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4個男人,沒有女人,不談情、沒有大道理,
鬥牛賽、拳擊場、大戰前方……戰到最後一刻,不許自憐,拒絕悲觀,
對他們而言,人生還有甚麼?不就是受傷自己站起來、挫敗不讓自己倒下去。
沒有人比得上海明威對當代寫作世界的影響。
筆法乾淨冷冽、線條清明,卡爾維諾、馬奎茲、張愛玲都奉他的寫作為摹本。
沒有人比海明威更能鼓舞殘酷世界中的年輕人,
面對現實的幻滅,海明威式的英雄依舊奮戰。
因為他們深信:「這世界摧毀每個人,但是總有些人能在受傷處堅強起來。」
「對我同代的寫作人來說,海明威是我們的神。」——卡爾維諾
「海明威是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最擅長寫對話的作家。」——馬奎茲
「海明威許多句子貌似平淡,但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張愛玲
沒有女人的男人,就是失去了生命溫柔相待的男人們,是只能在殘酷生命現場找到目標為自己奮戰的男人。海明威特別喜歡描寫這些潦倒、困惑、挫敗、甚至註定贏不了的人們,寫著他們渴望站起來,寫他們就算沒有機會贏也要反抗……正如他在小說中說過:這就是人生,你當然會輸。重要的是,當你倒下時,展現了哪種風度。
《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於1927年,是他早期成功且最重要的短篇代表作。全書14個短篇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可以說是英文寫作範本,如<殺手們>、<五萬塊>、<白象般的山丘>,這些都是奠定海明威地位的代表性作品。本書也可以看成海明威一生寫作主題探索的開始:戰鬥中身心負傷的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理解困難、運動與運動家精神到底是甚麼。其中有個不斷出現的人物:尼克.亞當斯(第一次出現在短篇<印第安人營地>),一般研究者都認為這是海明威自己的化身,透過尼克的眼光,讀者將看到海明威對生命的態度和思索。
1933年11月至1934年2月,海明威攜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和好友卡爾等一同前往東非的肯尼亞去打獵。回來後,海明威表示要寫一部「絕對真實的書」,與「虛構的作品媲美」,於是成就了這部「狩獵專書」《非洲的青山》。
海明威以驚人的記憶、精湛的筆法,再現了在非洲深山老林裡的打獵經歷,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與動物鬥智鬥勇的驚險場面,聆聽到非洲獨有的獅吼捻叫;同時,海明威也生動地描述了自己與卡爾競爭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好勝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現了男子漢的率性坦誠和真男人的人格魅力。是讀者零距離感受海明威獨特魅力的最佳讀本。
本劇沒有故事,只有兩個人物,一個稱為「這主」,另一個稱為「那主」。開始時,「這主」因為火車誤點,信步到了一個藝術館流覽,不料館方未經警告就提前鎖門,將他關在裡面。他徒然抗議之餘,針對當代藝術大發議論,認為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都是故弄玄虛,欺世盜名,結果導致藝術低落,連累真正的藝術也面臨死亡。隨著這死亡一念,那主(這主的思想投射)出現,逐漸引導這主懸樑自盡,全劇也就此結束。
劇名原名是 Le Queteur de la Mort , 由高行健自己撰寫中文版出版,將劇名訂為《叩問死亡》。我們說「死亡叩問」時,一般都表示是生命到了盡頭,但是在這個劇名裡,死亡反而成為被「扣問」的對象,不是主動來訪,勾人魂魄。這個劇名非常妥當,因為全劇的重點正是從各個層面探討死亡的本質。生與死是人生旅程的起點和終站,所以本劇反過來看也在追究生命的終極意義。
那主與其說是一個人物,不如視為這主部分思想的投影。他反覆說明的,只是生之無聊與死的必至。這主一再反駁或抗拒這個消極觀點,但在最後終於放棄了生存的最後防線。這兩人的攻防之戰,使全劇很像一篇討論生死的哲學論文,被歐洲媒體譽為「打開世界戲劇的另一種窗口」。
2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8位文學巨匠
帶來13種驚悚試煉
這是一部充滿著殘忍和陰森氣氛的短篇小說選集,收錄了梅利美、福克納、海明威、芥川龍之介、卡夫卡、考德威爾、大仲馬、奧康納、克雷恩、霍桑等10位如雷貫耳文學家的13篇作品。如果隱去作者之名,許多讀者應該很難聯想到是這些文學巨匠的傑作。
雖然內容時間上橫跨16到20世紀,地點從中古歐洲到20世紀的美洲,但是人性的險惡面不因時間空間的轉換有所改變。一篇篇驚悚的故事,帶您直探恐怖的底層……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
寫出貓迷人而難以捉摸的性格,
獨特、動人的世界。
多麗斯.萊辛,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她在這本書裡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
故事從萊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像是童年時衝進她家農田的貓,週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魯夫思……。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賣弄、自私虛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魯夫思是一隻流浪貓,有倖存者的特質……
萊辛有極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像以及冷靜精確的觀察,她筆下的貓,是個生命感十足的世界。
農場中的貓和城市中的貓有何不同?
萊辛非洲農場的童年,有猛禽鷹隼、雞群和毒蛇,貓群介於其間扮演什麼角色?
大自然的法則如何運作?
萊辛三歲時的小貓,為何會讓她整整過了25年之後,生活中才再度有貓容身的空間?
在城市中貓的生存又是怎麼一回事?城市不適合養貓?
像狗般黏人、要人類伺候、挑食的貓;流浪在公寓樓梯的、溫和有禮、不會裝模作樣的、偶爾上酒吧的城市老黑貓;精緻美麗像是童話中走出來的、會奪走人心的、會用溫柔粉紅色舌頭舔醒主人的、飲食習慣是一種豐富多變語言的夢幻貓咪……變種花豹?花豹中最嬌豔的一朵玫瑰?在花園牆上排隊等候的公貓們,嬌縱賣弄、不可一世的灰咪咪;穩重固執、謙遜樸實,代表黑貓精髓的小黑貓;獸醫教學醫院的種種見聞;擁有倖存者智慧的魯夫思、科學家智慧的查理……
《浮世畸零人》是《第五個孩子》的續篇。駱維特家的第五個孩子——班長大了。外貌奇特、天生蠻力的班遭家人排斥,被逼離家出走。天性暴力下掩藏著的質樸心智,令他數次遭人利用:被毒販騙去偷運毒品,被科研中心抓去做研究……班懷抱尋找同類的純真希望,卻不斷失望。
本作是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創作晚期對愛與道德觀的重新思考,閱盡人生的萊辛以巧妙的筆觸點出了人性的自私與殘酷。
想到這第五個孩子,她沒有愛,也沒有感情,
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
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
吳爾芙之後,不能不認識的重量級女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代表作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
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多麗絲.萊辛
海莉一直相信,這個小怪物是來傷害她的,
現在卻怎麼也沒有這種感覺。
她的心裡只有憐憫:可憐的小怪獸啊,
他的母親竟是這般的討厭他……
一個粗暴、野獸般的孩子降臨人世,擰轉所有家庭成員的心,一片樂土從此傾覆。
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長相古怪、性格暴戾。他鎮日怒吼咆哮,學會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祈使的命令句:「我要蛋糕。」
面對這個家族裡人人迴避的孩子,海莉既想守護他,卻又暗暗希望他從高處摔落、被車撞死。她那出於本能的母愛存在,但不知從何開始……
本書探討階級社會裡,面對異己的矛盾與拉扯,以及母愛的在與不在——「尋常」是什麼模樣?無知之中,你的寬容還寬容嗎?
一部認識萊辛、親近萊辛的經典之作。
開設芭蕾舞蹈教室的波子,與國文學者矢木結縭廿載,兩人育有一女一子:姊姊品子是芭蕾舞壇的明日之星、母親的愛女,弟弟高男正在大學讀書,崇拜父親,也是父親的寵兒。然而看似完美的家庭,背後支撐著全家家計的卻只有母親波子:波子從不清楚丈夫有多少收入,矢木也從未為這個家拿出一分一毫。
然而,在戰爭之後,矢木無法從日本戰敗的陰影中走出,甚至暗地裡存錢、想偕高男逃往海外生活;妻子波子與她始終藕斷絲連的舊情人竹原,更加深了矢木的不安全感——然而他卑屈自私的反應不僅令高男失望、使品子更支持母親的舊情復燃,也將妻子波子更遠地推離開自己。
隨著舊日本的慢慢崩潰,這個家也即將天涯四散;相較於無法走出昔日榮光、唯恐失去一切的男人,女人還有愛(哪怕是幻想)去追隨、還有未來想要建構……
川端透過波子和品子、矢木討論芭蕾舞劇《彼得洛希卡》中、化為真人的偶人悲戀,以及演出《彼得洛希卡》之名舞者尼金斯基的悲劇人生,對比出波子過往動彈不得、受丈夫掌控的生命,以及母女兩人各自為愛的覺醒、奮戰,與從生活和感情的廢墟中重建未來的渴望。
.榮獲二零一九年諾貝爾文學獎: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觸動電影大師文.溫德斯,合作改編為同名電影
.全新譯本,德文原文直譯:最貼近漢德克語言的實驗性
壓抑不安的年代、無可奈何的命運,瀕臨崩潰的人,就要一步步走向臨界點……
布洛赫曾是名噪一時的足球守門員,之後他轉行當工人,如今再度失業。他離開工寮,搭上了計程車,前往納許市場。在那裡,他莫名被一名電影院的女售票員吸引。一次午夜場結束後,他心血來潮,決定尾隨她回家。沒想到女子竟也轉過身來撫摸他。
隔日,他在她的公寓裡醒來,年輕女子躺在身邊。他想不起來自己是否與她睡過,他感覺焦慮,語言開始失真,現實也隨之模糊。壺裡的茶葉成了一隻隻的螞蟻,熱水滾沸,一團黑壓壓的東西浮了起來。
他將女人勒死了。他犯下了一椿命案。清醒後,他擦拭過屋裡所有的物品,離開了房間。
整個城市仍好端端地在等著他,但焦慮、焦慮,他一度覺得自己掉出了他的體外,所有東西都離開了他們原有的位置……
當代小說的經典傑作,精準捕捉一代人的焦慮心理。
罰球時,守門員必須盡可能的不動聲色,一旦身體透漏了方向,射門球員隨時都可以把球踢往另一處。
究竟布洛赫能否利用不動聲色的本事,從這起謀殺中脫逃?一名守門員的焦慮,與此同時,和謀殺者的焦慮重合了。
究竟一個人的死亡,是否能藉由書寫,來進行告別與悼念?
「這是我們祖父母、父母都會經歷的潰敗,也許漢德克和我們都難免。」——廖偉棠專文導讀。
「預示了厭世代之必然,無法界定那究竟是焦慮恐懼還是悲傷」——郭強生
一九七一年,書中「我」的母親服安眠藥自殺了。儘管當天傍晚,她仍和往常一樣,到隔壁的女兒家吃晚飯。死前,她以快捷寄出了多封掛號信,並附上了遺書,其中一封給「我」的信上是這樣寫:「但繼續活著是不可能的。」書中「我」的母親即是作者漢德克的母親。身為一個經歷過納粹時期、戰爭,以及戰後經濟蕭條年代的女人,她總是設法從困境中找到平衡,只不過這一次,她自己就是困境。葬禮上,漢德克強烈地渴望書寫他母親。幾個月後,這部具自傳色彩的半虛構小說誕生了。
「有時我依然會在夜裡猛然驚醒,彷彿我的體內有什麼把我輕輕一推,從夢裡推出來,我體驗到自己如何因恐懼而屏住呼吸,身體則一秒一秒地腐爛。黑暗中的空氣凝止了,我感到萬物失去重心、四處飄散。它們無聲地在我四周進行無重力的飄移,彷彿隨時就要墜落,從任何一個方向使我窒息……」
語言暴力,一旦化為文字,隱而不顯的凶惡能致人於死。
既然如此,我也將祭出我的「第二把劍」!
漢德克始終在探究語言的邊界、語言抵達的是什麼,
《第二把劍》是漢德克文學世界的最終意義。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新力作
漢德克對於正義與暴力的思索
復仇之日啟動,今天不是一個能靠希望度過的日子。
一生中,漢德克以文字為業,他前衛、大膽,充滿實驗性,他將語言視為神聖之物,然而,一名記者卻以語言玷汙了他以及他的母親。
「是的,暴力存在於我的某些行為,也以另一種更常發生、更猛烈的方式,存在於我的語言中。但我那些語言的暴力,一律都是口說,從來不是書寫下來的文字,我的意思是,不是給那些特定的閱聽大眾,為了出版所寫下的文字。那樣的書寫與記錄,將暴力化做文字,向來是我的大忌。」
一名女記者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針對他的文章,但不只是針對他而已,甚至指控他的母親其實是納粹的追隨者。
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管,他必須為他母親復仇,不計一切代價……
有些事情依靠法律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解決,於是乎,受迫害者需要第二把劍,一把正義之劍,來消弭體制外的仇恨。以書寫做為銘刻,第二把劍就此而生。
《青樓》是拉丁美洲流浪文學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青樓》全書包括四個章節和一個尾聲。作品以皮烏臘省城和原始叢林為背景,交替、穿插描述了五個真實的故事。
書中藉由相對應的原始森林與現代城市、瑪麗亞山頂與皮烏臘沙漠、修道院與妓院,讓世人逼視兩棰世界的異同。小說人物大多是漂泊於世的妓女或私生子,他們說話的態度或是拐彎抹角,或是漫罵無度,他們時而私語竊竊,時而暗話綿綿。人人試圖用各種方式來發洩生命的無所依託,以及令人苟延殘喘的人世騒擾。
作者尤薩主張文學應全面客觀的反映現實生活。透過《青樓》的視野,作者企圖將拉丁美洲所面臨的戲劇性的現實衝擊,展現在世人眼前,並執意於創造一個人道的理想世界。
譯者鍾斯為假名,遠景出版社當年有竄改真實譯者名字的作法,而「鍾斯」是遠景出版社使用相當頻繁的一個假名。
作者半自傳的年少愛情,交織以瘋狂天才劇作家所創作的廣播劇
巴爾加斯.尤薩必讀經典作!
作者自述:「……這部作品是我青年時代認識的廣播劇作家建議我寫的——某段時間裡,這位作家的情節劇令我極為入迷。為了不讓小說顯得過於虛假做作,我特意加進自傳成分:我的第一次婚姻經歷,它證明了小說這種體裁的出現並不是為了講述真實的事情,真實的事情一旦走向虛構便成了謊言(亦即成為可疑的、無法證實的真實的事情)……為此,我採取了必不可少的諷刺手法……微笑和嘲弄並不能完全掩飾本書作者在情感上對波麗露舞、放縱的激情以及驚險離奇的小說的偏愛。」
有為青年馬里奧剛考上大學,前途看好,不料,三十二歲離婚的遠房姨媽卻在此時來到家裡暫住,並且,為了趕跑亟欲一親芳澤的眾多登徒子,風姿綽約的年輕姨媽竟拉著這個「小朋友」四處兜轉。這麼轉啊轉,日久生情,這可闖出了大禍……家族眾人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打算拆散這對「忘年戀」。
《胡莉亞姨媽與作家》是當代拉丁美洲重要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全書以巴爾加斯.尤薩與姨媽胡莉亞戀愛的故事為主線,描寫了這位作家青年時期的生活。在本書的結構安排上,作者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在單數各章裡(全書共二十章)介紹了巴爾加斯.尤薩與胡莉亞的戀愛故事,同時為了表現那個毒龍般的社會如何吃人,作者頗具匠心地安排了劇作家彼得羅.卡瑪喬的興衰史;而在雙數各章裡(除第二十章以外),竟然各章獨立地作起短篇小說來,其故事情節又與單數的長篇小說全無直接關聯。雙數各章的短篇故事是一幅幅社會風俗畫,連貫起來看,便構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舞臺;而單數章長篇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出一幕幕有聲有色扣人心弦的活劇。
這部作品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在華文文學裡鮮為人知的高超的結構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外,更重要的是作家以細膩的筆觸把他和姨媽胡莉亞的羅曼史寫得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讀者只需讀上幾頁便拍案叫絕,再也難以放下,且愈是讀下去,愈受故事所吸引,非一氣終卷不可。
在勇氣與懦弱之間,世界變了顏色……
一場眾人屏息、預備宰殺「公羊」的盛宴就要展開……
終局真能成功嗎?
「天賦如有神助的說故事者」、世界桂冠的榮耀
2010年獲得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尤薩
當代文學大師「弒神」力作,描繪多明尼加大獨裁者畫像,揭開驚人的政治陰謀。
以最高度寫實的技法,刻畫獨裁者特魯希優最暴力、瘋狂與情色的幽暗角落!
瑞典皇家學院頌辭:「作品構圖法般的有力結構,犀利刻印出個人的掙扎、反叛和挫敗。」
從獨裁到滅亡,刻畫多國殘暴血腥的歷史、以神自尊的王者如何瞬間衰敗!
尤薩說:「西班牙文裡最珍貴的字就是『自由』。」
他將獨裁、權勢、腐敗與性之間的神秘關係解密,
黑暗的大獨裁者世界,令人屏息……
擅說故事的尤薩,用寫實的筆法,三線併呈的敘述結構,以受害女子探視父親的一天開始,女子對過往的追想、獨裁元首如何開始一天的生活、謀反者如何叛變的過程,三者輪番敘述,深刻呈現一個強權領導走向滅亡的時代!更將歷史上有名的多明尼加獨裁者特魯希優時代,其殘暴、色情與荒誕,刻畫得淋漓盡致!
多明尼加前獨裁者特魯希優,這個被描繪為魔鬼的獨裁者曾對三百多萬多明尼加人施行了極端殘酷的暴政,在他三十多年(1930-1961)的專制統治下,整個國家陷入人間煉獄……
闊別祖國、逃亡美國三十五年的烏菈妮雅,終於回到了故鄉多明尼加,然而面對老邁的父親,積壓三十餘年憤怒的她該如何開口?
三十五年前,整個多明尼加處於冷血獨裁者特魯希優的統治下,烏菈妮雅的父親「智多星」卡布拉爾,正是這位獨裁者的得力助手。當時還是十四歲少女的烏菈妮雅,而今已經年近半百的婦人,三十五年來,她不願面對、不想再理會的父親也已經衰老,不僅行動不便更是喪失了語言能力。烏菈妮雅的姑媽不能理解為何她從不曾探望自己父親,這回,烏菈妮雅不僅面對所有質問,更緩緩訴說起三十多年前的傷痛記憶,還有那些錯雜糾纏的政治陰謀,以及毀了她一生的秘密……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