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是推動時代或是被時代推動,古往今來,形形色色的人在歷史舞台上穿梭過場。范蠡、子貢、呂不韋、張良、漢宣帝、曹操、苻堅、張說、馮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劉基、鄭和、順治皇帝、左宗棠、黃興,都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可說是亂世裡的宿命性人物。
試想:他們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會不會有另一番境遇呢?透過這十六則故事《中國傑物傳》將提供給您不一樣的思考空間
北京的夏天,在短暫的時間裡,似乎即將流逝。涼風帶來了秋天的氣息。正是在這個季節裡,土井策太郎踏上了離別兩年之久的北京的土地。土井策太郎遵照上級的命令,到北京內城金魚衚衕的那須啟吾家中去拜訪……,於是一場影響日俄戰爭的間諜戰啟動了。
硝煙下的陰謀與殺意動蕩中的詭計與變局
1903年,各種勢力明爭暗鬥,日俄戰爭一觸即發,整個中國風雲詭譎動蕩不安。日本為了奪取利益,派出間諜行賄清政府要員。做古董生意的土井也在其中,目標是與朝中重臣關係密切的拓本行家文保泰。然而,就在順利買通文保泰的次日,文被發現屍陳窗門緊鎖的悠悠館,用於賄賂的二十五萬日元不翼而飛。不久,文家管家神秘被殺,侍女芳蘭無故失蹤,最後連間諜土井也遭綁架……日本、俄國、清政府,以及各種地下勢力,悉數捲入其中,整個悠悠館乃至北京城都籠罩在迷霧之中。
究竟誰在幕後策劃?各方勢力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大小人物的命運該何去何從?且看陳舜臣如何反轉劇情。
《我的前半生》是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滿洲國皇帝13年。
《我的前半生》作者從自己的家庭背景寫起,回顧了他在入宮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北洋軍閥混戰、出宮、客寓天津、做滿洲國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後接受改造,成為普通公民的全部歷史。他的寫作即是個人的歷史書寫,也由於他的 特殊的歷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現了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歷史變遷。
愛新覺羅浩自從昭和十二年與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傑結婚之後,她的生活就像處於永無止盡的狂風暴雪中;但最終能夠團聚於北京,平靜的共度餘生,並獲得眾親友的祝賀,她的人生猶如沉浸於一場夢幻之中。回首過去,愛新覺羅浩的人生盡是一連串的災難。她我所吃的苦肯定比起其他的日本人多出兩三倍,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當時,與滿洲國皇帝的御弟溥傑結婚所致。如果沒有這樁婚事,原本出身貴族世家的嵯峨浩想必一定是和某位門當戶對的日本人結婚,平靜且安穩的渡過一生。那個被關東軍主導的、稱為「政治婚姻」的結婚,就這樣決定了愛新覺羅浩一生的命運。然而,愛新覺羅浩和溥傑像是違背了世間的期待般,對於這個婚姻,他們從來未曾有過絲毫的後悔。如今回想起來,即使當初是半強迫式的結婚,但卻造就了這對夫妻結下深厚的情感。愛新覺羅浩之所以能夠支撐過敗戰後流離顛沛的逃亡歲月,忍受十六年來的分散別離,全都靠著與溥傑的這份深厚的情愫。愛新覺羅浩經歷了中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瓦解,當時身在中國的她,跟著皇室一行人逃離新京,展開顛沛流離的逃亡日子。被迫與丈夫分離之後,期間,她帶著幼女,還沿途照顧發瘋的婉容皇后、被移轉了數個看守所,過著無法想像明天的日子,直到最後才能跟著日本人的撤退船,回到日本。但是日本戰後的生活也充滿艱辛,無法與丈夫浦傑相會的日子,她必須一人撫養二個女兒,直到長大的慧生寫信給當時的總理周恩來,才讓他們獲得團圓的機會。
對她來說,此生唯一的遺憾,那就是大女兒慧生的早逝了。慧生從小聰慧,頗得皇帝溥儀及一家人的喜愛,但是卻因為遇上了愛慕她卻個性偏激的同學,以致於走上悲劇一途,不過,這對他們夫婦而言,也許是一項悲苦的考驗。但是他們卻能攜手同心一起走過這段艱苦的歲月。
柴田鍊三郎寫宮本武藏受到吉川英治的作品影響至深
但是寫法卻迥異
劍從求道者的象徵轉變為叛逆的凶器
而劍的正義觀也變質為虛無觀
書名為決鬪者
即描述宮本武藏一生追求一份在決鬪中的快感與成就感
雖然一生未嘗敗績
但是晚年與養子宮本伊織比武
為救伊織擊殺毒蛇
而遭伊織擊中頭部
至此身為決鬪者的生涯就次此終止
自己再回顧決鬪者的一生
終究只是虛無的塵煙
《狼圖騰》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組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令人慾罷不能。
那些精靈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高超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係;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艱難的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人類歷史中那些迄今縣置未解的一個個疑問:
當年區區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麼能夠橫掃歐亞大陸?
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深層原因?
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徵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次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為什麼中國馬背上的民族,從古至今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
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於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
於是,我們不能不追思遙想,不能不面對我們曾經輝煌也曾經破碎的山河和歷史發出叩問:
我們口口聲聲自詡是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游牧民族的「狼圖騰」演變而來?
華廈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是否將從此揭秘?
我們究竟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
明清兩朝的商業,素以南徽北晉並稱於世,而西幫商人(晉商)獨創的票號,更有著秘史般的金融傳奇。這部《白銀谷》全景式地再現了晉商望族的商業活動、社會關係、個人隱秘等諸般形態;對豪門深藏的善惡恩怨、商家周圍的官場宦海、士林儒業、武林鏢局、西洋教會都有豐滿鮮活的描繪。
《白銀谷》的主角明清時代的(山)西幫商人,他們獨創的票號,是清代的一個金融傳奇。胡雪巖因仿辦票號,成就了他個人傳奇的一生,但他成也票號,敗也票號。西幫以「博學、有恥、腿長」面世,以「賠得起」聞名,在它的大本營祁太平,似胡雪巖這種等級的富商財主,則是一個群體。票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金融行當,它視同時期的東西洋銀行為異類。但它在自己生存的社會裡,又屬異質。
本書也談到庚子年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並沒調來重兵,總共也就一兩萬人馬,更未正經結為聯軍。等攻下京城,八國還是八股軍,各行其是。直到快入冬了,德帥瓦德西才來華就任聯軍司令。但庚子賠款的總數是四萬萬五千萬,議定分三十九年還清,年息四厘!本息摺合下來,總共是九萬萬八千萬兩!
一齣風雲詭譎、生死沉浮的人生大戲……
古華說:《儒林園》寫的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也是我自己和我父輩們的命運。當然範圍要廣泛得多。有人說《芙蓉鎮》類似國畫的工筆加寫意,通過一村又一鎮為時代縮影;我想《儒林園》則有點類似大潑墨,大色塊,以一座千古天牢為人物命運的出發地,集南方北方、城市鄉村、內地邊陲,各個階層一對對小兒女的生死恩怨於一園,來寫社會的大災變,時代的大悲劇……
古華的小說,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風情習的描寫細膩翔實,故事情節極富傳奇,十分引人入勝,人物性格鮮明,對話幽默詼諧,深刻揭示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他的小說可讀性極,高深獲讀者喜愛。 本書收入<貞女>、<「九十九堆」禮俗>和<霧界山傳奇>等三部中短篇小說。
《天讎——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英文著作文革紀實長篇小說,作者凌耿以紅衛兵(「廈八中」頭目)第一人稱紀錄,詳實寫出文革初期(1966年—1968年)經過,包括:福建紅衛兵鬥爭省黨委韓先楚、全中國9次紅衛兵「大串聯」、波希米亞式的浪漫到北京謁見毛主席,天安門廣場百萬人頭鑽動、一片紅(毛語錄)盛大熱烈場面、批鬥王光美(清華大學紅衛兵主斗,廈門第八中學「紅衛兵829公社」至北京助斗)、數百名不同派系紅衛兵持械武鬥廝殺殘忍場面、最後18歲女友「梅梅」擔任戰場護士卻不幸中彈身亡,導致18歲的凌耿萬念俱灰跳海游泳至金門大擔島,投奔台灣成為當年國民黨樣板宣傳人物……
天讎為兩岸第一本關於文革的小說,美國《紐約時報》、中華民國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當年皆推薦此部小說。最初發表時,為單篇英文文章"The Making of a Red Guard",由《紐約時報》於1970年發表,隨後於1972年發表"The Revenge of Heaven:Journal of a young Chinese."與中文譯本是香港新境傳播出版發行的天仇,譯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的劉昆生和丁廣馨。後來因書中紅衛兵的食宿和國民政府的文宣不合,所以書給查禁了。自此文革小說罕見,直待陳若曦的《尹縣長》及古華的《芙蓉鎮》出版,我們方才再見。中文譯本是香港新境傳播出版一九七○年發行(後又數刷版再印)。
2016年2月,台灣大塊文化出版社邀請原作者郭坤仁重新出版中文原著版本,並加1970年後的紀實與當時照片,命名為《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這部五十余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盪氣,餘韻繞樑。
喜歡養狗嗎?知道什麼是藏獒嗎?《藏獒》是以狗為主角的小說。
藏獒是產於青藏高原的一種大型獵犬,被譽為「中華神犬」,由一千多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巨型古鬣犬演變而來的高原犬種,是犬類世界唯一沒有被時間和環境所改變的古老的活化石。牠曾是青藏高原橫行四方的野獸,直到六千多年前,才被馴化,開始了和人類相依為命的生活。
《藏獒》講述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隻獒王如何消除兩個草原部落之間的矛盾的故事,宣揚了和平、忠義又不失勇猛的精神。
在楊志軍的筆下這群比人類更珍惜人性的藏獒的快樂和悲傷、尊嚴和恥辱、責任和忠誠,凝聚了青藏高原的情懷、藏傳佛教的神秘、人道作家的悲憫,和傳奇巨著的酣暢。
《半生緣》講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顧曼楨家境貧寒,自幼喪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養活。曼楨畢業后在一家公司工作,與來自南京的沈世鈞相愛,世鈞深深同情曼楨的處境,決定與之結婚。曼璐終於也嫁人了,姐夫祝鴻才是個暴發戶,當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厭棄之心,曼璐為了栓住祝生出一條殘計……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張愛玲的筆下一晃就過去了,曼楨和世鈞又在上海相遇,而歲月變遷綠樹早已成蔭……
本書收錄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初載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報》,題《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報社出版單行本;經張愛玲改寫后,以《惘然記》為題連載於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改名《半生緣》。
1944年,年僅25歲的文壇才女張愛玲在上海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自此,傳奇即和張愛玲畫上等號。
70年來,《傳奇》讓張愛玲佔據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特別的一頁,也成為讀者心目中不朽的經典。
《傳奇》最早於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雜誌社出版 ,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傳奇》增訂本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山河圖書公司出版。一九五四年,《傳奇》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改名為《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依一九四七年版印,加一篇再版序。一九六八年,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張愛玲短篇小說集》。
刻畫女性心理,表現亂世之中的男女情感糾葛,是張愛玲最為擅長的。
就在這剎那之間,她覺到了永恆的存在,
是以知道,這興許就是她所尋索的愛……
色是假,情是真!這是一齣,隱藏在誘惑之後的真愛劇碼……
一群愛國的話劇團青年,為了暗殺汪精衛手下的特務頭目易先生,派劇團台柱王佳芝假扮香港貴婦,藉機色誘易先生。
未經男女之事的佳芝,為了達成任務,不惜犧牲自己與團員梁閏生發生關係。可是,當佳芝憑著美色與演技,成功地吸引易先生注意時,易先生卻突然接獲任命,撤離了香港。暗殺失敗,佳芝與劇團眾人也漸行漸遠。
兩年後,香港淪陷,佳芝轉往上海,劇團重新找了上她,再次繼續先前未竟的計畫……
偷窺很有趣。 我想,犯法的事多半都很有趣吧, 法律禁止大家做的事好像都有這樣的特質。 但是,偷窺是一種很奇妙的犯罪, 它並不造成任何傷害。 隱私不像鈔票一樣,被偷了以後就少了一點。 有人說,真實的人性只存在於一個人獨處時…… 我無法同意。推薦
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十分有創意的說故事人,在通俗的文筆裡,將現代台灣寫成一個充滿傳奇卻因而迷人的都會。城市是迷宮,人物也是迷宮。」
名導演鄺盛:「九把刀用最華麗的電影語言,最邪惡的聰明,鑽進讀者的腦子,強映一場戰慄不已的恐怖鬧劇。」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