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從荊州的一個普通家庭起步,經過不懈努力,成為萬曆首輔、神宗皇帝老師,以及明朝中興的奠基人。
張居正對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但是,為了推行改革措施,張居正也曾經使用過不光彩的手段,其個人生活也難說檢點。生前,他位高權重,一言九鼎;死後,卻被剝奪謚號,查抄家產,禍及子孫。否定了張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國,也走向了滅亡之路。
閱讀本書,讀者會對張居正這位專制王朝的著名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對傳主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有更清醒的認識與反思。本書不僅有相當突出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與實用價值。
《說唐》是《說唐演義全傳》的前半部份,故又名《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征西說唐三傳》,合為《說唐演義全傳》(又稱《說唐全傳》)。
此書是一部描述從隋唐之際的歷史演義小說,故事起於隋文帝平陳,終於唐太宗統一。描繪的開唐英雄如秦瓊(秦叔寶)、程咬金、羅成、尉遲恭等的故事,深入流傳民間。如:秦瓊賣馬、程咬金的三斧等,都是膾炙人口,後來也成為平劇中一些有名的摺子。此書一般認為產生於清雍正年間,今存最早刻本在清乾隆癸卯(一七八三年)的六十八回本,題「鴛湖漁叟校訂」。後由清人陳汝衡改為六十六回本。
中華文化歷史悠遠,但是自司馬遷作《史記》的兩千多年來,始終有一個令人困擾的謎題。
依據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國有史以來的確切紀年定為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西元前841年,但是之前,只記人和事,具體的年代只有大略推論。因此,西方學者向來以此為據,認定中華文化始於西元前841年。而夏、商、西周三代的確切紀年,成了兩千多年來學術史上懸而未解的懸案。
為了解決這個千古學術懸案,中國大陸自1996年開始了一個五年國家科技工程計畫,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主題,進行文物考古和科學分析,寄望能以實體證據來證明中國歷史果真綿延五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耗費數億人民幣,延聘了二百多位當代大陸九大學科的頂尖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人員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陜西天文臺、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加上中國大陸七個國家機關的全力配合,稱得上是一個跨領域的博大學術計畫。
最後,這個斷代工程的結論是:夏朝應該是始於西元前2070年,並且訂出了夏商周各帝王在位的年數和確切年代。
作者岳南以記者的身分,幾乎全程參與這個計畫,以旁觀者的眼光,詳實敘述這個歷史研究計畫的梗概,並佐以其他文明的研究發現,寫成了這一部全景式的歷史報導。
正如這本書的名字,「菊花與劍」首度使西方世界認清日本民族最大的特色—雙重性格,包括:好戰而祥和、黷武而美好、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在本書作者進行日本研究的時候,正是鋒火遍地之際,她無暇前往日本做實地的調查,因此她所利用的是日本電影、戲劇、小說與史籍等二手資料,並輔以日本戰俘及日裔美人的訪談記錄,經此而進行對日本的「遙研」,從這些零碎的材料,作者卻能理出日本文化的一幅統合的形貌。
「菊花與劍」所呈現的日本人性格與文化,不是無數支離獨立的奇異特質,也並不宛如一堆毫無關聯的砂粒,而是一張嚴密有致、條理清晰的蜘蛛網。
在潘乃德眼中,文化具有極高度的統合傾向,每個文化由一個支配性的主題貫串而成意義的整體。零散的日本性格和行為方式,乍看是不可理喻的其異風俗,看如果將之納入這個統合的模式和意義的整體來看,便可輕易地明瞭其究竟。「菊花與劍」是一本文筆清麗、結構優美的作品;貫穿全書的是日本人的倫理體系這一條主輻,「忠」、「孝」、「義務」、「義理」、「人情」等這些倫理規範,是觸發日本人行為的原動力。
反叛主家南部的大浦彌四郎——津輕為信,巧妙的運用權謀收攬在北顯村苛政下的民心,利用百姓、盜匪、無賴漢組成的遊擊部隊,奇襲主家南部,再趁秀吉討伐北條氏出兵小田原之際,運用權謀術數,獲得秀吉津輕領主的認可,完成津輕的統一。
而為信麾下的遊民,則是一群明知美賭必輸、還是忍不住賭博誘惑的傢伙,他們不僅沉溺在賭場的輸贏,亦執拗於人生的賭局,賭錢、賭命、賭盡一生,至死無悔。
《火燒大坂城》主要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大坂之役的一段歷史,大坂城是由結束戰國亂世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但是歷史的巨輪卻在豐臣秀吉去逝後發生變動,原來臣屬豐臣氏的德川氏,在關原之戰後,其勢力逐漸超越主家豐臣氏,並在大坂之役中滅亡了豐臣氏,取代成為日本的實質統治者。
本書為熊召政所著歷史傳記小說《張居正》第四部《火鳳凰》,在敘事風格、行文氣勢、情節安排上,仍延續前三卷的特色,但更突出了本書主人公張居正的悲劇命運,客觀揭開悲劇產生的歷史背景與人物的性格缺陷。這本形象化的文學讀本,無疑為反思歷史的讀者提供了多面向的思索空間。
本卷主要講述了在撼動朝野的「奪情」之爭後,,首輔張居正最終還是回到荊州老家奔喪,聲勢浩大,備極哀榮。小皇帝朱翊鈞親政後,在小太監的唆使下色心陡增,穢亂宮闈,太后原欲廢之,後張居正代擬<罪己詔>,詔告天下,小皇帝從此心生怨隙。張居正改革初見規模,但晚節不保,纏綿於愛將戚繼光所贈胡姬,元氣大傷,終以五十八歲死於首輔任上。
張居正去世僅三個多月,政爭紛起,萬曆裁撤其生前干臣,趕走馮保,盡否定其生前一應改革措施,歷時數年的萬曆新政從此夭折。一代名臣張居正瀕於掘墓鞭屍之際,赫赫張府,幾近滅門。至此數十年間,無人敢言張江陵。
本書為熊召政所著歷史傳記小說《張居正》第三部《金縷曲》。
全卷著重描寫張居正厲行改革所引發出朝野的激烈衝突,以及宮廷的複雜爭鬥;既展示了政治經濟改革之艱難,也深切刻劃張居正駕馭複雜局面的才能,與他在權力缺少制衡時那種獨裁專斷。同時透過他與玉娘的似水柔情,讓讀者體會到這位鐵血宰輔的兒女情懷。
小說圍繞龍袍織造、徵稅風波、將士棉衣購置、奪情事件而鋪排開來。皇親國戚之驕橫顢頇、污吏貪官之淫奢無度、清流詞客之短視迂腐、國之干城之改革決心,均在情節的流動中生動展現。全書接續上兩卷的藝術風格,情節跌宕起伏,氣韻生動;人物性格豐滿,呼之欲出。張居正之老成謀國、李太后之溫婉嚴謹、馮保之狡黠圓滑、朱衡之梗直無辜、邵大俠之慷慨赴死、玉娘之知恩圖報,均躍然紙上,回味無窮。
本書為熊召政所著歷史傳記小說《張居正》第二部《水龍吟》。
本書主要講述了張居正初登首輔之位,雖然躊躇滿志,極力重振朝綱,力挽頹政;但無奈國庫空虛,只好以胡椒蘇木折官員薪俸,豈料此舉在京城引起軒然大波,朝臣非議洶洶。為折俸事,儲濟倉大臣以身殉職,宮中大璫徇私捨寶拯救殺人元凶;六品主事窮愁自盡,高拱餘黨藉機滋事。張居正迫於情勢,只得藉助後宮與太監的力量,實行京察,整頓吏治,由此揭開萬曆新政的第一頁。
書內展示了萬曆初年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不僅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史,更是一部多采多姿的風俗史。小說結構開合自如弛張有致,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文字語言文白相間,音韻鏗鏘,與描寫的時代融成一體,形成濃濃的歷史氛圍。作者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給人藝術享受,又有穿行歷史長廊的感覺。《張居正》第一卷[木蘭歌]出版後,評論界對此書評價甚高,認為是「以心靈吟唱歷史,以史筆重構文化」的重要歷史小說。
本書為熊召政所著歷史傳記小說《張居正》第一部《木蘭歌》。
小說圍繞著張居正與高拱這兩位權臣之間的政治鬥爭:首輔高拱與次輔張居正各自拉攏朝臣建立勢力,內廷爭鬥不休,李貴妃與太監馮保冷眼旁觀,決定選擇對他倆最有力的一人靠攏過去。
在隆慶皇帝駕崩之後,張居正為爭奪首輔之位,與高拱之間的爭鬥趨向白熱化,各人使盡雷霆手段,宮廷之中爾虞我詐,最後勢力此消彼長,落敗者愴然離京。
本書展現出當時宮廷內波譎雲詭的情勢,描述了政治鬥爭曲折複雜又殘酷的本質。書中對於張居正、高拱、馮保、李貴妃等人皆塑造出鮮明的形象,生動的情節引導讀者進入緊湊的故事氛圍,帶來引人入勝的閱讀感受。
「解密歷史真相,走出戲說誤區」。
本系列內容針為對清朝宮廷戲盛行以來各種似是而非或戲劇化的歷史以史料釐清,建立「正論」。對於無明確証據論斷的也不妄加評斷。
各書內容係以該朝代皇帝或要臣、后妃之個人小傳串連為斷代史,與慣常從典章制度入手的歷史寫作不同。讀史之餘,彷彿見到這些熟悉卻僵化的歷史人物在他的時代中重新活了起來。
《正說清朝十二帝》讓你重溫清朝歷史並解開歷史謎團。
努爾哈赤是如何從邊塞少年成為偉大的軍事、政治家?戰無不勝的他又何以在寧遠敗給袁崇煥?
皇太極如何在他的時代裡,與明朝崇禎皇帝、闖王李自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激烈競逐中獲勝?
晚年篤信佛教順治皇帝,早年其實與耶穌會教士湯若望相善,這位多愁善感又脆弱的皇帝最後真的出家了嗎?
雍正登基和死亡同樣朴朔迷離,本書以具體史料提出分析,雍正並未改詔篡位,其死亡也與曹雪芹毫無關聯。
文治武功皆可觀的乾隆皇帝,原來也是個文學家、語言學家和學者。他一生留下三萬四千多首詩,一人幾乎可抵全唐詩中兩千兩百位唐朝詩人留下的詩作。此外,道光皇帝是否該為鴉片戰爭負責?咸豐皇帝有那三大錯?光緒皇帝和甄妃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嗎?清遜帝溥儀的一生該如何評價?
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華文化的始祖。中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五千年前的殷商,殷商上溯則為歷代口傳歷史。但迄今為止,一切考古發掘只証明這些口傳歷史的有,而未反証其無。因此,炎帝、黃帝絕非神話人物,這部小說也非神話小說,而是歷史小說。
中華民族在這片三面接陸,一面濱海的廣袤土地上,蓽路藍縷,開闢蒙戎,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也經歷了深重的劫難。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何處來?長篇歷史小說《炎黃》將以鮮明的人物,鮮活的生活場景,深沉的思索,向您生動地展示。今天,炎黃子孫遍佈全球,世界激烈動蕩,世事瞬息萬變,每個炎黃子孫都思索,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向何處去?欲知何處去,光明何處來,《炎黃》將予您啟迪,助您思索。
全世界幾乎都知道孔子這個名字!
日本井上靖先生因著《孔子》而獲獎!
再作《孔子》,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擺在你面前的這部《孔子》,能給你一個怎樣的印象呢?直率地講,如果井上靖先生的《孔子》是一部富有哲理意義,又有藝術價值的「大書」,讓你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那麼這部《孔子》將使你經歷一次歷史的巡禮,得到一次藝術的享受,讓你看見一個活生生的孔子。
楊書案,這位在歷史題材的田野裡辛勤耕耘的小說家,《孔子》可以說是他的歷史題材創作的一個小結,也是一個新的起點。他把自己全部的歷史經驗和藝術技巧都傾注在這部作品中,從而使《孔子》富有深厚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理性內涵。
這是一部既雅又俗、大雅大俗的作品。可能比井上靖的《孔子》更有魅力。如「子見南子」這樣男女間的事,井上靖先生沒有提及,而作家楊書案在他的作品中描寫了諸如此類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倘若好奇,請你讀讀這部中國自己的作家寫的「大書」吧!
《孔子》以孔紇與顏征在的意外相遇為始,直到野合生子,仲尼成婚,出仕做官,周遊列國,最後死於外國。作者並沒有把孔子當成一個聖人來描寫,書中的孔子是一位充滿著智慧的、思維超越普通人的男人。他是禮、孝的代表,卻在三年母喪未滿時迎娶妻子;他也思淫慾,在夢中出現了衣衫單薄的女子。經過生活的磨練後,他的行為更嚴謹,思想趨於成熟,贏得了世人的尊崇。
小說中有許多心理描寫,這是它的藝術特色。另外一個特色是語言的空靈與自然。在閱讀時,就像面前有一位平靜深沉的長者娓娓向你講敘孔子由生到死的故事,這個過程由開啟智慧的故事組成,閃耀著聖人的光芒,講述出生活的哲理。這其中的許多故事均來自於我們熟悉的《論語》,此刻連貫起來閱讀,理解自然更深一層。除了孔子的生平,更多的是小說帶給我們的一種溫暖、舒心的感受。
《武田信玄》描述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武田信玄開疆闢土,英勇過人的事蹟。《武田信玄》分為風、林、火、山四部,代表了武田旗中的「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從昭和四十五年五月到四十八年八月,在月刊雜誌《歷史讀本》上連載一百回,長達三千張的稿紙。以往從未有以信玄為主人公的歷史書籍,這篇費時八年多的小說堪稱創舉。
本書為日本作家新田次郎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武田信玄》第四卷《山之卷》。
本書主要講述了甲州、信州全域已入版圖,一方之雄的武田信玄卻遭病魔纏身,心力交疲。
數十年的夢想支持著他,信玄還是參拜了母親、正室、長子的塋墓,辭別了心愛的妻妾,發動大軍,踏上西上的道路。
這是武田信玄的奮力一擊。在三方原,他戰勝了德川家康,然而時不我予……
武田信玄,一代名將,這是他最後的生涯……
《武田信玄》描述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武田信玄開疆闢土,英勇過人的事蹟。《武田信玄》分為風、林、火、山四部,代表了武田旗中的「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從昭和四十五年五月到四十八年八月,在月刊雜誌《歷史讀本》上連載一百回,長達三千張的稿紙。以往從未有以信玄為主人公的歷史書籍,這篇費時八年多的小說堪稱創舉。
本書為日本作家新田次郎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武田信玄》第三卷《火之卷》。
本書主要講述了川中島大會戰獲得勝利的武田信玄,正一步一步走向號令天下的大道。
然而長子義信的想法卻與信玄相左,這使得武田父子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最後,信玄幽禁了義信,而決定以愛妾湖衣姬所生之子勝賴為繼承人。
繼續追擊強敵的信玄,進兵關東,迫近小田原城,攻陷駿河府中城。
武田信玄,狂喜的來到期盼已久的臨海國度……
《武田信玄》描述日本戰國時代名將武田信玄開疆闢土,英勇過人的事蹟。《武田信玄》分為風、林、火、山四部,代表了武田旗中的「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新田次郎的《武田信玄》,從昭和四十五年五月到四十八年八月,在月刊雜誌《歷史讀本》上連載一百回,長達三千張的稿紙。以往從未有以信玄為主人公的歷史書籍,這篇費時八年多的小說堪稱創舉。
本書為日本作家新田次郎所著的歷史傳記小說《武田信玄》第二卷《林之卷》。
本書主要講述了智勇雙全、用兵如神的戰略型武將武田信玄,在平定信濃之後,夢想著揮軍西上,一擊入都,號令天下。
抱持同樣夢想的今川義元首先揮動上京之軍,卻在桶狹間之役為織田信長所阻。如今能牽制信玄的只有宿敵越後的上杉謙信。
於是信玄只有迎接與謙信的對決了,這就是川中島大會戰。
同時,信玄的愛妾湖衣姬,正與病魔抗爭著……
武田信玄,在戰爭與愛情之中……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