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呼吸和行進所要的空間外,他真的不需要再從荒野裡得到什麼東西。他的需要是生存,並且冒最大的險,忍受最大限度的苦向前推進。
薄霧的黃昏、寧靜的泰晤士河上,潮水的波盪撩起船長馬羅內心深處的記憶,他開始講述那一段在非洲大陸,所謂蠻荒之境遭遇的故事,他沿著剛果河深入非洲心臟,進入西方社會無法瞭解的黑暗,試圖探究謎樣人物——象牙代理商庫茲的傳奇。
馬羅全神貫注的喃喃獨語,引領讀者身歷其境,感受異境的神祕、陌生的恐懼以及內心潛在蔓延擴散的不安。全書藉由康拉德所選取的逼真紀錄,營造出貪婪、愚蠢、道德穢污的瘋狂狀態,產生驚人的不祥和奇異氣氛,從而召喚人性的深奧及精神的恐怖。
以主人公張原與訟棍姚秀才在省里的督學巡視紹興時當堂比賽八股文開篇。比賽中張原大勝,姚秀才顏面掃地,被剝奪秀才功名。就在張原去會稽與商小姐商議定婚之事當日,其師王思任也托侯縣令來向張原提親,陰差陽錯,晚了一步,張原很為難。龍山燈會,張原與董其昌之子董祖常起了衝突,董祖常恨恨而去,埋下禍根。在此次燈會上,張原嶄露才華,得到了杭州織造太監鍾本華的賞識,隨後在科舉第一步童生試的縣試中,張原名列第一。
故事背景逐漸擴展到紹興山陰縣之外,晚明時期的秀才、學人、宦官等依次登場,向讀者展現了晚明時期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及充滿矛盾的社會現實。
穿越到萬曆四十年,既想吃喝玩樂,又想直線救國。
沒錯,就是這麼一個充滿情趣和矛盾的故事。
本書以大明萬曆四十年為歷史背景,以紹興山陰縣讀書人家少年張原立志通過參加科舉考試曲線救國為主線,描寫了其在備考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張原之父在開封周王府為小吏,張原平日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奴張大春與當地訟棍姚秀才勾結欲圖謀張家的田產,十五歲的張原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挫敗了這一圖謀。為科舉中第,張原拜會稽王思任為師勤學八股文。後在一次秋日遊園邂逅了美麗的官宦小姐商澹然,一見鍾情,與其定親。
書中以懸念迭起又不失詼諧的情節向讀者展現了晚明江南風物之美和少年張原求學的歷程。晚明時期的飽學之士,如王思任、袁宏道、張岱等逐一登場,與故事情節形成渾然一體之勢。「雅騷」這一書名正體現了晚明社會的矛盾結合以及本書雅俗共賞的特點。
將劉伯溫兵法運用於現代都市男女生活中,用現代的暢快語言描寫都市男女的形形色色與荒謬。
台灣幽默散文的祖師爺——趙寧,他畫漫畫、寫文章,瞄喜其個人生命痕跡中遍嘗的悲喜,令人拍案叫絕。即使在時序荏苒的九〇年代,趙寧的文采依舊、幽默依舊。
從歸國學人、大學教授、專欄作家,到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國大代表,趙寧的身份越來越多。他的散文集出版每每榮登暢銷排行榜;他主持的電視節目種類繁多,亦使他在電視史上創下多項紀錄。他是著名的名嘴,反應快,說話幽默風趣,使得他成為受歡迎的演講者。曾獲得漫畫協會的金爵獎、金鐘獎最佳歌曲作詞獎、金馬獎最佳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到優良教育人員的木鐸獎,趙寧跨足的每一領域皆深受肯定。
《談笑風生趙茶房》,精選趙寧每個時期的幽默文章,他以一枝筆輕騎過關,遊走童年,海外生活,人生感悟,寫兩性,發覺人情之美,諷刺社會各種怪現狀。下筆瀟灑,消化中西學問,自然而又和諧,讓人易讀易記。而一顆入世的心,更讓他事事關切,與廣大讀友息息相關。不管環境和歲月如何改變,不變的是趙寧自娛娛人的本色與熱心熱腸的本性。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不止是小說,也是一部得獎的影片,導演兼原著者珍.康萍創造了一個有力而具原創性的愛情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千萬影迷!
艾達、她九歲的女兒,以及她的鋼琴,在一場婚姻的安排下來到十九世紀的紐西蘭。就在她卸下所有行李之後,她的丈夫史都華特拒絕搬運她的鋼琴而將它留在海灘上。艾達無法忍受和自己心愛的鋼琴分離,她開始和身有刺紋的鄰居班斯進行了一場交易:只要艾達讓他在自己彈奏時做一些事情,艾達便能取回鋼琴,每次一個黑鍵。在自己堅定的意志和企圖之誘惑下,艾達逐漸陷入複雜的愛慾、裸露的激情,以及義無反顧的糾纏當中……
這部小說深受愛蜜莉.狄金遜的詩以及布朗特姊妹們的小說影響,顯得格外地豐富、浪漫。故事裡藏著許多神秘:艾達的沉默、女兒的身世、婚嫁的原因;班斯和史都華特過去的歷史也交織於其中。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是一部描寫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女人浪漫的愛情故事。透過她的沉默,意志的力量被人感受——這意志是如此的強烈而奇異,艾達擔憂著它將引領自己前往何方?
由慧龍文化有限公司於一九七八年出版之「慧龍書系313」,朱佩蘭譯,收錄四十二個短篇。
「布克獎得主」A. S. 拜雅特——
英國《泰晤士報》評選: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之一
榮獲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文學獎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繼布克獎暢銷名作《佔有》之後,結合博物學與浪漫派詩歌之小說名作
.1995年改編電影《情色風暴》,第48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特別收錄「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專家導讀
◆第一部〈尤金妮婭閃蝶〉
身為博物學家的他
以為自己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尤金妮婭閃蝶
美麗耀眼絕世
沒想到那其實是一隻蟻后
在亞馬遜原始森林裡研究螞蟻、蝴蝶等動植物的博物學家威廉,歷經艱難困苦的十年研究生活之後,從南美回到英國,卻在一位富有鄉紳家裡舉辦的舞會上,愛上他的大女兒尤金尼婭。她有如百合、雪花一般純白無瑕,也如同他在亞馬遜叢林裡捕捉到的那隻藍色尤金尼婭閃蝶一般熠熠生輝。她是他的夢想終於成真。為了得到她,威廉決定留在這棟維多利亞大宅裡為主人整理動植物標本。
他相信這裡是他下半生的港灣,沒想到這棟表面上光輝耀眼的大宅裡,藏著一樁見不得光的祕密。這裡是文明社會,生活在其中的人卻無異於昆蟲。人,是大自然的造物,也不可避免受動物的本能支配……
「變形」(Metamorphosis)是這篇故事的主題之一,拜雅特在這裡用隱喻的手法一次施展了好幾次「變形」,有人從蝴蝶變成螞蟻,有人從毛蟲變成蝴蝶,有人從屠夫之子變身王子,而豪廈莊園最後變成了蟻窩……最終,這篇小說也從一部維多利亞時代家庭羅曼史,變身為一部黑暗的哥德風格(Gothic)寓言。
◆第二部〈婚姻天使〉
人一輩子只會有一個「真正的另一半」
不論在人世間如何顛沛流離,兩人終將在天堂結合
成為兩人一體的「婚姻天使」……
為了召喚年輕早逝的戀人亞瑟·哈倫(Arthur Henry Hallam, 1811-1833),英國大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妹妹艾蜜莉召開了兩場降靈會,希望召喚亞瑟前來,懇求他原諒自己後來成了別人的妻子。她相信亞瑟·哈倫才是她的靈魂伴侶。雖然她嫁給了傑西上校,他也帶給她世俗的快樂,但她念茲在茲的是在另一個世界的亞瑟……而當亞瑟的亡靈真的降臨了,艾蜜莉不得不當場為自己這一生的感情作出最後判決……
拜雅特在一個通靈故事的框架裡,從女性的視角重新講述了19 世紀桂冠詩人丁尼生的妹妹艾蜜莉與他早逝的摯友亞瑟·哈倫之間的故事。艾蜜莉以未婚妻身份為亞瑟·哈倫守寡九年後,終於接受傑斯上校的求婚,卻得不到任何人的諒解,包括她的哥哥丁尼生,丁尼生甚至在他花費12年為哈倫之死所寫的英詩名作《悼念集》(In Memoriam,1850)裡刻意將艾蜜莉的存在隱略不提。
艾蜜莉是怎麼面對這一切的?她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什麼代價?愛情的美好回憶,現實裡不盡然滿意的夫妻生活,究竟孰輕孰重?
在這個中篇小說裡,拜雅特寫下艾蜜莉對於社會期待她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作出抗拒,以及由此而生的內心痛苦和自我質疑,卻也在這當中展開對自身情感、現世生活的不斷思辯。
這就是拜雅特
《天使與昆蟲》的情節如同一部懸疑偵探小說,同時具有高度文學性。這是一部融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進化論、社會風俗與洶湧思潮、生物學、宗教理念與神話等內容的文本,結合近乎貪婪的智性好奇心與古怪的想像力,也充滿對那些浪漫主義詩人的憐愛。拜雅特迷戀語言,其語言卻從不感情用事,以哲學家一般的冷靜推演自己的理念,用最理智的風格表達最有情的事物。這就是拜雅特。
1990年布克獎得獎作品,電影《無可救藥愛上你》原著。
再現維多利亞時代愛情風格,《泰晤士報》推選為九零年代最令人難忘的傑作。
一部以小說書寫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史的經典巨作。
小說巧妙地將作家傳記置入偵探推理的敘事中,故事始自研究助理羅蘭,他協助文學教授茉德.貝莉,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的兩名詩人藍道弗.艾許及勒摩特開始,這兩位詩人之間不尋常的通信成了茉德.貝力與羅蘭.米契爾致力探索的懸案,隨著研究的深入,茉德和羅蘭也衍生出糾纏不清的情感和權力關係。
拜雅特成功地揉合了學術計謀、文學歷史以及男女浪漫情愛,細膩地再現維多利亞時代手法,誠為大師之作。
本書于冬梅翻譯第一至十七章,宋瑛堂翻譯第十八至二十八章、後記。
本書獲頒一九九二年英國惠布萊特(Whitbread)小說獎
本書是愛特伍在二零零六年出版的三本書之一,篇幅很短,全書由三十三篇短文和兩首詩歌構成。這些文章有的是對夢境的紀錄,有的是對神話的改寫,有的是作者的雜感隨筆,有的可以被當成寓言,但它們共同體現了瑪格麗特.愛特伍獨特的寫作風格︰女性主義(Feminism)色彩濃郁,大量地採用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和寓言式寫作(Allegorical Writing)的技巧。
一面斑駁的牆、一道落漆的門、一扇有鏽痕的花……每一個角落組合起來就是一幢有許多故事的老物件。
隱身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內。這次跟著我們走入每條巷弄、每段老回憶裡,看這些隱身在澳門巷弄的老故事,聽他們說過往的痕跡,在舊故事裡重溫這四百年來的獨特歷史與歲月在其中留下來的醍醐味。
來趟澳門吧!在東方與西方美學融合最獨特的天空下,漫步在這裡,尋訪那些有時光靜靜流洩的地址,將腳步放慢些,用與平時不同的步調細數過往歲月,將老故事帶來的感動收進心房。
我們將以七個好朋友開始,用他們的眼裡的風景,展開澳門老故事,來感受澳門。同時走入澳門人的家,聽澳門人說自己的故事,吃澳門人的老滋味,在一個又一個的澳門迷人主題中,逐漸瞧見澳門歷史軌道所留下最真切的痕跡。
◎第一章:街角。在光陰的故事中歇腳
以探索澳門街道老故事,展開對澳門印象中的美好啟程,十月初五街、肥胖街、美女巷、跛腳梯、戀愛巷……今天循著心情走那條巷弄嗎?漫遊在澳門總能在轉角間發現巷弄的特色。美女巷的傳說秘密是什麼、而戀愛巷上演過什麼樣的神祕戀情呢?老巷弄短短一條,成就多少風雅韻事。
◎第二章:觸覺。一面牆一座屋的歷史節奏
走過時光後,現存的古建築、老宅、老街道,留下了實體,但是當時的情景就這麼一段段地被故事流傳了下來。我們從當時的故事說起,用情節與實地探訪的情境,聽故事。
◎第三章:嗅聞。飲時光隧道中的老香氣
澳門人,一天的飲茶樓時光。進老巷弄,紅磚或者粉牆內,熙來人往的喝茶風氣仍久久不散去,飄散著淡淡的茶香與點心之間,這是澳門式的正統喝茶法則。而有著咖啡、茶點與糕餅的「茶室」,到底賣的是甚麼氣氛?怎麼卻與巷弄間的午後氛圍竟如此契合。流連在老時光裡的咖啡館與茶樓中間,純粹的懷舊風味讓人久久不捨離去。
◎第四章:質感。葡式色調的色彩韻事
「土生葡人」這個在澳門甚至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民族,藉由探索土生葡人、進入天主教堂、體驗一次宗教巡遊、走進土生葡人大主廚的家……混搭了葡式與中式的風貌,碰撞出最質感的葡式色調韻事。
◎第五章:凝視。觀景窗下的凝結時光
透過攝影師的角度,老建物有了新詮釋,展現繽紛的文創能量。走進跨越時空的一段又一段的攝影空間中,細細觀察思索,穿梭,舊與新之間的想像力也跟著無限迸發。
◎第六章:品味。佐進歲月的好味道
什麼樣的味道,可以讓澳門人從小吃到老?什麼樣的餐廳能夠讓澳門人每每出門就往那而鑽?屬於澳門特有的特色老牌餐廳擁有懷古與美味並置的美,蕩漾於心的則是濃濃的人情味。在老餐廳中,品嚐的是精緻美味、滿懷心意的料理,當然,還有歲月的好味道。
◎第七章:碰撞。老澳門的新點子
舊服裝、舊印花、老故事、老情調、老色調、老公雞……老澳門裡的物件不能只剩回憶,所以嶄新的好點子加入與碰撞,一個個又舊又新的商品不斷冒出新創意,又舊又新的點子來源,精彩故事不斷上演著。
《趕象人》(The Great Elephant Chase)獲頒一九九二年英國惠布萊特(Whitbread)小說獎
一個渴望被肯定的孤兒,一隻突然闖入的大象,一場騙局,一段冒險。
人性、利益、友情、親情的交雜,帶著希望往正確的路前進。
泰德,一個自幼失去雙親的孤兒,某日,在他的小鎮上突然來了一隻大象,真正的大象。這景象引起小鎮居民的好奇與圍觀,一陣混亂中,大象忽地用牠的長鼻捲起人群中一個跛腳的小女孩,小女孩昏了過去,好不容易大象將小女孩輕輕放下,牽象人在女孩身上灑上某種藥水,女孩清醒了,腳也跟著不跛了……是大象?還是那藥?還是那個牽象人?
泰德目睹了這一切,陰錯陽差間,他上了載著大象的火車。在過了十五年被指責、被當成箭靶的日子,泰德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小鎮馬克爾,沒有任何人知道,除了一隻大象……
泰德成了照顧大象的好手,一份辛苦又沒有報酬的工作,他知道自己隨時可以逃走,但他沒有,因為這是他十五年來頭一次得到肯定,大家都肯定他把大象照顧得真好!然而,泰德發現了一樁天大的陰謀和騙局,他下定決心要保護大象,帶著牠逃離手段冷漠、眼光如鋼鐵般銳利的漢尼寶.傑克森先生。但是,怎樣才藏得住大象呢?尤其是一隻有主見的大象。泰德走遍整個美國,用盡各種方法,不顧一切,不讓傑克森先生捷足先登。這場追逐要到何時才會結束?最終大象又身歸何處?
二十多年親子諮商經驗 X 數百個家庭見證成果 X 積極高效能教養策略
擺脫五大教養陷阱,在「即時滿足」的時代別急著「給」,先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接受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知如何看地圖,有Google可以搜尋;忘記帶功課,有爸媽即時快遞。科技的進步、對孩子的過度關愛,讓孩子不知不覺忘了思考。本書揭開五大教養陷阱,讓父母即時踩下「剎車」,不急著幫孩子做些什麼,也不急於出手「拯救」他,引導孩子走向獨立,就從自主思考、積極行動開始。
眼見孩子在科技的便利和父母的寵愛下,被剝奪了犯錯、創新、面對挫折的機會,史威勒和史托伯格兩位博士洞察到「思考」對孩子的重要性,更直指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盲點:「即時滿足」。
兩位博士在二十幾年的臨床教學和諮商經驗中發現,當今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世代都更依賴父母。他們將自身經歷化作簡單的實例,深入探討現代家庭可能遭遇的「拯救、匆忙、壓力、給予、內疚」等五大教養陷阱,進一步提供實用的技巧和易於實行的解決方案,指引父母看清教養盲點,找到適切的方法因應,重新調整面對孩子的態度。
現今「科技」在家庭中掀起對立與拉扯。面對又新又炫的3C產品,如何不過度依賴,正確使用它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人和孩子要一起學習和思考的。本書針對父母如何跟孩子一同「更有效」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及給孩子手機之前,如何達成共識、建立規範等議題,有深刻的探討,值得親子家庭借鏡。
學習和收穫是沒有捷徑的。本書收錄各種案例與精闢解說,讓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逐步扭轉眼前的教養困境。同時也提醒父母,在給孩子糖吃、滿足各種需求、急於幫孩子脫困之前,更要教孩子從「思考」開始,重視過程的學習和經驗累積,肯定比即時得到答案來得重要!孩子的改變就從這裡開始!
「一本幻惑人心的小說,充滿神秘氣息的人物性格……Dickinson之筆飽含機智、趣味與迷人的詩意。」——芝加哥論壇報
「強而有力的新奇創作!Dickinson是美國小說界的天才!」——柯克斯評論報
「一本關於人心奧祕的小說……Charles Dickinson贏得眾人的肯定與讚賞。」——紐約新聞日報
遺忘和周而復始的宿命輪迴是人性的兩個主題,作者藉由烏鴉寓言一樁離奇失蹤案的聯結,描繪出人類的擅於遺忘及人在情愛關係中的糾結與疏離的弔詭。在謎樣的、陰濕的氣氛中,述說著人心與愛情的陰鬱、神祕的主題,於此,我們看得見人與宿命共舞的軌跡及生命的啟示。
香港作家杜杜早期成名作,用溫柔的文字書寫日常的人情世故,親情、友情與身邊瑣事的小小情意,隨手拈來都是好文章。寫小事、小人物特別傳神,並對任何事物都投放純真的眼光與情意。文字乾淨、清新,描摹到位,饒富韻味。
《在我小小的園中》,英文原著為In the Garden: Thoughts on Changing Seasons,於一九九五年出版。
「秋,是成熟的季節。一般都認為春天是生命的開始。但我卻認為,秋天才是真正的起點。秋天是綻放色彩、芬芳與味道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幻想力在冬日綻放,在一年之中,這個停頓的時刻正是創造力最旺盛之時。」
「春天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至少,不會再有暴風雪出奇不意地攻擊我們。……到處都洋溢著活力,洋溢著生命,我的內心也充滿狂亂的喜悅。」
「盛夏,是一年當中最燦爛的時刻,而向晚時分,香氣在空氣裡瀰漫升起之時,更是教人心醉神迷。」
你能想像在一畦費心栽種的園地裡,隨著四季的遞嬗,靜心觀看盎然生機,並聆聽自然的花語,是如何的一番光景?本書中,紀錄的就是一位園丁對自然、對週遭環境、對心靈真誠的關懷。不是實用的園藝工作書,但能給你更多美的感受。作者瑪喬莉不單是一位優秀的園藝工作者,同時亦擁有一顆美好心靈;在她眼中,栽種一片有情天地,學習與自然接觸的方法,是了解自然並與之建立關係的最佳方式。也許你一直夢想有屬於自己的花園,卻限於種種因素無法使美夢成真,或者,你已久未整理逐漸荒蕪的園地:在讀完這本親切、有趣的園丁雜記後,當能重新喚起你內心對自然的渴望與嚮往。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