表示希望看一下屋況,原本安娜想以「我已經下班」的理由拒絕,但看在中年男子很誠懇,心想他或許是真正的買主,於是就答應他,只能對晚上與路克的約會又要遲到感到抱歉和內疚。這位陌生男子看過屋子後,表示很有興趣買下這間房子,讓安娜當下卸下心房,暗自喜悅今天是她賣出這間房子的幸運日。
故事場景從這間房屋轉換到安娜與心理醫生的對話橋段。她嘮嘮叨叨地呻吟,說出的每一字句都透露她的痛苦、她的噩夢、她的童年生活,還有永遠忘不了的那一天悲慘遭遇……
曾經,他是老師眼中的希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 在幻滅的理想人生中掙扎。 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最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 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 於是,他又上了14堂他老師的星期二的課。 這次,課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連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你的夢想褪色。再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如今我們也有幸旁聽這堂課,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真實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感到溫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