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八○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身心靈時代,《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超好看的半自傳體小說,一直緊緊抓住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心靈。它的使命,是陪伴不同世代的青春生命,勇敢走上屬於自己的英雄成長旅程!
1966年之前,我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在安穩的環境中長大,在世界彈簧床錦標賽中拿到冠軍,周遊歐洲各國。可是這段生命歷程為我帶來受之無愧的讚賞,卻沒有為我的內心帶來永恆的寧靜。 一天,凌晨三點二十分,在一個通宵營業的加油站裡,我首次與蘇格拉底相遇。
這一次的偶遇以及接下來的歷險,改變了我的一生。
蘇格拉底把我的生活方式,和他的生活方式徹底對照了一番。他不斷取笑我過著既嚴肅、憂心忡忡又問題重重的生活:「你必須為你現在的生活負責,而不是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責怪別人或環境。等你真正張開眼睛時,你會看到你的健康、幸福和生活的各種困境,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或無意間。」
直到我終能看清他那睿智、慈悲且幽默的教導:「盡量使用你擁有的任何知識,可是要看出它們的限制。光有知識還不夠,知識沒有心。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或支撐你的心靈,它永遠也無法帶給你終極的幸福或平靜。生命所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己,還得有熱烈的感情和源源不絕的能量。生命必須採取正確的行動,才能讓知識活過來。」
蘇格拉底教我學習如何生活——遵守某些特定的戒律清規,掌握某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清醒地過著單純、快樂、不複雜的生活——「快樂的祕密並不在於尋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
我體認到,我在那些年中一直沈睡著,只不過夢見自己是醒的——直到遇見待我亦師亦友的蘇格拉底。從此,我的世界再也不一樣了。
人生就像一幅畫,由一筆筆的彩料勾勒;每個人都用自己一片片的生活經驗,圖繪出動人的畫作。但是我們處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引誘多、意見多、看法紛雜,如果沒有清醒的心,很容易就受流行的浪潮席捲,被拖進迷惘困惑的漩渦,迷失了自己。
保持自我覺察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心被物慾牽引、受成見扭曲、讓壞情緒障蔽的時刻!一本像知心朋友一樣的書,可以適時提供我們建議。本書以輕鬆而生活化的筆調,提點我們生命的智慧,像是繁忙行止中的一股清流,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方向。由當下真實體驗中學習精進,重新認識時間的價值,每天掬一把歡喜回家;從工作中看出喜樂之趣,在人際中拓展友誼的溫暖。
唯有透過正確的觀念、思想、行動,對生活、家庭與工作中的困境做出中肯的回應,才能自成理路,疏通障礙糾葛,完成絢爛而有意義的人生彩畫。
《人生路這麼走》這本書,是為了闡釋創意人生而寫,對於發展主動性,以及發展正向態度和性格,有詳細的闡述。一篇篇的短文形式,讀起來方便,容易受用。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或者在學的年輕人,隨興閱讀一篇,想必有所收穫,裨益開展創意人生。
勵志文粹一書,是我所譯英國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的一套人生修養訓練書籍所用的一個綜合書名,原分一二兩集,由中央日報出版,譯文是我在四十四年到四十五年間陸續從斯邁爾斯的幾本原著「自助」(Self-help)「品性」(Character)「節儉」(Thrift)「責任」(Duty)迻譯投登中央日報的中央副刊的散篇彙集成書的。當時在四十四年六月該書「第一集」出版時我曾有一段簡短的「譯者序」刊在書端,開頭是說明此書問世的由來:
拙譯斯邁爾斯的作品,承中副編者先生的青睞,予以陸續刊出,頗得讀者愛好,不斷去函報社要求另印單行本。這個意見,自為致力於文化事業的中央日報與譯者本人所樂於接受的,現當準備出書前夕,聊誌數語,以為斯邁爾斯和他的作品作一簡介。……
在這篇「譯者序」的前面,當時中央日報社長阮毅成先生並為此書寫了一篇「前言」。這篇前言寫得非常之好,言簡意賅,全文不過六七百字,我覺得除了對譯文方面過獎之外,實在是一篇有歷史性的好文章……
呱呱墮地的嬰孩,父母親悉心培育;愚昧無知的學子,師長肩負啟蒙使命;彼此相愛的伴侶,夫婦承諾一生患難與共……
當下,您是誰?
循著時間不停地推移,我們一直在成長。
每一個當下,生命的時空都賦予每一個人生存的角色和責任:
* 當下,讓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們茁壯成長……
* 當下,敬愛我們的父親和母親……
* 當下,不再愚昧,因為恩師教曉了我們……
* 當下,愛自己,更愛我們的另一半……
在這本集子裡,李焯芬教授藉著七十多則心靈小故事,分享一個又一個人生成長的經歷和體驗。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都一定試過不小心被石頭絆倒摔了一跤、誤踩入水窪濺了一身濕;而得到了今天的生活,我們未必個個都是物質上富有的人,但每一個人都總有能力讓自己輕安自在,只要我們懂得——活在當下。
這是一本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書,也是一本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的書。
本書作者透過一則則小故事,深入淺出闡述人生的道理,書中每個故事都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義,不僅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還可以點燃他們內心深處的智慧火花,使他們見微知著,從一滴水看見大海,由一縷陽光洞見整個宇宙。
本書不僅是一部教子課本,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
當代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埃克哈特.托勒的經典之作!
1999年,埃克哈特.托勒的《當下的力量》甫一上市,便在書市造成了極大的注目與轟動,此後該書持續被人們口耳相傳而廣為人知。
2002年,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使得此書站上紐約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達數個月之久。
2008年初,當歐普拉向大家推薦艾克哈特.托勒的另一本新書《一個新世界》時,再度推薦了這本《當下的力量》,此書又再次成為暢銷書排行榜的最愛。
《當下的力量》是一部珍貴的書籍,具有喚起讀者內心共鳴的力量,更可以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徹底的轉化,讓他們的生命更為美好。
閱讀本書對於你來說是一個發現之旅,在作者這位心靈導師的引導下,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恆焦慮中,從而阻礙你擺脫內心的痛苦。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裡,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我們能擁抱真正的自我。
暢銷全球的經典教育聖典
讓您用品德勇氣與智慧 塑造出擁有美麗心靈的小孩
在您的成長過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您所欠缺的?而您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大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們在上小學的時候,不一定有很好的成績,但他們身上卻有來自家庭及社會最重要的品質,那就是——善良、正直、勇敢、堅強……
正如這本書的名字,「菊花與劍」首度使西方世界認清日本民族最大的特色—雙重性格,包括:好戰而祥和、黷武而美好、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在本書作者進行日本研究的時候,正是鋒火遍地之際,她無暇前往日本做實地的調查,因此她所利用的是日本電影、戲劇、小說與史籍等二手資料,並輔以日本戰俘及日裔美人的訪談記錄,經此而進行對日本的「遙研」,從這些零碎的材料,作者卻能理出日本文化的一幅統合的形貌。
「菊花與劍」所呈現的日本人性格與文化,不是無數支離獨立的奇異特質,也並不宛如一堆毫無關聯的砂粒,而是一張嚴密有致、條理清晰的蜘蛛網。
在潘乃德眼中,文化具有極高度的統合傾向,每個文化由一個支配性的主題貫串而成意義的整體。零散的日本性格和行為方式,乍看是不可理喻的其異風俗,看如果將之納入這個統合的模式和意義的整體來看,便可輕易地明瞭其究竟。「菊花與劍」是一本文筆清麗、結構優美的作品;貫穿全書的是日本人的倫理體系這一條主輻,「忠」、「孝」、「義務」、「義理」、「人情」等這些倫理規範,是觸發日本人行為的原動力。
《葉隱聞書》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原典,重要性堪比儒家《論語》。
原著為古典口語日語,艱澀難譯,本書譯筆典雅清新,好讀易懂。
《葉隱聞書》不僅是一部武士修養書,也是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它宣揚忠孝仁愛,主張大義與殉死,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部全面了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葉隱聞書》成書於一七一六年(清康熙五十五年),由山本常朝口述,田代陣基記述整理,採用語錄體,成書的過程和形式與儒門《論語》相似,以山本常朝的言論為主,兼錄他人的言行,所以又稱《葉隱論語》或《葉隱論語摘抄》。
《葉隱聞書》共十一卷,在歷史教訓、實情逸事的雜然陳述中,將山本常朝所思娓娓道來。卷壹、卷貳論武士心性;卷參至卷伍記佐賀藩歷代藩主事蹟;卷陸言佐賀藩古來歷史;卷柒至卷玖談佐賀藩武士言行;卷拾涉獵他藩武士言行;卷拾壹補遺。「聞書」,聞,聽也;書,記錄也。此乃當時流行文體。
武士道在日本有著普世價值,各行各業皆奉行之。言之有三種,一為儒教武士道,奉行治國平天下的儒教傳統;一為神道教武士道,以《古事記》神話為根底;還有一種為佛教武士道,就是這本《葉隱聞書》。
《葉隱聞書》不僅探討武士的戰術,同時將武士的職業精神提升至一種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學高度。本書開宗明義指出:「武士道者,死之謂也。」它所表現的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武士道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虛幻。當人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能看到這世間的真實。武士標榜的是精神上的優越,亦即心理上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葉隱聞書》的教訓確是非常殘酷的武士論語,啟迪了一種狂與死的美學境界。
「中國人論日本的最高傑作」
「要切切實實的,鑽到他社會裡面去。」
上世紀前葉,身處中日政治核心的戴季陶寫下了《日本論》,企圖將日本視為客觀研究對象,以自身的思索評判能力,解剖它的哲學、文學、宗教、政治、風俗。
刪繁就簡的二十四篇文章,追溯了日本皇權、武士道、財閥等社會階級的形成與本質,剖析時代大勢下日本軍國主義、封建制度的演進。幾篇對日本掌權人士的側寫,有驚人史實也有政治藝術。最後,戴評論這個「好美」民族的信仰與藝術生活,尋找它走向強盛的精神來源。《日本論》成為近代論日本的經典,地位媲美《菊花與劍》。
然而,不同於《菊》的西方視點與學術語言,戴季陶筆下的日本,還不是戰敗的研究對象。東京是當時中國政治人物趨之若鶩的寶地,袁世凱是抗日楷模,論武士道可以從《道德經》「君子重然諾」破題,評它是「民族的自畫自讚」也是優美的「生的奮鬥」。
對中國或台灣人而言,《日本論》的珍貴還在於它沒有中日戰爭後的憤怒觀點,也沒有五十年統治期的愛恨交織。它有孺慕、有批判,既不「哈日」也不「仇日」。這個中國第一等知日家談的是日本,心心念念的是大家能窮極思變。
《日本論》原意在引中國人認識日本人,它的理性與深度,最終也折服了無數日本人。
「這部經典,將180度翻轉你過去的日本觀點。」——《表裏日本》作家|實踐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蔡亦竹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