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1936至1937年在雜誌上連載,1939年首次出版單行本。故事講述1920年代北京一個年輕人力車夫祥子,一心希望擁有自己的洋車,掙扎著在現實而勢利的社會中求生存,卻因環境和命運的播弄,一次又一次跌倒,其間情節,令人鼻酸……
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
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的人。
其實,雨並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公道的世界上。
自農村來到城市的青年祥子,日復一日認真努力地拉車,終於在三年後存足了錢,買下一輛車。自己的車,自己的生活,都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高等車伕,持續賣力下去,應該有著光明的未來。然而,不到半年,他花了幾年血汗掙出來的那輛車,就被逃兵搶去了!
逃散的大兵們遺留下了三匹駱駝,祥子賣了駱駝,又回到了車廠,幻想著再買輛洋車。大家傳說祥子賣了三十匹駱駝,發了大財,給他取了個綽號叫「駱駝祥子」。
再次重頭奮鬥的祥子,積蓄不幸又被敲詐騙走,而車行老闆的女兒虎妞獨鍾祥子,使計讓祥子娶了她,祥子終於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車,以婚姻為代價。然而人生的坷坎,並沒有那麼輕易結束……
《將軍族》是陳映真於一九六四年一月發表在台北《文學季刊》上的短篇小說。 通篇以人道主義,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同情,尤其是不幸人之間「相噓以氣,相濡以沫」寶貴情懷為梗。
故事描寫大陸來台中年男人,從軍中退下來,在康樂隊(巡迴作勞軍演出的歌舞團)裡過著糜爛頹廢的日子。隊裡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女孩,是不甘被家裡賣作娼妓而逃出來的。有一天,小女孩告訴了這個中年人她的身世,激起他一種父性的,或者可以說是一種更廣義的,不幸的人之間的同情和愛心。不久小女孩又告訴他,她一定得回家去,好讓自己被賣掉,否則家裡活不下去,妹妹們也將會被賣掉。他聽了,悄悄地把自己所有的儲蓄,一筆數目不大的退伍金乘她不知道的時候塞給了她,然後離開隊去,到別處流浪。
五年後他們偶然地碰面了,女孩子告訴他:她回家去,想用他給的那筆錢贖身,結果仍是免不了被賣掉的命運,失了身,還被人弄瞎了一隻眼。可是她毅然地活下去,再贖了身,然後到處尋找他。他們都覺得自己已經腐爛了……
沈從文小說被譽為「飄逸不群的仙女」。本書精選他的代表作《邊城》和幾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從中讀者將領略這位「仙女」的風姿神采。
《邊城》為沈從文著名小說之一。在沈從文詩意的筆下,小說中樸的土地,以及溫柔敦厚的人情,已然成為典範,也使得湘西這塊多民族之境,滿載著響往。本書以豐富的圖片及旁文說明,深入《邊城》中心,重現沈從文寫作舞台,盛裝的苗女、跳巫舞的老土司、高唱縴歌的拉縴人、蕩漾在碧波上的各種渡船、傳統的吊腳樓建築……;小說中優美的場,景不再只是想像,而是你貼近沈從文小說世界的另一個方式。
小說以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為背景,圍繞汪文宣、曾樹生、汪母三人展開故事情節,描寫一個自由戀愛的知識分子家庭如何在內憂外患、肺病等現實生活的種種重壓下一步步走向毀滅,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滿懷理想的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病態社會的黑暗與腐朽。這部現實感極強的小說中,蘊含著作者對人性、家庭倫理關係的深刻思考,書中對「婆媳關係」的描寫,今天讀來仍發人深省。
我只寫了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我只寫了一個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寫了一個渺小的讀書人的生與死。但是我並沒有撒謊。我親眼看見那些血痰,它們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際,它們逼著我拿起筆替那些吐盡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還沒有吐盡血痰的人講話。——巴金
本書包含阿城先生《棋王》《樹王》《孩子王》三個經典中篇小說,及二篇短篇作品《會餐》《樹樁》。
描寫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題材的《棋王》《樹王》《孩子王》,是阿城小說的代表作。阿城以頗具中國傳統文學美學品格的語言,描摹了在時代洪流中與命運抗爭的一個個的小人物,展現了普通人靈魂中的倔強與不朽。樹王,棋王和孩子王,無不堅守著各自內心的信念,在動蕩的年月,守著一份質樸與平和,成為某種價值的錨定點。
阿城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小說迥異於同代作家的風格與特色,經過時間的淘洗,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
白先勇,一位對人類情感有著異於常人、複雜且特殊的見解的同性戀作家;如一隻縱橫于當代短篇小說中無羈的蛟龍;像一潭溫泉,滾動著他熱烈的思緒,噴吐出一連迭爭相此起彼落的生花妙筆之泡,觸動了你我表層的情感之膚,也滲透至思想深處鮮人涉足的那方幽地。
本書收錄了白先勇的九篇精采文章:《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火島之行》《藏在褲袋裡的手》《芝加哥之死》《驀然回首》《上海童年》《我的崑曲之旅》《樹猶如此》。
別被《因為孤獨的緣故》這個看似有點溫柔浪漫的書名所蒙蔽,這裡收錄的八篇短篇小說,篇篇都會讓你坐立難安,因為它們有著生鮮兇猛的世俗性,用懸疑如推理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夾雜政治嘲諷與黑色幽默,用最正經八百的語言,說最荒誕不羈的故事。不論是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光怪陸離,也不論是對人性偽善或身體慾望的鞭辟入裡,蔣勳收放自如、點到為止處,卻總已針針見血。
本書包含〈姊姊〉、〈聖潔的靈魂〉、〈疑雲〉、〈壯烈犧牲的林覺民〉、〈一個韓國的女戰士〉、〈苗可秀〉、〈梅子姑娘〉、〈煙囪〉、〈斷指記〉、〈離婚〉等十篇中短篇小說;據作者說,其中主要人物都是真有其人。
每個人既是英雄,也是懦夫;既是君子,也是小人!《我們的荊軻》到底寫什麼?莫言說:寫人!寫人的成長與覺悟,寫人對「高人」境界的追求。
每一部優秀的小說裡,其實都包藏著一部話劇。任何題材的戲劇最終要實現的目的,與小說家的終極目的一樣,還是要塑造出典型人物。這樣的人物是獨特的又是普遍的,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這樣的人物是所有人,也是我們自己。——莫言
《我們的荊軻》以全新的視角,解構「荊軻刺秦王」這段耳熟能詳的歷史。莫言捨棄戰國末年群雄之間的政治角力和功過是非,改以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的求名心態,重新詮釋荊軻、秦舞陽、高漸離等人的刺秦行為。
於此,荊軻不再是捨生取義的俠義精神,而是一舉成名的功利心態;全新的詮釋視角,讓我們看到每個人心中潛藏著的另一個荊軻。
「紅粉消磨英雄志/夕陽殘照霸王旗」道盡了《霸王別姬》中一代梟雄項羽的悲劇命運。莫言筆下的項羽,轉而變成兒女情長的痴情英雄,相對劉邦汲汲追求江山的權謀爭戰,一代梟雄最後選擇自刎,追隨紅顏而去。
本劇贊譽甚高,被喻為:「古典、唯美,有莎士比亞式的詩劇風格」。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創作的一部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件極具爆炸性的事件」刺激,放下手頭的創作,在35天內寫成的「義憤填膺的長篇小說」。小說主線是天堂縣的三個農民因參与聚眾請願,被政府追捕歸案、關押入獄、審判定罪的過程。小說一邊敘述三人被抓、被關過程中遭到的打 罵、侮辱,一邊穿插他們的回憶——貧瘠的生活,官吏的壓迫,追不到的幸福,不值錢的人命……逐漸勾勒出政府號召大種蒜薹,結果蒜薹滯銷后不聞不問,農民被逼走投無路,只得聚眾沖入政府,釀成轟動一時的「蒜薹事件」的始末。
本小說採用多人稱、多主線穿插並進的敘事結構,同時以民間藝人的演唱貫穿終始,結尾又以新聞報道的方式交代後事。如莫言所說:「如果要理解『結構就是政治』,請看我的《酒國》和《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能以變化無窮的筆路風格探索各種撼動人心的主題,而此書所輯五中短篇小說,允稱最近迂迴突破之作,都成於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一年之間,現實人生中悲慘,醜惡,溫暖,和浪漫等各種情調,無不通過作者操作自如的手法,時而樸素笨拙,時而流利,時而沉甸,一一揭發,然而藝術之目的初無二致,陳義甚高,用力亦深,對現代讀者之追尋人性真象,俾與多層次之詮釋。
寫現實,也寫夢境;寫苦難,也寫傳奇;寫時代的匱乏,也寫人性的豐富。
在荒謬的現實與生存的困境中,在惡之泥沼與美之虛幻中,莫言叩問著個體 如何實現精神的超越,文學又如何突破想象的藩籬。
本書為莫言於2002年動筆,又於2007年重起爐灶,完成於2009年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話劇組成,主要以在高密東北鄉從事了一生婦科醫生的「姑姑」的人生經歷為線索,敘述了新中國幾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生育史,又毫不避諱地揭露了當下中國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
莫言自謂,《蛙》這部小說是對自己人生幾十年的回顧,在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掩藏著很多個人的私念和私心。《蛙》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這個重要的意義是面對自我,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挖掘,是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
「寫完這部書後,有八個大字沉重地壓著我的心頭,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生死疲勞》是莫言向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敘事的偉大傳統致敬與回歸的一部巨著,初版於2005年。在小說中,被冤殺的地主西門鬧經歷了六道輪迴,變成驢、牛、豬、狗、猴,最終又轉世為一個大頭嬰兒,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自己每一世的離奇經歷。小說通過六道輪迴的想象跨越生與死,悲憫著歷史變遷之中無常的命運,也歌頌著生存於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們世代相繼、生生不息的執著生命力。
「『生死疲勞』是來自佛經裏面的一句話:『生死疲勞,由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我之所以用它做書名,就是因為小說的主人公,他在畜生道裏面不斷地投胎,他一會兒變成驢,一會兒變成牛,一會兒變成豬,一會兒變成狗。」
「假如我能有兩本書得以流傳,《生死疲勞》肯定是其中之一。」——莫言
《四十一炮》就是要掀起一場文學敘述的強勁風暴,射出震撼人心的激情炮彈。
《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農村改革為背景,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折射出了農村改革初期兩種勢力、兩種觀念的激烈衝突,以人性的裂變,人們在是非標準、倫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小說的副線是一個老和尚的傳奇人生。兩條線索交叉進行,使整部小說在實和虛的場景不斷變換、撲朔迷離、曲折迂迴,又一次近距離地回看了農村改革初期的歷史。
大清一朝,刑部獄押司裡,共有四名在冊的劊子手,這四名劊子手裡,年紀最大、資歷最長、手藝最好的就稱姥姥。其餘三人,依照資歷和手藝,分別稱為大姨、二姨和小姨。遇上忙月,活多幹不過來,可臨時僱請幫工,幫工的都叫外甥。本書有對凌遲、檀香刑的血腥描述,心腸太軟的人也許看不下去。
《檀香刑》是莫言潛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力作。在這部神品妙構的小說中,莫言以1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出逃為歷史背景,用搖曳多姿的筆觸,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龍活現的講述了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一場可歌可泣的兵荒馬亂的運動,一樁駭人聽聞的酷刑,一段驚心動魄的愛情。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